“万壑松风” 小镇模式 为艺术乡建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机制

我国有着悠久的乡村建设传统。两宋时期,儒家精英以宗族庶民化为核心的乡村建设重塑了影响千年的乡村社会基础。民国时期的乡建运动虽然时效有限,却影响甚巨,至今仍有不少知识精英承其衣钵,到乡村从事各类乡建实验。乡村之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特殊意义为乡建运动提供了最根本的动力源泉,而乡村在城市化和现代化大潮中的遭遇,让很多人尤其是知识精英痛心不已,他们要通过乡村建设捍卫乡土文明的命脉,他们也因此自觉地与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保持着距离。

在诸多乡建群体和乡建模式中,艺术工作者的实践是独特且有启发意义的。艺术乡建虽然丰富了乡村建设的内涵,拓展了乡村建设的想象空间;但是这种模式往往最后都成为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文化硬输出,乡村成为了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桃花源或者艺术品聚集堆砌的乡村文旅,而且这种乡建往往都是选择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的乡镇,对于缺乏优质资源与核心竞争力的普通乡镇,常规的“艺术乡建”并不适合这些小镇的建设。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放之四海皆准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构建乡村艺术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有活力的艺术小镇。近日,一场以中国书画万壑松风”北派山水为文化基点的“当代艺术介入乡建”项目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也是给全国诸多资源平凡的小镇提供了一个模仿版本,成为文化扶贫的标杆。

林州市委书记王军致辞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曾隐居河南林州,“南宋四大家”之一李唐的家乡在河南孟州,《万壑松风图》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而从荆浩到李唐,以他们为代表的山水画大家所创造的唐宋山水画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代表符号。林州市委书记王军表示,林州将以建设万壑松风小镇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事业、艺术产业的发展,为万壑松风小镇建设创造一流的环境,努力把该项目打造成文化扶贫标杆,艺术提升生产力的典型,加快提升林州文化品牌的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 论坛嘉宾发言(左至右)廖廖、史金淞、孙永增、杨朵轶、季小枫

▲ 发布会现场

“万壑松风小镇”是史金淞艺术团队、白盒子艺术馆与林州市政府合作的艺术项目。史金淞作为国际著名艺术家,他从2005年开始收集因故凋零散落的树木残枝,运用螺丝、螺杆等国际标准链接将其榫结重构成各种具有中国传统人文审美的树木样式“松树”,作品获得全球各大艺术机构的收藏和公共空间的展出,但是高曝光率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作品容易被模仿和侵权,史金淞告诉我们,光以深圳为例,就有数十家工厂在复制、模仿他的作品,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其公众对于作品的审美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 项目发起人,艺术总监史金淞

因此,艺术家史金淞通过分享作品知识产权,带动村民的生产,实现艺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与全球化市场的营运。且项目会进一步邀请更多具有共同理念的艺术家与文化从业者一起进入知识产权分享与生产机制,让林州成为艺术文化行业的知识产权分享与生产基地。

▲ 联合发起人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介绍项目背景

▲ 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在论坛前讲话

孙永增认为,站在全球化视野、批判性的看待今日中国乡村的在地性资源,人才、经济空心化已是事实。善于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当代艺术以其创造能力弥合了资本、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匮乏。艺术家史金淞以创造性思维和行动力介入乡村重建与更新,通过分享艺术与设计版权机制,切入乡村生产力的改造,从经济和审美的双重层面重塑了乡村生活。以艺术思维对废弃闲置资源的再利用,盘活的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资源,更是对乡村教育和文化的补充,推动审美能力的提升与观念的变革。所以从另一角度看,“万壑松风小镇”项目又是一个重要的当代艺术的社会实验场。

▲ 策展人廖廖(左)主持论坛,右:艺术家史金淞

启动仪式的“艺术改造生产力”论坛环节由项目策展人、学术主持廖廖作为主持人,与艺术家史金淞,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在3画廊合伙人季小枫,中国东方资产(国际)控股董事总经理、东方文旅联盟秘书长杨朵轶共同就“艺术介入乡村,艺术品知识产权如何推动、改造、优化当地生产力发展”为话题展开学术研讨。

据悉,“万壑松风小镇”项目团队将重新修复当地特色的旧居,同时在当代艺术审美秩序下设计新社区,发展休闲文旅活动,激活社区活力。

▲ 项目团队:

史金淞(项目发起人、艺术总监)

王献青(联合发起人)

孙永增(项目发起人、策划总监)

廖廖(策展人、学术主持)

袁宁、詹旭军、朱勋(设计监理)

季小枫(互联网及海外推广)

傅汉林(项目统筹与执行)

Hash:4c16dcee29bbfffb9945c0591541b8d3a2b0a5ad

声明:此文由 亚洲艺术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