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分秀”康熙皇帝在哪里泡温泉?

汤山温泉位于小汤山镇的中心街北,在清代康熙年间这里开辟成为汤泉行宫。清代从北京承德避暑山庄之间有多座行宫,以密云区的古北口为界,北京城到古北口途中的行宫,俗称“口内行宫”;从古北口到避暑山庄,俗称“口外行宫”,历史上的“口内行宫”共10座,在昌平区就分布有汤泉行宫和蔺沟行宫。

小汤山镇温泉主要分布于大汤山村和小汤山村。汤泉行宫所在地小汤山村,在清代光绪年间成村,村后有海拔高约50米的小汤山,村因山而得名。汤泉行宫自康熙年间建立以后,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行宫周边渐渐地有商民聚居此地,商贾云集,逐渐地成为村落。小汤山所出的温泉比大汤山水温高,水温大部分在40℃-60℃,最高可达76℃。温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它外观淡黄清澈,有很好的皮肤病治疗效果。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曾亲奉孝庄太皇太后前往汤山温泉疗疾。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清廷在此地拓建为疗疾场所—汤泉行宫,在行宫大门内的泉眼处用汉白玉石砌建两个水池,水池底部为温泉口,东西两池相距3米,两池一热一温,热池水温约50摄氏度,温池水温约26摄氏度,又修建引水渠,引温泉水至行宫内殿室。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行宫建成以后,康熙皇帝多次到这里疗疾“坐汤”,每逢听政感到疲劳时就会到行宫,泡浴温泉水,祛除疲劳。康熙在位的六十一年期间,修建了四座温泉行宫,分别是张家口赤城汤泉行宫、昌平小汤山汤泉行宫、遵化汤泉行宫、承德六沟汤泉行宫。小汤山的这座行宫是距北京城最近的一所温泉行宫,康熙在晚年时,身体状况愈差,在临终的前一年,还多次到小汤山行宫疗疾。

乾隆六年(1741),乾隆帝在康熙年间所建的原行宮北侧,对行宫进行了扩建,主要是拓展园林规模,派内务府大臣海望、三和等人,管理汤泉工程事务。按照现存的清工部样式房绘制的《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的描绘,行宫扩建有澡雪心神、漱琼室、惠泽阁、开襟楼等园林景观。行宫扩大后称原行宫为“前宫”,称增建部分为“后宫”,清帝在前宫处理日常政务,在后宫游憩、沐浴。

根据《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和乾隆时期内务府的陈设档案等资料,可以看到行宫建筑有“大小房、亭子三百九十间,游廊二百六十三间”,行宫总体布局呈倒凸字形,分南北两大区域。

一 前宫

南部为前宫,基本建筑为康熙时期所建。第一进院内有两个温泉泉眼围砌的八角形甃池,在池的两侧有池堂,是洗浴的地方。前宫内建筑有“澡雪心神”、“漱琼”等殿宇。前宫西墙外还有一排南北方向的沐浴室,这是给随扈大臣们准备的浴所。前宫东墙外东南侧建有一座寺院,名为“招提寺”。现前宫的正殿和配殿均已荡然无存,唯殿前两个汉白玉温泉池犹存。

二 后宫

后宫建筑是乾隆时期所增建,占地面积很大,布局各随水势山势的自然形态,建有登高远望,游船赏荷,钓鱼休闲等场所。以中所建筑为中心,隔湖还建有东、南、西、北四所宫殿建筑群。

(一)中所

建于后宫中心偏右地带,由三路宫殿群组成,分为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有宫门三间,三进院落,头进院正殿为面阔七间的“石随苓芬殿”,院落东西两侧为游廊。二进院正殿为面阔七间的“瞻睇烟云殿”,殿内建有戏台一座,正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七间。第三进院落为正殿七间的“澜碧殿”,殿后建有抱厦。西路南面是三间穿堂门,有两进院落,头进院东西配殿各三间,正北为门楼。第二进院落为正殿七间的“萝香径”,东西稍间为净房,院内有东西配殿各三间。第三进院落为正殿五间的“敦素殿”,院中建有喷泉水池,有东配殿五间。东路南端有六间值房,值房北第一进院落有正房五间,第二进院落有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第三进院落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路北端有游廊,经过更衣亭,可通往竹竿山东侧的沐浴堂。

(二)南所

位于后宫南宫墙偏东,是清帝驻跸行宫时办公,接见大臣的场所。有正殿五间,殿名为“对时育物”,院内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宫门外横巷两侧各有值房三间,宫门左右又各有值房五间。南所东西两侧有膳房、茶房等附属建筑。南所西侧为面阔五间的办事殿,殿南为倒座的五间值房,办事殿与后宫相通。

(三)东所

位于中所东侧,四面环水,东西两侧有桥与外界相通。面南为五间殿堂的“氾涟晖”殿,正殿东侧为游廊,西侧为穿堂门,通西跨院,西跨院有书房三间。东所东侧有“东九间库”,存放游船用具。东所内有许多学习用具,是随扈皇子们的休息场所。

(四)西所

位于中所西南,东西两面临水,主要建筑有带月台的三间宫门,有五间名为“澄怀观道”的正殿,正殿后建有抱厦三间,正殿周围是游廊。西所东西两侧建有配房各三间。

(五)北所

在竹竿山后,有五间名为“水镜秋霜”的前殿,殿后建有三间抱厦。有后殿七间,名为“渊清玉洁”,前后殿采用游廊连接。

从《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中,还可以看到,行宫内的山水之间还有亭台阁楼等建筑。南所东北有漱玉飞云亭、南所北侧的湖水东岸有六边形的含绿亭,东所北岸有矩形的四方亭,竹竿山中部有一峰亭,西所北面有八角形的广润亭,北所的西南有揽秀亭。平台,位于南所西北,是一石砌小山,山顶平旷,类似平台,可远眺湖山景色。惠泽阁位于竹竿山东侧,在乾隆御笔题写的“九华分色”旁。开襟楼在西所西北,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有上下二层楼。

小汤山是由三座小石山所组成,这三座石山是军都山山前平原侵蚀形成的三个残丘,属于军都山余脉。现在这三座小残丘有两个在行宫内,名为“竹竿山”,因乾隆皇帝题写了“九华分秀”,又称九华山。行宫外侧,还有一座海拔约50米的残丘,被人称为小汤山。

汤泉行宫自康熙年间建立,到光绪二十六年,存在约二百年。据《燕都名山游记》记载,自清嘉庆帝以后,清朝几位皇帝再也没有到过小汤山行宫,行宫日久荒芜。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侵入北京,疯狂报复清政府地方衙署和官方建筑。1900年10月,八国联军中的德法俄军队,在烧毁昌平沙河巩华城四门城楼,抢掠了巩华城行宫后,分兵又来到小汤山和蔺沟两座行宫,将行宫内的陈设器皿抢夺一空,将竹竿山树木烧毁,从此以后,清廷再也无力修复行宫。清亡以后,行宫成为没有主人的财产,附近村民纷纷涌入行宫内,拆毁建筑,伐采树木,使行宫彻底遭到破坏,丧失了原貌。民国初年,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曾住在这里养病。1918年,民国总统徐世昌等人,“以岁金八百,租于清室,建汤山别业”。再以后,民匪相盗,行宫遗迹所存,凋零殆尽”。

1949年以后,这里先后建成四所疗养院,有军委123疗养院,中央卫生部疗养院,全总疗养院,华北军区107疗养院。1958年,这四所疗养院合并成为小汤山疗养院,现在为北京市老干部保健基地,成为警卫森严的封闭场所。

Hash:2c3ae18b303945a213cf9f82e8faca510461f10a

声明:此文由 文化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