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山上的乐寿山庄

元旦祈福活动圆满结束,与苍山梧桐及翻山客皆感意犹未尽,见天色尚早,简单商议之后,遂马不停蹄,直奔墟沟北固山

墟沟北固山旧名舍利山,《云台补遗》说它“北临大海,其山峰名玉枕崖,土人呼为棺材山。登此远眺,水天万里,一望无涯。”如此凭海听涛的绝佳所在,自然会引起达官贵人的瞩目。1920年,显赫一时的海州王白宝山请来德籍工程师,在北固山麓设计建筑了一座乐寿山庄,设有楼房一幢,共三层71间。整个楼房为欧式古典建筑风格,又仿欧式花园圈占草坪,建有荷花喷水池和亭子,亭曰“向若”,又名望海亭。并不时邀来文客挚友吟诗作对并勒石存名。随着历史风云的变迁,乐寿山庄于1961年6月更名为海滨公园,成了普通百姓闲暇赏景的地方。

向若亭,初看这个名字满头雾水,不知其意。经一番查询方略有所知,原来这里的“若”是指“海若”,为古代神话中的海神。向若取自《庄子•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说的是黄河水神河伯见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后来人们常用“向若而叹”来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至于白大人的“向若而叹”究竟是附庸风雅还是别的什么情怀,只有依靠别人揣度了。

向若亭可算是白宝山的得意之作,如有知己好友前来造访,他多会引入此处观海聊天。一日,白宝山与陈调元及陈的朋友刘伯涛、王道元四人在此亭避雨,白宝山提议每人作诗一首,并将诗中最满意的一联题在亭的八根柱子上。不一会,雨过诗成,白宝山题联两首,一联为:“天开北斗斟沧海,地负南山起画屏”。另一联为:“日出日入自朝暮,潮去潮来无古今”。分别刻在西边亭柱的外面和东边亭柱的里面。而陈调元和刘景波、王道元的名字至今残留,陈联为:陇汧西去三千里,淮海南来第一楼。王联:百年易逝诚何恋,一壑能专亦作豪。刘联:日对青山作酬答,气与黄海相吐吞。除此以外,向若亭的四周横梁上也有题刻,东刻“海日东升”;西曰“平秩西成”;南作“南山如画”;北为:“波澜壮阔”。遗憾的是向若亭亭柱已有裂缝,公园不敢再次凿刻,只有留下一条条的凹槽了。【注:完成此文后接彭云老师留言,彭老回忆“淮海南来第一楼”句为“淮海东来第一亭”】

山庄里和白宝山有关的石刻,尽都毁于“破四旧”的“火红”年代。据张树庄老师介绍,当时的公园领导,迫于“红卫兵”、“造反派”多次强烈要求的无奈,花200元雇请一名石工,将这里的石刻全部凿去,只留下一个个的凹槽让后人迷惑难解。1981年,公园方面请来自小熟悉这里石刻内容的张树庄、王兰洲、董建銮、张**四人,靠回忆对石刻内容进行了恢复。现今见到的“向若亭”三字,则是根据收集到的原刻相片而补刻。尽管经过放大字体有些失真,但总算记录了当初的原貌。

1936年仲春,白宝山60寿辰,时任海州税警团团长的黄杰从海州前来祝寿,迷人的山海景观拨动了他的情弦,以至于诗兴大发,当即题刻一首为白宝山的寿辰助兴:

我来黄海听渔歌,

初次瞻韩瑞石窝。

喜上云台观浴日,

闲从北固看回波。

与人增寿山弥静,

把酒言欢颊自酡。

老去廉颇犹健饭,

还当为国整金戈。

可惜此刻连同其右上角白宝山书法老师华世奎的作品同遭劫难。华世奎题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来无法复原,于是请来当时的书法名家顾铁侬先生重新书写,将黄杰的诗作补刻于此。

白宝山之所以看中乐寿山庄这块宝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里有一处真正的“瑞石窝”。据台湾百岁老人邵诗谭回忆:早先在乐寿山庄山门的西北侧,有一丛怪石,形如半月状新月,犬牙交错,奇形怪状,在一块高丈余的长石上,刻有“瑞石窝”三个大字,旁有“会籍刘知纪题”字样。1918年白宝山来到此处,对“瑞石”二字情有独钟,觉得与自己的“宝山”、峻青暗合,久久流连不愿离去,同行的墟沟士绅看破白大人的心思,于是将这块山场送给了白宝山。白宝山大喜过望于1920年着手兴建乐寿山庄。待到完工验收,白宝山大吃一惊,原来的“瑞石窝”三字无影无踪,全被石工开凿用于建造别墅,白宝山虽然暴跳如雷也于事无补,无奈只有在现今的“瑞石窝”处另行重刻,并在晚年自称“瑞石老人”。尽管如此,我们今天看到的“瑞石窝”仍不是白氏的原貌,和“向若亭”一样,同为白氏原刻相片放大后的复制品。

Hash:201ac7b96da19b446ed731cf3cc44a443c97f852

声明:此文由 连云港史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