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眼中的承德外八庙建筑!

众所周知,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是汇集了国内古建筑精华而成的瑰宝。

各种对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筑的赞美已不稀奇,

但是,假如一个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

对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筑评头论足,

那,估计大家会说:有点儿意思嘿!

19世纪的清王朝,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

中西方进入了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此后,东方文明古国渐渐向世界敞开。

于是,从清朝时期起,

就陆续有西方学者来承德考察,

最早的得说是清乾隆五十八年,

英国特使马戈尔尼使团访华,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了英国使臣。

恩斯特·伯施曼

距今115年前的1902年,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

乘坐轮船经印度抵达中国

一踏上东方文明古国的土地,这个德国人立刻把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精华的目标瞄向承德。

恩斯特·伯施曼的承德考察之路

当恩斯特·伯施曼风尘仆仆的来到承德,

亲眼见到 绝美的皇家园林和风格廻异的寺庙

面对综合了南北方建筑风格

和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建筑,

这个来自西方的建筑师心灵被深深震撼,

与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结下了不解之缘。

承德旧照

经查,恩斯特·伯施曼曾先后三次来华,

其中1906年至1909年间

的第二次考察是最重要的一次。

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伯施曼来到了承德,

用照片和图纸的形式记录了外八庙建筑,

并对其建筑风格提出了灵光一现式的评价。

承德旧照

恩斯特·伯施曼在承德期间,

每天游走于庙宇楼台之间,拍摄了不少照片,

保存至今,已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伯施曼第二次来华考察之后,

立刻把考察研究的成果整理成章,

并陆续出版了三本著作:

《中国建筑》、《中国的建筑和景观》、《中国塔》,

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文献,其观点的独特,

在当时的国际建筑界曾引起强烈轰动。

我们仅摘取了书中关于承德古建筑的几条观点以飨读者。

观点一

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的窗洞层数多达十层,

说明“当权者以这种方式营造出了异域风情,再现了“世界屋脊”的气势”。

伯施曼在他所著《中国建筑》“坚实的建筑”一章中,

对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

仿自西藏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中的

藏式建筑厚重的墙体与开窗的关系非常感兴趣。

他认为,虽然很多窗洞实际上是假窗,

但平整墙面上窗洞的有序排列整体上显得和谐、优雅。

一般建筑的窗洞至多五层,但普陀宗乘之庙的大红台的窗户却达到了十层之多,

说明当权者以这种方式营造出了异域风情,再现了“世界屋脊”的气势。

《Chinesische Architektur(中国建筑)》一书的插图

观点二

普陀宗乘之庙万法归一殿的形式与北京故宫的中和殿国子监的辟雍宫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紧凑且有韵律的柱列颇具希腊建筑的韵味。

西方人的挑剔是出了名的,何况是以细节严谨著称的德国人!

伯施曼反复观察研究,将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万法归一殿

与北京故宫的中和殿、国子监的辟雍宫进行了对比。

他发现,“后两者明间面阔大于次间,

从而在中央交叉处形成了较大的空间,

这种内部空间与外部屋面的宝顶相得益彰,

突出了中央圣坛的神圣性。

他认为,万法归一殿的形式与上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感慨,大殿紧凑且有韵律的柱列颇具希腊建筑的韵味。

伯施曼所绘万法归一殿图纸

观点三

承德普乐寺旭光阁的重檐, 圆顶建筑越发雄伟,

营造出了中国古代最崇高的祭祀空间。

伯施曼在探讨中国圆顶建筑时发现,

从北京天坛皇穹宇的重檐,

到承德普乐寺旭光阁的重檐,圆顶建筑越发雄伟,

营造出了中国古代最崇高的祭祀空间。

他将这种圆顶形式追溯到了满族地区的蒙古包

他还猜测,天坛中圆形的建筑形式与天子男性的身份相符,

与之相反,女性则对应着四角。

伯施曼所绘普乐寺图纸

观点四

以西方的理念来理解承德寺庙建筑时会发现,

很多建筑的形式与内部功能的要求是一致的。

伯施曼发现,承德普宁寺大乘阁整体为四层,局部五层,各层层高不同。

透过楼阁上部的采光窗,光线照亮了大佛的上部,尤其是头部,

而其他部分则相对昏暗。在营造出如此空间效果的同时,

大乘阁的造型也是十分独特的。

因此,他认为,以西方的理念来理解中国建筑时会发现,

很多建筑的形式与内部功能的要求是一致的。

伯施曼所绘大乘阁剖面

伯施曼的另一部著作《中国的建筑与景观》收录了关于外八庙建筑的九张照片,拍摄对象是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和普乐寺中的建筑。详细记录了承德三座皇家寺庙的情况。

观点五

庙中塔式建造既符合佛教的教义,也遵循中国古老的风水理。

如果说《中国建筑》、《中国的建筑与景观》是伯施曼的殿阁之作,那么《中国塔》就是他对承德寺庙之塔的研究专著。

我们在“琉璃塔”一章中发现,

他把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和须弥福寿之庙中的

两座琉璃塔拿出来进行了比较。

伯施曼注意到永佑寺塔局部使用了琉璃,

而琉璃万寿塔则全部由琉璃建造。

二者呈现一定的类似性,如都选址于一个抬高的平台之上,

平面均为正八边形,且底层都有广阔的围廊环绕。

它们的建造既符合佛教的教义,也遵循中国古老的风水原理。

伯施曼所摄永佑寺塔(左)和琉璃万寿塔(右)

115年后,当我们重温以伯施曼为代表的

欧洲学者对承德古建筑的评头论足,

依然能感到那强烈的学术气息,

和研究外八庙建筑时的孜孜热情。

如今,虽然斯人已去,

但是,他对承德古建筑的贡献,

足以让后人对他刮目相看!

评论区已经开放

如果你也对承德外八庙的古建筑群

有独到的见解,欢迎留言!

Hash:60d1293f3a6a8be1d70ffcee476960e1d4f5f74d

声明:此文由 承德新鲜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