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国民党挖掘黄河大堤事件始末
1938年,国民党政府以阻挡日军西进的名义,在河南郑州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河以南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事过82年后的今天,当地的人民对这场灾难仍然记忆犹新。
黄河决堤方案,在国民党当局酝酿已久。1935年,日本侵略军控制了河北、威胁河南时,国民党高级军官内部就有掘黄河堤之议。
当时在武汉行营任职的晏勋甫,曾就日军可能侵占郑州一事,拟出两个腹案:一是必要时将郑州付之一炬,使敌人无可利用;二是挖掘黄河大堤,以阻敌西进。
1938年4月,陈果夫也致函蒋介石,主张在河南武涉县的沁河附近决黄河北堤。徐州失陷后,姚琮等主张由河南铜瓦箱决堤,陈诚建议由黄河南堤黑岗口等处决口。
1938年6月1日,日军攻占睢县等县,进犯开封,郑州危急,第一战区长官部讨论了晏勋甫(时任战区参谋长)的方案,认定掘堤可以将敌人阻绝在河南以东,保全郑州。
同年6月20日,蒋介石在武汉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豫东守军向豫西山地转移;同时秘密决定决开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西进。
第一战区长官部在获悉蒋介石上述决策后,随即召集黄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河防军政人员开会,研究掘堤地点,最后决定在地势较低、堤防较薄的中牟县境赵口决堤。
并决定将长官部迁往洛阳,由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留守郑州督工决堤。执行者是守备赵口河防的第三十九军军长刘和鼎。
为此,蒋介石特电令刘和鼎部守备担任郑汴间的游击,以掩护决堤。
6月4日上午6时,刘和鼎先以商震所派五十三军一个团在赵口掘堤,由于决口宽度过窄,待掘至水面,宽不过1米,难以继续开掘。
6月7日午夜,蒋在珍、黄铎五、王果夫等前往花园口,进行实地勘查,选定于关帝庙西掘堤。
蒋在珍在执行挖堤任务时,把当地群众赶到10里以外,不许群众围观。他选出800名身强体壮的兵士,编成5组,每组工作两小时轮换。夜间有卡车上的电灯照明,通宵工作。
6月9日上午9时许,河堤挖出水,因缺口不宽,又时值黄河涨水初期,河身高于平地,水流从高而下,水势很急,难以扩大口子。
于是蒋在珍又请求调来平射炮及一排炮兵,用大炮对准已挖薄的堤岸部分,开炮轰击,一连发射六七十炮,缺口始打开两丈左右,河水汹涌泛滥,堤岸自行崩垮,滔滔黄水向东南奔涌。
在黄河两岸,视界辽阔,那时日军已逼近黄河北岸,在望远镜中可以窥见南岸动态。蒋在珍在花园口派一个团执行警戒,谎称日军即将到来。把周围10华里以内的老百姓强令隔离,唯恐泄漏出去。
6月15日,黄河各点口子大开,河水大量流灌。短短几天之中,除少数保长、乡长们迁移外,一般平民百姓逃避不及,或被洪水夺去生命,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改道后的新黄河,主流宽达70余里,最宽处达120余里,洪水所至,泛滥成灾,吞噬了无数生命财产,淹没了无数肥沃良田。
这次决河使河南、安徽、江苏3省44个县市、5400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泽国,34.4万多公顷耕地被淹没,89万多人死于非命,1250多万灾民流离失所。
三省中,河南受害最为严重,有21个县市、900多万亩耕地被淹,47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大片无人区。尤其中牟及花园口、赵口两个决口附近水势也特大。
至1947年,这6县(加中牟县)的人口总数只有受灾前的38%。花园口地区的耕地几乎全被淹没,将近1/4的人被淹死。
这就是人们称之为“黄泛区”的地方。从此以后,“黄泛区”这一象征苦难的地理名词便在地理书和历史书上出现了。
黄河夺淮汇入长江,这又给淮河地区带来连年水灾。黄河每年把约100亿吨的泥沙带到淮河流域,使淮河干流和许多支流淤塞。
这次黄河决口给“黄泛区”造成的灾难持续五六年,有的地方长达8年之久。
扒河拒敌政策的彻底破产,是国民党政府坚持片面抗战、消极抗日政策的又一次失败。
Hash:30d5418e5ec671fa53a07a2a480475d14e56e2e4
声明:此文由 屈远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