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石坪:一座喧闹的藏北重镇
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镇是沿青藏公路由青海进入西藏的第一个镇,109国道、青藏铁路等均从这里经过,这为该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但是,这里海拔4721米、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氧气含量仅是内地氧气含量的50%左右,一年到头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两个季节。
即使是处在这样较差的自然条件下,雁石坪镇仍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投资7.39亿元,集自然、人文、观光、度假为一体的雁石坪特色小城镇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路灯、排水、人行道都在紧张施工中,小城镇文化路、滨河路、落雁路等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成。
40年光阴荏苒,雁石坪镇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也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如今,这里不仅遍布餐馆和宾馆,从附近搬迁至此的牧民群众也有数百户之多,已然成为了一座喧闹的藏北小镇,如同布曲河的流水般生生不息。
历史的见证者班扎老人“传说因为这里气候太恶劣了,当大雁从这里飞过时,被冻成冰块掉下来,砸成这么一小块平地,所以叫雁石坪。”雁石坪镇已经退休的老党员班扎向记者讲述了这个有趣的故事。
在班扎老人的记忆中,第一次看见汽车是“百辆十轮大卡车”。翻阅历史,1954年,正是青藏公路缔造者慕生忠将军带领着两千余名筑路英雄修建青藏公路的时候。
“第一次看到汽车时,把我吓坏了,以为那是什么怪物。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党和政府要修通拉萨至格尔木的公路,当时我们不少牧民也参与其中。”班扎老人笑着说。“于是,在那个年代,想拥有一辆汽车,成为了许多牧民群众的梦想。”
1962年,在经历了一场特大雪灾后,许多牧民陆陆续续搬到了现在的雁石坪镇所在地。雁石坪镇是2002年设立的,之前为“多玛区”,是自然形成的一个集镇。
在改革开放以前,许多牧民的收入仅够温饱。改革开放后,雁石坪镇也逐渐乘上春风,开通了往返拉萨至格尔木的客运班车后,途经的汽车越来越多,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牧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和改善。
“改革开放的前20年,大部分牧民家中都有一辆摩托车,比较富裕的牧民家里还买了大卡车来跑运输。”班扎老人回忆说。到2016年青藏铁路通车,进出藏的客车逐渐减少,但自驾进藏的游客多了起来。
交通的变化,让雁石坪镇越来越多的牧民可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班扎老人就是在火车开通后,坐着火车去了北京,至今都保留着在北京天安门前的留影。他小心翼翼地拿起照片说:“火车开通以来,雁石坪镇牧民越来越重视教育,周边不少牧民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搬迁到镇上,为了方便家人出行,家家户户都购置了汽车。条件好的牧民家中已经有了摩托车、皮卡车、大卡车、越野车等,分别满足不同的需求。”
“我们的特色小城镇正在建设中,所有人都十分期待美好的小康生活。”班扎老人聊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十分感慨,“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们的梦想实现起来近在咫尺。”
点亮小镇的王长久
1991年,王长久的“成都川菜馆”伴随着路边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成为雁石坪镇上的第一家餐馆,曾经被很多过往路人称为青藏公路上的“饕餮盛宴”。
1983年,19岁的王长久最初是在雁石坪运输站帮忙,那是当年为国有运输企业司机提供食宿的地方,生火烧水做饭样样都干。“当时从格尔木到雁石坪要走3天,荒凉得只有供销社、信用社和水文站寥寥几个单位。全镇人坐不满两张大桌子,但我还是决定留下来。”王长久说。
1987年,市场经济的东风吹到了雁石坪镇,曾经在青藏公路运输史上金光闪闪的运输站也走到了终点。王长久又来到雁石坪公路养护段,当上了食堂的大师傅,掌管道班工人的一日三餐,这一干又是4年。
“春天的风沙吹得人站不住,夏天的冰雹像鸡蛋一样大,冬天的雪半米深,没有一定毅力的人,在这里待不下去。”王长久向记者回忆,以前冬天去河边挑水,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棉裤穿在腿上就跟没穿一样,那彻骨的寒冷让人无法抵挡。
王长久还记得刚开餐馆的那几年,米、油、肉、菜都必须去格尔木进货,500公里的路程来回一趟需要4天时间,一千多斤的物资,每隔七、八天就得去采购一次。
如此辛苦买来的菜,所享受的也是“超规格”待遇:冬天,菜和人一样紧挨着火炉,上下两层被褥盖好,否则一夜过后都会被冻坏。“过完春节回来,店里滴水成冰,炉子不连续烧上二、三天,屋子里的温度根本上不来。”王长久说。
自从雁石坪有了蔬菜店,王长久就不必再去格尔木采购原材料了。2014年,为了配合即将拓宽的路面,王长久为自己的餐馆另外找了一套房子,还利用空闲的房间办起了拥有10张床位的招待所,生意越做越大。
在雁石坪生活了30多年,已经55岁的王长久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回报,不仅供两个儿子读完了大学,并考上了拉萨的公务员,还在老家置下了二、三处房产。
王长久一边指着正在兴建的特色小城镇方向,一边告诉记者,他已经准备在新建的小镇上购置新的铺面,继续经营餐馆和旅社。
30多年前,王长久肯定不会想到雁石坪如今会这般繁华,也定然不会想到,自己正是最初点亮这个小镇的火花之一。
雁石坪镇是一个纯牧业镇,解决好牧业发展过程中人、草、畜的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基础。镇党委书记扎西罗布告诉记者,雁石坪镇目前有牦牛6万余头,绵羊5.2万余只,基本满足全镇牧民需要,并在草场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自1999年开展草场承包到户工作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的积极性。据扎西罗布介绍,承包到户后的草场就像牛羊一样,成为各家各户发家致富的资本。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草场,才能促进牧业发展。
不仅如此,近年来,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雁石坪镇也打起了组合拳,组建了种养殖、餐饮、建筑、维修等不同类型的牧民专业合作组织5个,2017年创收151万余元。
其中,雁石坪多玛绵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和规模化运营,吸纳群众以草场、牲畜和人力三种方式入股,以此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劳动力解放和转移。
“2017年,雁石坪全镇劳务输出人数达到913人,劳务收入达931万元左右。”扎西罗布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合作社实现了全镇三分之一的牧户入股,存栏1980只绵羊,126头牦牛,合作社年出栏率可以达到40%,户均增收1200元左右。
曾经的贫困户元旦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元旦以“草场”“牲畜”“300元现金”这三种方式一并入股了该合作社,他自己又到乡镇的工地上打临工。他的妻子岗嘎则负责留在家中照顾一家的饮食起居。记者和元旦一起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后,元旦笑着说:“到今年年底,我们家人均纯收入至少有3500元左右。”
小城镇在建设,牧民的期盼融进蜿蜒的布曲河中,河对面连接着青藏两省区的铁轨,声声汽笛不仅给小镇带来一些高科技气息,也显得十分喧闹。
Hash:88293bd6b8cfec451e2e0d102713e79986e65a19
声明:此文由 西藏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