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第一河--颍河
杂文
大禹治水第一河--颍河(一) 作者 常松木


一、淮河最长的支流——颍河
颍河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经禹州、许昌、临颍、西华、周口、项城、沈丘、安徽省界首、太和、阜阳,在颍上县正阳关注入淮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其主要支流为沙河,因此也被称为沙颍河。颍河全长619公里,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颍河中游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过去每当夏秋洪水季节,常漫决成灾,故有“决了母猪圈(漯河东面),淹掉颍州十八县”之说;颍河还屡遭黄河决溢泛滥之害,历史上洪涝灾害非常严重。
颍水古为四渎八流之一, “四渎”即河(黄河)、江(长江)、淮(淮水)、济(济水), “四渎”的主要支流为“八流”,分别是渭水、洛水(黄河支脉),汉水、沔水(长江支脉),颍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脉)。古人认为“四渎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都源出名山,河出昆仑,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而颍水发源于神圣的中岳嵩山。
颍河发源于登封,《说嵩》记载,颍水在登封境内有三源,右源即正源今石道乡珍珠泉,古代称为水神头,中源即今君召乡眼干河,左源即今大金店镇文殊洞。登封境内颍河支流主要有顾家河、少林河、书院河、五渡河(蛟河)、石淙河、朱垌河、王堂河、白江河、马峪河。

二、颍河上游是大禹的出生地、封地、都城
相传禹生石纽,而石纽就在登封少室山下,马庄、尚庄、张庄、王庄、祖家庄自古就被称为一溜石纽屯儿,而祖家庄因大禹后裔认为是其先祖出生之地而得名,祖家庄后音讹为左庄,村内外有石纽石、息壤岗、擂鼓石、禹岭、夏地、东军地、树碑石、金牛峰、禹王坛、姚沟、禹王庙等大禹文化遗迹。嵩山原名崇山,嵩山地区是大禹的父亲鲧的封地,后来大禹继父职为崇伯,史称崇禹、伯禹。因此,大禹出生于颍河上游是有事实根据的。
大禹治水时,“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启母阙铭文上也明确记载:“爰纳涂山,辛癸之间。三过亡入,实勤斯民。”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赐其玄圭,“有事于太室”,即命其祭祀嵩山太室山。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美禹之绩,赐姓姒,又扩大其封地,称其封地为夏,大禹遂称为夏禹,颍水“径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坚: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 “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④这些记载都说明大禹的封地确在颍水上游地区。著名历史学家吴汝祚先生在《夏与东夷关系的初步探讨》中以大量实例论证夏墟在颍河上游。
舜帝驾崩后,大禹又定都阳城,建立了夏王朝。《今本竹书纪年》载:“一年丧毕,都于阳城。”《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云:“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五十载,禹避舜之子,居于阳城,天下不归舜之子而归禹。禹于是践天子位。”⑤而建国后,在颍河上游王城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也证明,王城岗遗址即禹都阳城之所在,王城岗的小城、大城及其周围众多的龙山文化遗址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实证。
嵩山地区尤其是颍河上游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8万—10万前,“许昌人”就在颍河岸边生息。8000年前,河南舞阳贾湖先民就开始在颍河岸边种稻、糟酒、奏响七音骨笛,刻画契文。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颍河岸边淮阳定都。5000年前,人文始祖黄帝出生于颍水上游支流双洎河畔,后来又定都于新郑轩辕丘。大禹是黄帝的五世孙,作为黄帝后裔,他以自己的祖居地为活动中心,是合情合理的。

三、治理大禹在颍河上游的治水活动
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最后因劳而无功被殛杀于羽山。大禹自幼受到其父亲鲧治水的影响,相传鲧治水的得力助手为玉溪,玉溪因鲧不听劝告而返回嵩山地区,大禹又拜玉溪为师学习治水。舜帝杀掉鲧后,又到嵩山地区拜访玉溪,玉溪即向舜帝推荐了大禹,大禹顾全大局,移孝为忠,遂受命而继父职治水。
大禹在外出治水前,先在家乡嵩山地区进行了治水的实践。正是在家乡颍河上游的治水实践,使他积累了治水的经验,为他治理九州洪水奠定了坚实基础。大禹在颍河上游的治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凿轩辕山,试图将嵩山南麓的颍河洪水排入黄河。禹凿轩辕的故事,《淮南子》《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都有记载。
二是疏通黑石关。据传大禹为了治理家乡石纽屯的洪水,先后开凿了黑石关上下三条石岭。后来人们就在三条石岭附近分别建少姨庙、禹王庙、圪瘩奶奶庙等来纪念大禹及其夫人、母亲。
三是劈开大河口。据传大禹劈开了大河口,使勺河洪水顺利下泄,并经石淙河汇入颍河,这样登封唐庄、卢店一带才成为平川。后来,人们在唐庄屈村勺河岸边建白圪瘩庙祭祀大禹。
四是劈开秦五龙和洧河口。据传大禹劈开了秦五龙,才使沁水一带的洪水不再西流,而是东流汇入洧河。劈开洧河口后,颍河支流洧河的洪水才得以顺利下泄,登封大冶一带才成为了良田。因此,人们遂在沁水、北五里庙建大禹庙祭祀大禹。
五是开凿阳城关。阳城关是登封东部颍河水的总出口,相传大禹凿开阳城关后,登封东部才不再受洪水之害,而成为良田沃野,而这无疑为大禹定都阳城奠定了基础。
六是开凿龙门口和夹靡沟。相传大禹治水时,在今天颍河上游的禹州治理古偶(左为山)水和吕梁江,凿通了龙门口和夹靡沟,使颍河得以疏通,现在颍河上游还有“凿通龙门口,干了吕梁江”,“打开夹靡沟,露出梁北坡” ⑥的民谚。
大禹受其父亲鲧治水的影响,在家乡颍河上游治水,吸取了父亲鲧治水的教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为以后治理九州洪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情理上讲,一帝舜不可能把治水重任交给一个毫无经验的人,二帝舜不可能因为他是鲧的儿子,而冒险让他替父亲戴罪立功。之所以任命大禹为司空,让他担当治水重任,而是因为他在颍水上游治水取得了一定有目共睹的成效,是因为他采取了“疏”与“堵”相结合的方法,有别于其父亲一味堵挡的方法,而得到了舜的赏识。因此,颍河上游可以说是大禹治水的“实习基地”,颍河可以说是大禹治水的第一河。

四、考古证明颍河上游大禹时期曾发生过大的洪水
大禹生活时期,即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颍河上游发生过比较大的洪水,人们传说当时洪水滔天,“嵩山尖上挂杂草”。
而考古成果证明,当时确曾发生过洪水。1983年发表的《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中,即提出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城堡中的东城的大部分曾被五渡河和西北来的山洪冲毁。
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位于告成镇西颍河和其支流五渡河交汇处,是目前河南境内发现的龙山文化最大的城址。王城岗遗址包括小城和大城,王城岗小城又包括东西两座小城。“王城岗小城和大城前后相继,关系十分密切。联系到历史上鲧、禹、启的传说多集中在这一带,由此我们认为:王城岗龙山晚期小城有可能为‘鲧作城’,而王城岗龙山文化大城有可能是禹都阳城。” ⑦考古发掘证明,五渡河河床由东向西变迁了几百米,正是东城被五渡河冲毁后,大禹才又开始兴建大城的。禹都阳城十年后,在东巡时驾崩,而大禹的儿子夏启就迁都了,而有关禹都阳城王城岗城址废弃的原因,可能也与阳城易遭受洪水侵害有关。
而同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河南辉县孟庄遗址,发掘者也认为龙山文化城址毁于洪水。而较王城岗城址时代稍后、同样处于颍河上游的新密新砦遗址,在2000年的发掘中,也发现了穿过遗址东部的古河道,通过沉积剖面的观察和堆积粒度的分析,在古河道堆积中发现了泛洪沉积。这些也为王城岗城址遭受洪水侵袭提供了旁证。
另外,登封大冶沁水、君召海渚等地除有大禹治水传说外,农民在耕地时也不断犁出蚌类等水生动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颍河上游古代因洪水而形成“一湖黄汤”的真实性。

五、禹王锁蛟是颍河上游大禹治水流传最广泛的民间传说
颍河上游的登封、禹州,流传有近百个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除第三部分大禹治水开凿各个山口以外,还有鲧腹生禹、下雨王转世、文命拜师、舜王访贤、启母石、三过家门而不入、马蹄石、照爷石、五指岭、诸侯山治水等,而其中流传最广泛的莫过于启母化石、大禹化熊和禹王锁蛟的传说。启母化石、大禹化熊是大禹妻子涂山娇在大禹开凿轩辕关时闻鼓饷夫而产生的神话。
禹王锁蛟的传说在颍河上游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禹州的禹王锁蛟井和桐柏淮祠里的淮井一样,是大禹治服天下水患的象征。相传大禹治水时,颍河蛟龙在黄河老龙的唆使下兴风作浪,大禹遂率领人马捉拿颍河蛟龙,并制订火烧蛟龙的方案。大禹点燃大火欲烧死蛟龙,而大禹的外甥庚辰大意放跑了蛟龙,大禹顺着颍河一路追到禹州,蛟龙化作孤儿被一对无子老夫妇收养而得以藏身,后被大禹发现,用面条变成的百丈绳索将其套住后投放到钧台井里。
颍河蛟龙被锁拿后,其子小蛟龙报仇心切,再次在五渡河作乱,大禹打败了小蛟龙后,小蛟龙向东逃命,逃至唐庄郭村和屈村中间白圪瘩时,禹母娘娘,一说九龙圣母抛下一口铁锅将其罩住,大禹遂又将其投入白圪瘩上的一口枯井里,还用铁锅盖住。后来人们就在这里建了一座禹母奶奶庙,俗称白圪瘩庙,让禹王坐在井口上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古代人们认识水平低下,认为洪水是由蛟龙作怪形成的,所以就孕育了禹王锁蛟的传说。不过,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禹在颍河上游治水的历史真实。

六、颍河走向与大禹的龙行一条线大致吻合
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东南流经禹州、许昌、周口、界首、阜阳、颍上而注入淮河,其流向和民间堪舆学家眼中的大禹龙行一条线是相吻合的。民间堪舆学家认为,大禹治水从冀州开始,即从现在和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间的龙门开始,经运城、三门峡、登封、禹州、周口、阜阳、蚌埠,一直到浙江绍兴,正像一条龙一样,龙头在浙江,龙身在河南,龙尾在山西。
而这龙行一条线,正和大禹的主要活动地区相一致,大禹生于登封,开凿龙门,劈开三门峡,凿通伊阙,建都阳城,涂山大会诸侯,茅山计功,葬于绍兴,大禹的这些重大活动地区正好也在这一条线上。大禹文化龙行一条线,现在也已经过考古发掘所证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河南登封的王城岗遗址、禹州的瓦店遗址、濮阳平粮台遗址、安徽蚌埠的禹墟遗址,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等,这些遗址同属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和大禹生活的时期属于同一时期。“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 ⑧,而良渚文化即属于杭州湾区。由此可见,堪舆学家所认为的大禹龙行一条线也并非空穴来风。
综上所述,大禹出生于颍河上游、嵩山少室山下的石纽屯,受其父亲鲧的影响,并吸取其失败教训,在颍河上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水活动,提升了自身的治水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后受舜帝之命治理了九州的洪水,地平天成,万世永赖,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同时,颍河上游在大禹时期也曾发生了大范围的洪水,颍河流向又与堪舆学家所认为的大禹龙行一条线相吻合,而这些也已经考古成果所证实。总之,大禹在颍河上游的治水为其治理九州洪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颍河无疑是大禹治水第一河。
注释:
夏松凉、李敏主编《史记今注》17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水经注》165页,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④夏松凉、李敏主编《史记今注》160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⑥见郭水林《禹州与大禹的历史渊源》,常松木主编《大禹与嵩山》29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⑧见百度文库《龙山文化》
Hash:b922e8929d0f6602728d9a59e27923825860b612
声明:此文由 小城临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