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国保 | 郑州篇(4) 大周封祀坛遗址

大周封祀坛遗址】唐代,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登封市西部万羊岗山顶。

大周封祀坛遗址由封祀坛遗址和封祀坛碑两部分组成。武周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女皇武则天命人在登封修建登封、封祀二坛。同年腊月她带领百官来此举行封禅大典。

初一日,武则天先到嵩岳太室山中峰上的登封坛,行祭天之礼,礼毕亲自撰文刻立《大周升中述志碑》于峰顶(坛、碑早毁,遗址尚存)。然后于初三日来到少室山下万羊岗顶的封祀坛,行祭地之礼,礼毕命武三思撰文、薛曜书丹,刻制了《大周封祀坛碑记》,立于坛上。

此坛直到清代初年还相当完整。民国年间,战乱频繁,多有损坏。今坛虽有损毁,但仍保持了一定高度和规模,遗迹尚存。

封祀坛系在万羊岗顶凿山为坛,坛分三层,土石混合基础,层次分明,每层平台均较平坦。上二层呈圆形,底层呈方形。封祀坛现存高度约16米余,底部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80米,总占地面积在32400平方米。坛址上下种植茂密柏树,郁郁葱葱,一年四季青翠碧绿。坛上原建筑早毁,但三层坛身犹存,是女皇武则天封禅中岳嵩山的实物见证。

《大周封祀坛碑》位于封祀坛中心向东南约28米处,青石质地,碑早已倒伏在地,被土掩压,今不得见。

碑为圆首,碑首和碑身由整石凿成,通高4.49米,宽1.48米,厚0.06米。碑座长方形,长2.8米,宽1.45米,高1米。座身有裂纹,已风化剥蚀。碑额题篆书“大周封祀坛碑”6字,因立碑年月早毁,故前人著录中对其纪年有“天册万岁二年”、“登封元年”或“万岁登封元年”(均为695年)多种说法。

武则天来登封举行封禅大典是在“天册万岁”年,礼毕改元为“万岁登封”。故定位“万岁登封元年”较妥。

该碑碑文虽为薛曜书丹,但薛之姓名也早已不存。碑文为楷书,37行,每行71字,首行题日:“大周封祀坛碑并序”。因碑身下部剥蚀毁坏严重,每行仅存40字左右。

文中有武则天新制之字。其内容主要颂扬了武则天的功德及其执政时期的升平景象和封禅嵩山出现的所谓祥瑞奇观、盛大典礼规模等等。薛曜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该碑书体结构遒劲,堪称薛书之上品。

纵观大周封祀坛遗址文化内涵,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周封祀坛遗址是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礼制建筑的重要遗存。封禅是古代中华国家天下兴旺、国泰民安时,由帝王通过祭天告地的礼仪,宣示受命于天的至高权威,它是古代帝王强化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一共有7个帝王封禅,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除武则天在嵩山封禅外,其余6位皇帝均在泰山封禅。而泰山封禅之坛皆毁无存,独嵩山封祀坛保存至今。因此,大周封祀坛遗址是全国现存仅有的、保存较好并具有代表性的封禅遗迹,是研究我国帝王封禅制度的重要实物。

大周封祀坛遗址是武周时期封禅中岳嵩山的实物见证,“登封”市名由此而来。武则天登封嵩岳,改变了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传统,确认了中岳嵩山在帝王礼制崇拜中的神圣地位、以及其本人神授君权的合法性。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登封”市名由此而来。封祀坛遗址证实了该历史事件,对研究唐代和武周时期历史的演变具有特殊价值。

大周封祀坛碑记弥补了新旧唐书记载过简的不足。大周封祀坛碑记有关武则天嵩山封禅特别是禅祭少室山的内容,丰富详细。碑上使用了武则天新制文字,为武则天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致谢!)

下期预告

采编:冯勇 美工:韩菲 马宁

hbvolunteer

Hash:6bad9341b81df9d9ba2df58de9fb60860f21e98c

声明:此文由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