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西郊纺织厂,消失的一代记忆

城 韵

M E E T Z H E N G Z H O U

探寻一座城市的奥秘,体会这座城市的韵味

换个角度了解她

每天五分钟,读懂郑州

每每驾车从郑州西郊建设路驶过,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将路北的几个纺织厂大门逐一看过,默默注视着那斑驳的墙体和渐行渐远的精气神儿,长长地叹息,继之会想到很多很多,记忆的闸门被潮水一般的思绪冲击的得四散溃逃,无法跳过……

很久以前,久到我尚未出生的1957年,叔父从郑州高等纺织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工作,从此后,他一辈子都没有离开郑州的纺织行业,直到光荣退休。

而我的母亲也在1958年来到纺校工作,直到后来因为政治运动而不得不离开她心爱的工作岗位。

后来,大概是在1965年,我的祖父母带着哥哥、堂哥、堂妹也从开封搬迁到郑州,跟叔父全家一起居住在碧沙岗公园对面,大概是今商业大厦附近的一座楼房一层的单元房里。

从记事开始,我对郑州西郊的纺织厂就有一种不一样的感情,可能是由于父辈家人的缘故吧。

尽管我随母亲在洛阳孟津外婆家生活,但是,从父母的言谈话语之中,在哥哥假期回洛阳团聚的讲述中,我对郑州西郊纺织厂有了一定的了解。

由于父亲的工作单位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当时我跟母亲来到郑州,都住在金水区二里冈附近的父亲单位招待所,因为白天父亲要工作,带我们去看祖父母叔父婶母和哥哥多是在晚上。

父亲借一辆自行车,母亲坐在后座,我坐在前面的横梁上,说实话,坐在横梁上时间长了还真有点不舒适。

那时候觉得路途是那么漫长,到了大石桥往上走时,母亲就会跳下来跟着自行车走,因为坡度太陡。

由于年龄小,对祖父祖母的印象就很模糊了,只记得热情和蔼的叔父和漂亮贤淑的婶母忙来忙去的招待我们。至今我还清晰记得那个小房子的格局,还有我年轻的叔父和婶母的摸样,对了,我的婶母也在纺织行业工作。

大家都知道,1953年到1957年郑州六个纺织厂的建设,使得郑州从50年代直到90年代被誉为纺织城,是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成为一座以棉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

而我的叔父从纺校到纺织厂,一步步从技术员到副厂长到厂长到嵩岳纺织集团的董事长,成为郑州纺织界的元老级人物!

而我的表哥、哥哥、堂哥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步入郑州纺织厂,成为支撑省会郑州轻工业的各个纺织厂的一员,成为傲娇的纺织工人!那时候的我,眼红得不要不要的。

再后来,我的哥哥弟弟们都成了家,我的嫂子堂嫂还有我后来加入纺织厂的小弟和他的妻子都是纺织厂的工人。

我们全家满打满算,包括我在中医院的姑姑家,总共也就不到20多口人,纺织系统工作的就有12人,加上我母亲曾经在纺校工作过,我们全家就有超过一半的人,曾经为郑州的纺织事业做过贡献,不能说不是个纺织大家族

当然,有些纺织家庭几乎两代三代都是纺织工人,他们比我们这个纺织家庭还要纯粹。

还有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南方支援内地建设的老工人们,操着吴侬软语在中原在郑州在西郊这些纺织厂度过了多半辈子,而他们的子孙后代依然生活在这里,而且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周去长春,巴巴地跑去参观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重温童年时代耳熟能详的各种长影拍摄的故事片,其中一部由赵静等主演的《纺织姑娘》宣传画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在图片前站了很久,看着戴白帽着白色围裙、神采飞扬的纺织姑娘们,我竟然心潮澎湃,思绪在这小小的空间里飞得很远。

曾几何时,成为一名纺织姑娘该是多少年轻女孩的梦想!尤其是郑州的纺织厂众多,大西郊宽阔的建设路北面一字排开的的朱红色高大厂门,成为多少郑州人艳羡的所在,棉纺路北面依次出现的生产厂区大门,里面有节奏有规律的织布机的轰鸣声,又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待遇好,地位高,使得纺织厂成为数十年间郑州就业的热门行业!不仅纺织厂的小伙子好找对象,而且纺织姑娘们也成了众多干部、军人和知识分子青睐的对象。

记得当年我有个同学,据说是找了一个国棉厂的纺织姑娘作对象,骄傲的什么似的,言谈举止间透漏出十分自豪的感觉。可惜的是后来那个女孩介意他个子不够高,断然弃他而去。

殊不知今非昔比,当年那个其貌不扬的潜力股已经跃居知名专家的行列,如果那姑娘一直呆在国棉厂,今日处境难不齐有些不如人意,后悔或许会有点儿吧。

时代在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又一次兑现,郑州纺织业遭到了意想不到的重创,而且一蹶不振。

成立不久的嵩岳集团位于棉纺路的办公楼外观崭新,集团拥有的杜康大酒店傲然挺立在桐柏路上,集团还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全套的配备机构,而我的叔父就在此刻登上了他人生中事业的顶峰,担任嵩岳纺织集团董事长兼杜康大酒店总经理。

但谁也没有预料到,自成一体的郑州纺织王国竟然在短时间内分崩离析,几成空壳。郑州纺织业陷入了难以为继、越干越亏的怪圈……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有发展的因素,也有体制上的弊端,还有设备老旧产品单一的无奈,总而言之,郑州纺织走进了发展的死胡同

红火不再,日益萧条,就像家属区那些年深日久的旧房子一般,老态龙钟,气息奄奄。

已到退休年龄的叔父放弃了转到经贸委工作并办理退休的机会,选择留在国棉厂,坚持留在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纺织厂里。

没有想到的是国营企业改制,经济效益越来越差 ,退休后的叔父每月仅能拿到800多元的工资,跟我事业单位退休的父亲相比,他的工资少得可怜,每月的医药费用都远超这个数目,一生清廉正直不为自己考虑的叔父,就这样在晚年过着捉襟见肘的局促日子。

后来,我的婶母生病去世,叔父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伴侣,过上了孤独寂寞的生活。婶母过世仅仅一年之后,叔父因突发脑出血被送进医院,一句遗言也没留下,就在我们众兄妹的哭喊声中离去,享年68岁。

好在他的最后时刻是在早年的纺织医院度过,这也算是一个不算理由的安慰吧!

我对一厂、四厂和六厂较熟悉,因为我的家人分别在这三个棉纺厂工作。

国营郑州第六棉纺织厂

1985年,我表哥调进郑州国棉六厂。数十年后辞职,现在靠做保安生活。依他中医院子弟的身份,如果留在医院工作,无论如何生活境遇也会比现在好很多。

1980年,堂哥进厂,好在后来努力学习取得文凭,调出六厂,现在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漂亮的堂嫂,六厂检验科工人,已经退休。

郑州国棉四厂

郑州国棉四厂,该是我去过最多次数的棉纺厂,因为我的哥哥工作在此。

哥哥嫂子大概1976年进厂。哥哥在基建处,嫂子在挡车车间。小时候我去找哥哥,哥哥会带我在工人文化宫外的甜点店喝牛奶吃糕点,感觉很幸福。

我在外地求学期间,也曾收到过哥哥嫂子寄给我粉红小花的确良外衣,据说是用厂子里分给职工的福利布料做的。那时候,真的很羡慕哥嫂有一份很好的工作。

但谁又能想到,30多年以后,纺织厂居然走到如此境地!哥哥尚留在厂里物业处工作,嫂子提前病退。工资都不高而且哥哥的工作非常繁重,父亲生日宴时看到他,居然发现他全身多处被太阳灼伤,红肿刺痒,问及原因回答说:在太阳下高温中抢修水管,被晒伤了。

看着真的令人心疼,年近六十,工龄近四十年,拿着跟临时工差不多的工资,干着跟农民工一样的重体力活。而嫂子病退后一直在做临时工,从来没有休息过。想我哥嫂的情况在纺织厂该不会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现状。

郑州国棉一厂

郑州国棉一厂,这是我叔父耗费一生心血的厂子。在这个厂里工作的有我的小弟弟和弟妹,还有我的堂弟和弟妹。至于这些亲戚的亲戚在同一个厂里就更多了。

今天,由于工厂改制,厂里的工人,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依托,自谋职业去了,谈何容易啊。

我的堂弟因为诸多原因患上了重病,美丽的妻子毅然携幼女离他而去,失去工作能力的他靠哥哥姐姐的照顾艰难度日,受了很多难以想象的罪,但是病魔还是无情地吞噬了他,他的生命定格在年轻的42岁。

而我的小弟弟原本可以留在父亲的事业单位,但是他选择进了纺织厂,一切都难以改变,如今的他也是地位尴尬,疾病缠身,依靠父母生活,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他的妻子也只能在酒店打工,拿着菲薄的工资,养家糊口。

国营郑州第五棉纺织厂

国棉五厂,这个位于最东端的棉纺厂,尽管没有我的家人在里面工作,但是我对它也是念念不忘。

因为一个朋友,可惜的是,我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想必他不仅忘记了我的名字,甚至会忘记我这个人也说不定。因为我们相识的时间很短而且分别得太久。

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情。年龄相仿的我们偶尔相识,当我知道他是郑州国棉五厂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时,抑制不住满心的欢喜,直接了当提出去他们图书馆借书。

他满足了我的愿望,带我走进他们的书库,任我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徜徉,随意挑选中意的图书。

最后我背着满满的一书包图书,兴高采烈地告别出门,骑上我的自行车回行政区,也不知是兴奋过头还是方位感太差,居然在走过无数遍的路上走丢了,辗转了好几个小时才回到家,乐极生悲的典型例子。

那些书里有繁体版的《聊斋志异》对我的影响最大,对其爱不释手的我从此爱上了文言小说和蒲松龄老先生,以至于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就是《关于蒲松龄返璞归真的审美理想》。

去年,我还在一次读书会上分享了这本图书,由此可见我对此书的喜爱。至今觉得不妥的是,等我把图书全部看完之后,便打电话给那个小伙子要求去还书,希望再借些书回来阅读,可惜的是时间拖得过久,小伙子已经调离图书馆,便叫我不用还了,自己留着看吧。

有点失落也有点儿窃喜的我,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踏进五厂图书馆的大门,但是那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子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果他能看到这篇文字,能联系到我,我一定会带着那两册泛黄的《聊斋志异》去请他吃饭。希望他不会因为那一包开后门借出去不还的图书受处分哦。

昔日的大西郊,繁华的建设路,锋芒远盖花园路行政区。一个纺织厂就是一个小世界,自己的幼儿园,小、初、高中学校,甚至职工大学,医院,招待所,图书馆,超大的家属区,超多的从业者。

郑州国棉三厂

如今,几个厂子已经名花移主,郑州国棉厂仅剩下那几座高大的四柱三门门楼无言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默默注视更多的人们走出大门,去外面找寻自己的新世界,开辟自己的新生活。

多少年以后,那几座代表郑州纺织厂的大门,也有可能消失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但是,曾经辉煌的郑州棉纺业在城市发展历史的丰碑上,刻下的深深烙印,永远不会消失!

而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郑州纺织事业的叔父和数以万计的的纺织工人们,他们的名字将与郑州纺织事业的光芒同在!后人不应该忘记他们,因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说实话,作为一个纺织大家庭的一员,我从未进入过棉纺厂的工作区,没有亲眼目睹那紧张有序的生产场面,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我对郑州纺织厂的热爱,因为关注而深爱,因为深爱而不舍,因为不舍而怀念……

郑州纺织

将是我

永远跳不过的回忆

- END -

我们在分享这个城市,也在寻找和我们一起分享的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37401507@qq.com

电话:0371-67185327 56568038

郑州市委外宣办 市政府新闻办

编辑:王海萍

来源:换读(id:jiaohuanyuedu)

转载请尊重来源 注明出处

Hash:e5acf8967d1cd66722a419bca56865ac6fc6d68c

声明:此文由 遇见郑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