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的一段石峁记忆

九十年前的一段石峁记忆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西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北部分别距离长城 10 公里、黄河 20 余公里,面积约 400 万平方米。1976 年征集文物并于 1981年初步发掘,2012 年再次考察发掘。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基本可以闭合的石砌城墙,以及城门、角楼和疑似“马面”等附属设施。通过分析调查,初步认定石峁遗址应当始建于龙山文化中期,延续至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阶段。石峁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间的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也是黄河腹地二里头遗址之外的重要遗址。

1958 年的“石峁山遗址”调查记录是目前所知关于石峁遗址最早的一次专业记录。实际上,关于石峁遗址的“模糊”记忆可以早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一些外文论著中出现了“来自陕西‘榆林府’的中国古玉”,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外文著录是将收藏于德、法、美、英、日等国公私机构的以黑色牙璋为代表的中国玉器追溯于石峁遗址的重要文献证据,也是石峁遗址留在海外的“记忆碎片”。与此同时,当时中国国内报刊也出现了有关石峁遗址的“模糊”报道。

1928 年 1 月 4 日的天津大公报》刊登过一则“陕北发现汉匈奴古物”的报道,此中记述,似有与石峁遗址相关之处,报道主要内容如下 :

“女王塚墓、为寇堡寨”(北京通信):陕北地处边陲,与内蒙接壤,古昔夷夏战场,多在此间。长城环曲绵延,焚台远近林立,为历史上边疆重镇。迆西有无定河曲折南流,古人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盖指此也。近有新由该处来京者云,陕北神木县高家堡东十里许有崔家峁山头,四边隐有朽腐石墙,中有乱石陶片、牛马朽败骨片,该处农人往往拨搜得铁片、铁箭头、玉片、铜带钮、铁马镫等物,山头土呈黑红色。据本地学者云,此系昔时匈奴南犯之酋王垒寨,距此山头迆南三里,有古塚四五处,墓峰高若丘陵。有农人康某窃发掘一处,墓穴深阔若洞,发现刀、枪头、弓、箭头等兵器多种,殉葬牛羊马骨、雕刻玉石牛马骆驼羊及佩物甚多,并有金绣衫一袭,系金丝织制。据该处一般人云,此曾为匈奴女王葬处。惟康某恐官厅惩罚,畏罪潜逃。北大考古学会得此消息后,业已转嘱神木学生韩益生旋里调查。候得确实报告后,将派人前往考察,以为考究古代匈奴生活、习惯、心理之材料也(十五日)。

《大公报》是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 1949 年以前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大公报》1902 年创办于天津,版本包括天津《大公报》、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重庆《大公报》、泰兴《大公报》。1949 年后,天津《大公报》改名《进步日报》,旋又恢复原名,迁至北京出版,主要报导财政经济和国际问题,1966 年 9 月停刊。

“北大考古学会”即北京大学考古学会,成立于 1923 年 5 月,初名“古迹古物调查会”,由马衡先生担任会长,参加者有容庚、陈垣、李石曾、叶瀚、李宗侗、陈万里、沈兼士、徐炳昶等人。学会计划从调查入手,“并为发掘与保存之预备”,其主要活动包括参观朝鲜汉乐浪郡古墓发掘,调查北京西郊大宫山明代古迹、洛阳邙山出土文物以及甘肃敦煌古迹等。2017 年,为筹备 2018 年北京大学建校 120 周年庆典,求学于北大、执教于北大的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接受访谈,在公开发表的名为《北大记忆 :从物理学到考古学》的访谈录中提到,“在(北大)考古专业之前的很早,北京大学就设立考古协会”。严先生提到的考古协会应该就是北京大学考古学会。据上文报道,北大考古学会得知相关线索后“转嘱神木学生韩益生旋里调查”,还“候得确实报告后,将派人前往考察,以为考究古代匈奴生活、习惯、心理之材料也”,这正是北京大学考古学会成立初衷和务实作风的完美注脚,也是学界前辈们专业精神的真实记录。

韩益生,即在中国博物馆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韩寿萱先生。韩先生字蔚生,神木县高家堡人,193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 ;1931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物馆学,获硕士学位 ;1937—1946 年,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远东美术部中国美术研究员;1947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8 年筹办北京大学博物馆专科,任主任 ;1974 年 11月在北京病逝。斯人虽逝,但韩寿萱先生偷跑离家、赴京求学的趣事仍在高家堡乡间流传,韩先生“不惜婆姨爱读书”依然是当地乡民教育子女读书上进的最好故事。1928 年,正值韩寿萱北大求学期间,韩先生正是 “神木学生韩益生”,是北大考古学会派往神木县高家堡开展野外调查工作的最佳人选。

现今地图上,高家堡镇周边十里许范围内不见“崔家峁”之村名、地名,因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撤村并村”,翻阅 1981 年陕西省地图册,高家堡镇东北约 5 公里尚有“崔家峁”标示,与当地村民所说的情况一致。我们在原崔家峁村周边的山峁上调查时,并不见报道中提到的种种明显迹象,倒是距离崔家峁西南约 3公里的石峁遗址各山头上,随处可见“朽腐石墙、乱石陶片、牛马朽败骨片”,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中捡到各类“玉片”的现象十分普遍,20 世纪70 年代戴应新先生征集的石峁玉器绝大多数都是石峁遗址周边村民平日捡拾而来。而“山头土呈黑红色”的描述与石峁遗址特别是皇城台周边的土色现象高度一致,因土层内包含大量红、黑色烧土块及木炭和烧灰,皇城台周边的土色多呈黑红色,夏日雨后,尤为明显。又据形为“垒寨”的外观描述,笔者认为报道中的崔家峁山头应为石峁山头之讹,报道中描述的主体位置应为今石峁遗址皇城台区域。

“距此山头迆南三里”的“古塚”所在位置,应是今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北约 3 公里处的恓惶梁山头。该地点至今仍有一座高大的圆形夯土“墩台”,以南不远处还有三座土丘,乡人呼为“女王坟”,虽无恓惶梁墩台高阜,但远远观之,确如陵丘。除地形地貌的描述非常相似外,关于恓惶梁和女王坟的盗掘细节,虽时隔 30 年,1958年的调查记录仍有与1928年报道相似之处。据 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记录 :康姓村民盗出玉牛、玉羊、玉鱼等。可见报道所说的古塚应系今恓惶梁—女王坟一带。据我们现场调查,上述区域确有盗掘现象,根据盗洞口的迹象观察,女王坟土丘下应有石板券顶的墓室,石板间敷以白灰砂浆,恓惶梁墩台东侧盗洞下应是一座带有壁画的石板垒券而成的墓室,据此判断,这些墓葬的年代可能在辽金时期,报道中所说盗出的各类兵器和殉葬牛羊马骨的现象也就有了依据,至于金绣衫的说法,可能是夸大之词,不排除是金属铠甲的可能性。回头再看报道前半部提到的“铁片、铁箭头、铜带钮、铁马镫等物”,也应考虑与恓惶梁—女王坟一带的辽金墓葬盗掘遗物混淆的可能。

另外,女王城、女王坟的地名描述在石峁遗址一带甚是流行,笔者 2012 年初到石峁即有乡民告知 :石峁是座女王城。还详细讲述了亲为姐妹的两位石峁女王嫌隙不和、矛盾冲突引发内部动荡,“南蛮”趁机毁城盗宝的精彩故事。

2013 年考古调查行至外城东门北约 3 公里即上文所说女王坟地点时,见数座土丘拔地而起,甚为疑惑,路遇牧人,随口而出“女王坟”。关于石峁与女王的关系,最早见于何处记载,一直萦绕心头。翻阅 1982 年出版的《道光神木县志》时,校注者对“宅门墕堡”注释曰“尚有故城遗迹,俗传是女王城。城外墓地间,解放前后,屡有各式玉器出土”。现在经过我们的工作知道,宅门墕堡就是指石峁遗址皇城台,在皇城台周边的墓地内,确有不少石峁玉器出土。如今,1928 年的这份珍贵报道再次证实了乡民对石峁(皇城台)是女王城口口相传的真实性。

虽然模糊和零散,但这份来自 1928 年天津《大公报》的报道是国人对石峁遗址最早的一段记忆,更有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和韩寿萱先生作为见证者,这段历史记忆应当视为石峁遗址考古调查工作的滥觞和发轫。

感谢神木范林虎先生提供的帮助,范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高家堡人,也是《高家堡镇志》和《高家堡名镇志》的主要编撰者,长期关心高家堡文化事业,关注石峁遗址考古工作,谨表谢忱。另外,本文写成时间,正好距 1928 年天津《大公报》报道九十年,距 1958 年石峁山遗址调查一甲子,期待石峁遗址考古工作在2018 年再有佳获。(作者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Hash:a439ef7e6c6772c095641230219d466144658cc8

声明:此文由 大众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