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人必看!凤岗里三十六宅的前世今生

凤岗里三十六宅位于乌龙江东岸、仓山区南台岛北部平原地带,这里土地肥沃,面积约22平方公里,今分别属于建新镇、金山街道管辖。

据传,古代有一只凤凰栖于凤岗里南端山头上,乡人奔走相告,纷纷前来观看。一个时辰后凤凰展翅高飞,盘旋高空许久,乡人纵情高呼:凤凰来兮,必定福地!此后里人就称此山为飞凤山,乡村称凤岗乡。

但凤岗乡为何有“凤岗里三十六宅”之称呢?原因是古代凤岗乡地广人稀,村落很小,北濒临闽江,南环绕乌龙江,这里树木成阴,大树下有小树,小树下有灌木,灌木下有花草,人们形容这里的天空是“三重天”、“四重天”。加上道路狭窄弯曲,人们走进村庄,甲村好像乙村,乙村好像丙村,村村面积相差无几,难辨东西南北。特别是外地人来到此,经常迷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先民辛勤耕作,填江造地,填浦造园,凤岗里三十六宅面积不断扩大,迁居到这里谋生的人也不断增加。由于人口的增加,凤岗里三十六宅变为三十六个村,至今有的仍以“宅”字为村名,有的不用“宅”字为村名,但都属于凤岗里三十六宅范围。

据清林枫的《榕城考古略》记载:“自洪塘迤南为凤岗,江水回环,周围数十里中有三十六宅。”

民国学者、诗人林其蓉《闽江金山寺》载:“凤岗诸乡在塔江南,其地江水回环,其乡有三十六宅、七十二墩之称。”(墩指大土堆,古代防洪之用)。

笔者经过50年时间考证、采访、座谈和曾经在凤岗里工作过十年的经历,经过当地老干部、老年人的认可,写出以下三十六宅(村)地名:刘宅(包括陈桥)、冯宅(包括镜浦)、江边宅、高宅(包括庵后)、蒋宅、薛宅、朱宅、谢宅、周宅、张宅、叶宅、杨宅、郑宅、郭宅、吴宅、透浦村、冠洲村、浦上村、后巷村、半道村、港头村、霞镜村、闽江村(包括亭头、曾珠弯)、建平村(包括洋桃岭、坊兜、山头道)、玉兰村(包括西浦头、阡前)、东岭村、卢滨村、后曹村、葛屿村、上雁村(包括雁边、上元、路头、院前、韦陀桥)、红江村(包括凤塘、天前)、石边村(包括洋中厝),凤高村(包括王冠、高螺头)、潘边村(包括潘厝弄、史厝里)、新颐村(下道)、湾边村。

以上15个宅、21个行政村统称为凤岗里三十六宅。其中刘宅、冯宅、高宅、江边宅四个宅既是宅名又是行政村村名。郭宅位于浦上村内,有石碑为证。蒋宅、薛宅位于高宅村内,有蒋厝后、薛厝里地名为佐证。蒋、薛两宅由于户数少,民国后期两宅居民相继迁往鳌峰洲一带生活,故宅名逐渐消失,被人遗忘。郑宅位于霞镜村,吴宅位于江边村。

凤岗里三十六宅中有许多代表性的地名缘由和典故。比如透浦村有三大浦六小港,浦港中架“柴透”(简易木桥)供村民出入通行,故名“透浦村”。江边宅由于村民长期居住乌龙江边,故名江边宅。东岭村位于凤岗里飞凤山以东,且有一道小山岭,故又名山东岭。浦上村在浦河环绕之中,地形似岛,因民居建在浦上,故称“浦上”。高宅村是以高姓始祖为村名,卢滨村是以先祖卢滨名字为村名。刘宅村是以先祖刘姓定居地为村名。

凤岗里三十六宅中有代表性的先民始祖由来如下: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外景(资料图)

刘宅刘氏始祖刘存,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中原大乱,刘存率子侄避祸入闽,景福二年(893年)抵福州。天佑元年(904年)迁凤岗,为刘氏创基之始,至今已传四十三世。

浦上村林氏始祖林国辉,于元朝泰定年间(1324—1327)从闽侯上街六桥移居浦上,至今已传三十六世。

高宅村“榕树甲天下”一级古榕

高宅村高氏始祖高维大,于明朝中叶由长乐洋门迁来,先在同善社高厝后定居,后迁路头村,再迁高宅街桥南(即高厚炽厝),至今已传二十六世。

葛屿村李氏始祖李鉴是邵武李纲之后。长乐沙京《李氏族谱》载:“远君迁凤岗,以农为业。”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撰的《侯官乡土志》氏族大姓中载:宋少师李纲后人,由邵武迁长乐。至明初,李鉴复由长乐迁凤岗葛屿村,至今已传十八世。

石边村的始祖原是石姓,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石姓人家逐渐被马、史姓替代,马氏家族原系陕西凤县人氏,先迁江西,再迁长乐潭头镇岭前村雁山下,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状元马铎系长乐马姓第六代。石边村马氏是长乐岭前一马姓人氏到石边村经商,后被招为女婿,在此繁衍,至今已传十七世。福建图书馆尚存一本明朝马氏族谱,长乐罗联乡老人馆还存有马铎效天图、钦赐无字碑和马氏族谱。

年收入曾有一两亿元的建中百花场(资料图)

凤岗里是全省三大花卉基地之一,名闻全国的建中百花场就位于凤岗里上雁村。历史上这里的农民家家栽花,户户种果,花卉品种达五百余种,每年春、秋二季,有几十车皮的花卉运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展销。

凤岗里三十六宅,宅宅有特产,村村出名牌,如:刘宅、霞镜村的荔枝,葛屿村的白玉兰花,高宅的四季蔬菜,东岭村的龙眼,周宅的枇杷,冯宅的红核龙眼芒果。叶宅的洋桃,谢宅的柚子,下道村的荸荠、生猪,卢滨村的韭菜、韭黄、红糖板,上雁村的花果苗木,浦上村的牛奶水果甘蔗西红柿,后巷村的巨峰葡萄,透浦村的越瓜、籽瓜,江边宅的桃李,潘边村的地瓜、马尼拉草皮,后曹村的青豆、石榴,闽江村的油麻、花生茉莉花,半道村的柑橘,冠洲村的萝卜、红糖板,红江村的蚬仔、淡水鱼,凤高村的水稻大麦小麦油菜籽,石边村的橄榄、玳玳花名扬福州城。湾边村的莲花潭黄壳蚬仔被誉为“黄金蚶”。

凤岗里的村民为丰富福州市的菜篮子工程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为福州城的绿化工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2011年,金山大桥建成后,10多路公交车穿行在凤岗里三十六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如今,凤岗里旧貌换新颜,百分之七十的拆迁户就地或就近住上了新村,未拆迁的农户继续种植花果苗木、四季蔬菜,为福州城的绿化工程、菜篮子工程继续作贡献。( 作者:王启生)

Hash:9df73151475c673c92c136111e49f6b20a78411c

声明:此文由 华商精英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