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影剧院重修:有些记忆,值得被永久保留
“我还记得最开始的时候,一张电影票只要几角钱。那时候一放学我就往影剧院跑,一部片子看上十几遍都不觉得腻。”望着眼前正在修缮的英都影剧院,家住附近的洪先生感慨万千。
英都影剧院是1958年以洪恭秧为代表的几名英都印尼华侨决定合股投资建设的,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鼎盛时期。如今,彼时风光无限的影剧院成了岌岌可危的危楼,往日的美好回忆或将就此尘封。
为了留住这一份记忆,今年10月,英都荣星村村民开始对英都影剧院进行“拯救”——重新修缮,希望它能够涅槃重生。
天花板仍保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藏有太多回忆
决定重新修缮
英都影剧院坐落在英都荣星村街巷上,外墙的墙砖已经褪去了往日的光彩,看起来灰落落的,前边搭满了竹架子,往上一瞧,屋顶冒出了几丛芦苇,在边上崭新楼宅的映衬下,影剧院显得荒凉颓废。
俯身穿过竹架,记者来到影剧院内部,映入眼帘的是碎瓦颓垣,大堂屋顶的瓦片全然掉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木梁横在上头,几副老式电扇坚挺地吊坠着。左侧的墙壁断开了一个大豁口,右侧宿舍区空荡荡的,正前方的舞台上堆满了木板、杂物,红色的帷幕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偌大的地面上,是碎瓦和桌椅门窗的残骸,每走一步,便传来清脆的瓦碎声。
“这座影剧院作为危房,原本是要拆的,可就是舍不得。”看着眼前败落的影剧院,今年42岁的荣星村党支部书记洪荣星感慨万千。
他告诉记者,犹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每逢放学或是放假,他都要来这里看上一场电影。令他最难忘的便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主角武功高强、匡扶正义的形象让他热血澎湃,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竟不觉得腻。还会同周围的小伙伴一起,拿着木棍模仿着,憧憬着自己也能惩奸除恶。
“那时候5角钱一张票,还是挺贵的,但来看的人很多。”洪荣星指着售票口向记者介绍,那时看电影常常要排很长的队,门口是专门停放看管自行车的,满满当当停放一排。
二楼是放映室,上楼的楼梯是木制的,有些陈旧,踩下去能感受到轻微的颤动。窗户边角一带尽被蜘蛛网缠绕住了,阳光透过屋顶的缝隙窜了进来,光束里是扬起的尘埃。放映室里有些杂乱,地上、桌上、木柜里堆积着杂物,还有几卷废弃的胶带挂在横梁上。
面向舞台的位置有3个不大的窗口,边上放着约80厘米高的椅子,颇为特别。“这窗口是用来架机器放电影的,那时候工作人员就坐在这椅子上。”洪荣星说,最早一部影片要用四盘投影带切换着播。上世纪90年代后,就可以3个机器同时操作,不用间隙换片。
“除了播放电影,这里还会有歌舞团等演出,当时我们学校过六一、元旦等节日也会来这里表演。”洪荣星说,随着录像带的出现,这种形式的电影就没那么受欢迎,影剧院又开始流行起歌舞团表演。后来,各种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到了2000年,影剧院就再也没人来了,陷入了沉寂。
英都影剧院是木质结构的老式建筑,由于久经风雨,又加上长时间无人管理,已经岌岌可危。出于安全考虑,这座危楼被纳入拆除名单。可影剧院藏着太多人的回忆,大家实在不忍让它消失。为此,荣星村提出对影剧院进行修缮,得到了不少群众支持,并于10月开始动工。
“我们打算按影剧院原型进行修缮,拆除中间地方,保留前面和后方舞台以及两侧。”洪荣星告诉记者,修缮后,英都影剧院将成为荣星村的文化活动中心,中间可以作为停车场,旁边的宿舍区则可以引进小吃摊位。不仅可以盘活闲置资源,保留回忆,还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带来村财收入。
“现在我们效果图已经好了,正在做预算,预计要100多万元。”洪荣星说,修缮计划得到不少乡贤支持,纷纷表示愿意捐资出力。
就像孩子一样
倾注太多情感
听闻影剧院要修缮的消息,曾在影剧院担任经理的廖榕光老先生十分高兴。
“看着它没人管破败了,我很心疼。”廖榕光告诉记者,英都影剧院就像他的孩子一般,他往里倾注了太多的情感,现在他对当初的影剧院仍记忆犹新。为了保留回忆,之前他还特意挑了个好日子到那边拍照。
英都影剧院的故事要从1958年说起。那时候以洪恭秧为代表的几名英都印尼华侨决定合股投资建设影剧院,外观、门窗等设施做好后,不知什么原因,室内却停止了装修,整个影剧院的进展就此停滞。1959年,恰逢教育部来福州举行全国性的经验教育交流会,英都公社作为全国模范公社迎来参观。可没有一个会场能迎接此次会议,让公社颇为苦恼。为此,久久未能开张的影剧院进入了公社视线。
“那时候公社和影剧院方做了交流,由公社负责,调了民工日夜加班做了地坪,让公社木器厂做了426张椅子,并将洗手间等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廖榕光说,此后,影剧院开始具备了营业条件。“镇里的一些会议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当时为了做好南安县文化节,县里还安排剧团每月来此演出。公社有一支16毫米电影机的移动电影队,每个月要在影剧院里先放上一遍再下乡放映。在这座影剧院里,不仅可以看戏也能看电影,可以说是当时英都的一道文化风景,是属于英都人的一段美好回忆。
不过影剧院刚开始的运营情况并不理想,400多个座位不能坐满,华侨的经营举步维艰。很快又迎来了国内艰难的时期,影剧院停业10年之久。1976年,英都公社将影剧院规整了一番并接手过来,百废俱兴。1980年,英都公社收购影剧院。
廖榕光是1980年被公社任命为英都影剧院经理,一上手便大刀阔斧对影剧院进行整修。
“那时候电影迎来热潮,400多个座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我就换了新凳,增加到893个座位。还修了舞台、卫生间和化妆间。”廖榕光说,他搞了个放映室,和县电影公司签了合同,每天晚上影剧院都会有电影放映,但每晚2场电影仍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为此他们还增加了白天2个场次。
当时播放电影经常要“跑片”,这家影院放映完,片子就要送到另一处。让廖榕光印象深刻的还是1982年3月《少林寺》传到泉州时,为了让村民一睹为快,他和电影公司费了一番口舌,组织了3名义工到泉州,等泉州3家影院都放映完了,就把片子带回英都,先南安其他地区一步放映。
“第一场是深夜12点播放,第二场是凌晨2点播放,连续三天都挤满了人。”廖榕光说,当时英都人都很自豪,在农村可以和城市一样同期欣赏到《少林寺》。
在廖榕光的带领下,英都影剧院逐渐完善。遗憾的是,1983年,廖榕光根据公社安排离开了影剧院,投身宣传工作。
“如果不是对它有很深感情,我不会那么认真去做。”廖榕光说,时过境迁,后来剧团不景气,电影也不景气,影剧院就淡出人们的生活了。
“看到它破破烂烂的样子很令人心疼,现在要修缮,架子也搭起来了,我真心感到高兴。”廖榕光表示,影剧院不仅藏着几代人的美好记忆,也是英都珍贵的资源,他希望盘活后能够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THE END
记者:吴晓艳 黄奕群
(来源:海丝商报)
金英网
Hash:3df6e0c346a28a7fd3a7c4476e8bf753cae03af3
声明:此文由 金英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