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掩埋在田野中的历史——临夏州和政县金剑城考察记
两年前,笔者同临夏州博物馆馆长马珑、原临夏州州志办主任马志勇等去和政县蒿支沟考察金剑城遗址。事先联系和政县原县志办主任方登科在蒿支沟等我们,见面后,他介绍了金剑城的情况。
他说:金剑城遗址就在今和政县三合乡石虎家村一带,即蒿支沟口一带。以前在写《和政县志》时曾做过考察,发现过城门的门窝石和钱币之类的文物。金剑城,又名金纽城、金柳城,因其位置在金剑山下而得名。金剑城北面的山叫做红崖洼,也叫金剑山,因其有红色而得名,称为宁河八景之一的“赤壁晚照”。据介绍,金剑城西面山上有“王家堡子”,它早于金剑城,是汉代以来丝绸之路在蒿支沟的重要据点。那时候从现在的康乐到枹罕有一条道路,可从康乐翻山到吊滩的通会城。通会城建于宋熙宁七年(1024年),金朝时置通会关寨,城遗址在今吊滩乡新集村,坐落于槐山子北麓,依山临河,地势险要,城垣方正,只在西南开一个城门,其余三面无门可通。从通会城向东翻越槐山子梁,有一人畜行走的古道,过吊滩乡桦林村,经广河县官坊、康乐县苏集可达康乐县城去临洮(古狄道),向北过大南岔河经王家堡子可去河州。这是古丝绸之路通往青海的一条分支。从长安(今西安)过天水、往定西、至临洮、康乐,到通会关,经宁河,去枹罕,然后进入青海境内。
关于金剑城,清代临夏进士邓隆所著《漓水·大夏水考》载:金剑城位置在湫池沟口曹家山根,即今三合镇石虎家村。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占地面积约0.06平方公里,北靠红崖洼(金剑山),西靠丝绸古道南阳山,南邻广通河,遥望和政川,属军事要地,扼控丝绸古道。民国时期,古城残垣及城外大青石凿成的门墩尚存,1972年平田整地时,城墙遗迹被毁。当时从城郭废墟中出土大量的古币、箭矢、斧戟、刀剑、锥马针、烧结铁块、碳化粮食等物。古币中有五铢、大泉及宋代熙宁、崇宁的铜币。该城西起蒿支沟粮库门前,东至张家和沿村,南至三合小学,北至一里池(已干涸),城址平坦,造型方正,现国道兰郎公路穿遗迹而过。
我们在蒿支沟石虎家村考察时,当地群众指着正在新建的居民点说,这一块地方过去就叫做“下城门”,往东就叫做“上大路”。在石虎村还有一个叫“城壕”的地名,据说就是金剑城的城壕。城西面有个叫“官泉”的地方,据说这就是金剑山脚下的大泉,但现在已经干涸了。有几个群众说,他们在新建的居民点,发现了一些钱币、陶片、瓦当、箭镞等文物,他们还给我们看了这些实物。经马珑观察,钱币是五铢钱,是汉代或是东汉时期的。当地群众还说,这样的文物在修建民居和平田整地时发现了很多。
金剑城的消失
金剑城,作为和政县第一个县府治所,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贸易的中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曾有过它的繁荣时期。但它究竟废于何时,无从考证。据后人推测,此城废于山体滑坡、水源不足,军事上处于易攻难守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等因素。当地群众有个传说,在设金剑城县时,金剑山脚下有一眼泉水,泉水如斗,甘甜清澈,但泉水流不过百米,便已渗入地下。那时城中百姓安居乐业。不知何时,金剑山上裂出一大洞,深不见底,泉水随之干枯。后洞中常有一条巨蟒出没,与此同时,南阳山也出现一条巨蟒。两条巨蟒如水桶粗,长约丈余,为雄雌一对。这两条巨蟒吸人精血,食百姓家畜,使城中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自此,百姓不敢久居,金剑城逐渐冷落。现在此处湫池沟为和政花儿会场之一。
而我们认为金剑城的消失可能与吐蕃占领该城有关。因为唐天宝三年(763年),吐蕃陷河州,大业五年(851年)收复,咸通四年(863年)复陷吐蕃,自此开始了漫长的吐蕃统治时期。金剑县可能在吐蕃占领河州时,被吐蕃打败而衰退、废弃、消失。因为吐蕃占领河州期间在和政筑建了香子城,而且吐蕃所建香子城在军事位置上优于金剑城,所以吐蕃用香子城代替了金剑城。
对金剑城历代史书均有记载,明《河州志·古迹》曰:“大夏县,州南,有纽金山,隋置县,属枹罕郡”。清《河州志》亦有同样记载。《续修导河县志》载邓隆《漓水大夏水考》曰:“《水经注》:大夏川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乱流。经金柳城南,又经大夏县故城南。据《十三州志》记载:大夏县西有故金柳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寰宇记》:大夏水一名白水,出县西南山谷中,又:大夏城西二十里有金剑城,一名金柳城。前凉曾置金剑县与此。《和政县志》记载:“公元325年(晋太宁三年),前凉在和政地置金剑县,治金纽城(又名金柳城,今蒿支沟口)。”
从以上考察,可以证明今和政县蒿支沟石虎家一带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建置的金剑县治所在地。
金纽为大禹故里?
《史记·六国年表》曰:“禹兴于西羌”。《集解》引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西羌’是也。”好多记载都说“禹出西羌”。今甘肃西南部地区即是古代西羌之地。《甘肃通史》曰:“西羌地域,古今学者都认为在今甘肃地区,当代不少学者甚至更进一步主张马家窑文化即西羌部族的遗存。甘肃地区的羌,后世多和戎联系在一起称‘羌戎’,故禹又被称作‘戎禹’。
史书记载,“禹兴于西羌”“生于石纽”。但石纽在哪里?说法不一,各持己见。四川人认为“石纽”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石纽村。1990年3月,四川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北川县为大禹故里;1992年,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北川题写了“大禹故里”四个大字。但是,《甘肃通史》中说:“据《寰宇记》所引《十道录》说,‘石钮是秦州地名’,在甘肃东南部。总之不出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地区的大范围。”但甘肃其他地方并无“石纽”之地名,唯有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属
和政县在历史上有过“金纽”“金柳”之地名,与“石纽”相近。但是“金纽”“金柳”之名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从《和政县志》记载来看,“金纽”和“金柳”之名应早于金剑县,“金柳”可能是“金纽”的谐音所致。金纽城距大夏古城仅十里之遥。史书上记载有“禹生西羌”,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也不排除大禹出生于河州的可能,至于大禹是否出生于河州,这还需要有关专家考证。
作者:马俊华
来源:民族日报
Hash:ebd59eea16d91a0008c3ce47de183f55d9e3cd2f
声明:此文由 和政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