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临天下丨苌庄境内的几处唐窑遗址
苌庄境内,唐代陶瓷窑遗址星罗棋布,较为著名的有苌庄村唐瓷窑遗址、玩花台窑遗址、老观崖遗址、柏村窑遗址。
苌庄村唐瓷窑遗址
苌庄村唐瓷窑遗址位于苌庄村北部、苌庄河东岸。遗址面积东西宽300米左右,南北长300余米,总面积为9万多平方米。1981年和1984年,雨舟文化局会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两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确认此遗址及玩花台窑遗址、老观崖遗址、柏村窑遗址,同为唐代陶瓷遗址。
2004年,禹州市相关部门组织文物考古专家再次对苌庄村唐窑遗址进行了考查。
苌庄村古窑址在村北小山南坡,文化堆积层规模大,由东向西依山而下,薄则1至1.5米,厚则2至3米。1973年为修建公路和大面积平整土地,部分堆积层被移走,被倾倒于百米之外的苌庄河东岸,如今尚能见到50厘米左右厚度的瓷片堆积。造型多为日常生活用瓷器,釉色黑、褐、黄、白等,多以点斑工艺装饰,具有唐钧(黑花釉瓷)的风格特征。
苌庄窑遗址出土及裸露地表的瓷器、瓷片、窑具数以万计,形制繁多,釉色独特,见证着唐时这里陶瓷业的繁荣昌盛。
白釉点绿斑敞口瓜棱执壶。该器最大直径8厘米,胎质灰白,表面旋化妆土,外旋透明釉,器身饰绿色彩斑,釉面温润如玉,有细小开片。
黑釉宽沿锯齿碗。此碗口径9厘米,高4厘米,口沿宽2.2厘米,外侧为锯齿状,通体施黑色釉。碗是日常用器,各地各窑口均有大量烧制,虽形制不同,但只是在口足张缩上小有变异,无有大的创新。该器外口沿成锯齿形的装饰形成,在其它窑口尚不多见。
白釉双波浪纹罐。该器胎质灰色,釉色以白为基调,略泛牙黄,短颈半肩,饰双层波浪纹痕。这样,器形有了生动活泼的空灵之美,也同时体现了苌庄窑造型装饰的艺术特色。
黄釉瓶。该器侈口、粗颈、半肩、直腹而足收。口径8厘米,高19厘米,底径7厘米。通体施黄釉。
支钉。窑具之一种,有的手工拉胚成型,有的徒手捏制而成,是烧成时胚体与匣钵之间的隔离物。
垫饼,也是烧成所需窑具之一,功用同于支钉,多为烧小件物品所用。
窑壁残片。这些残片多呈微凹片状,表面已烧结,多有流淌痕迹,色黑青,剖面瓷化程度不一,颜色从黑褐色缓慢过渡到烧红土色。这证实当时窑炉多为就地挖筑的土质窑,窑室保湿层是用瓷泥从内部贴敷而成。为唐代陶瓷窑炉的建造工艺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苌庄窑遗址在苌庄地区古瓷窑遗址群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
柏村唐窑遗址
柏村唐窑遗址位于龙头山山嘴处,东临苌庄河,沿苌庄河上行2公里为玩花台唐窑遗址,沿苌庄河下行2公里为苌庄村唐窑遗址,三处遗址呈一线排列,柏村遗址居于中间。柏村遗址文化堆积层位于山崖上方,外露部分不多,多埋于地表以下。通过文物工作者多次实地考察,探明此遗址为唐窑遗址。所发现的陶瓷制品品种丰富,装饰多样,具有唐代钧瓷生产的风格特点。
柏村窑发现的陶瓷品形制有盘、碗、瓶壶、罐、洗、钵等生活日用瓷器,釉色分黄釉、黑釉、白釉3种。加彩装饰工艺比较普遍,是唐钧(黑花釉瓷)集中产区。
黄釉体。口径19厘米,底径12厘米,唇口,斜壁腹微鼓,平底。黄釉为底色,上加黑色斑块,别有情趣。
白釉黑斑碗。该器高2.5厘米,口径大约20厘米,口外敞,斜壁平底。此白釉为基础釉色,上饰数块不规则黑斑。唐钧以黑底白斑为特色,白底黑斑则比较罕见,由此可见柏村窑器物的多样性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力。
黄釉白斑残器。该器残缺严重,据残片初步推断为执壶。黄釉为底色,上面白斑呈拉丝状,飘逸洒脱,如溪流瀑布,部分呈天蓝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柏村窑遗址,黑釉瓷最多,约占全部发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多以白斑、蓝斑进行装饰,这种唐钧经典的装饰技法,说明柏村于唐代确系黑花釉瓷的集中产地之一。
另外,在柏村南部有钧瓷残片发现,但窑址位于何处,处于哪个时代,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玩花台唐窑遗址
玩花台窑遗址群分布在玩北村西岸寺沟及玩南村上王沟,下王沟沟冻处。文化堆积层在地表以下,具体面积不详。从地表发现的器物,形制有盘、碗、钵、洗、瓶、罐、壶、杯、盏、盆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具,釉色以黄釉、白釉、黑釉为主,带彩斑的器物少有发现,器身有刻划的方格纹、波浪纹等装饰。可以假设玩花台窑早于苌庄窑等其它一直,处于黑釉瓷烧制技艺探索时期,所以少有彩斑瓷器出现。
老观崖唐窑遗址
老观崖遗址位于龙佛寺水库附近,文化堆积层处于地表以下,具体面积不详。从地表发现的陶瓷遗存有注子、盆、缸、钵、罐、盘、碗、杯、壶、炉等,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釉色品种较多,除白釉、黄釉外,还有大量黑釉,褐釉彩斑器。如黑釉白斑,黑釉蓝斑,褐釉白斑,褐釉蓝斑等等,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老观崖窑应处于唐代晚期,其时唐钧点斑烧制技术已相当完善,开始向钧瓷窑变呈色工艺过渡。
苌庄古瓷区唐代瓷窑遗址4处,沿苌庄河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排列,从老观崖、玩花台、柏村到苌庄,规模大小不一,年代有早有晚。规模以苌庄窑为最大,产品也以苌庄窑为最多。从产品的精良程度、艺术品位、艺术品位上看,柏村窑、老观崖窑则较高。综合分析,玩花台窑、苌庄窑始烧于唐初时期,柏村窑、老观崖窑烧于中晚唐期间,时间上有延续和传承关系。苌庄瓷区唐窑遗址群早于禹州地区其它窑口,无论制作规模还是工艺精良程度,都处于禹州陶瓷领域前列。特别是多姿多彩的釉面装饰,如白釉黑斑、黑釉白斑、黄釉褐斑、黑釉蓝斑、黑釉褐斑、黄釉白斑、黑釉白斑等制作工艺手法,开创了钧瓷窑变艺术的先河,对禹州地区其它窑口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化遗存
根据实地考察发现,苌庄地区古瓷窑遗址众多,在数十个自然行政村均有古代陶瓷文化遗存。这些古钧窑遗址按三条线路分布。东线有缸瓷窑遗址、上仙庙遗址、后庄遗址、西尹湾遗址、东君湾遗址等;中线有苌庄村窑遗址、李沟遗址、上王沟遗址、下王沟遗址等;西线有红石崖遗址、磨河遗址、柏村遗址等。这些厚重的古钧瓷文化遗存,组成了厚重灿烂的陶瓷历史文化,见证过去,启迪未来。
在苌庄的柏村西侧,有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睿陵,这是禹州境内唯一一座帝王的陵墓。陵高10米有余,封土丘为覆盆状,陵前神道石刻群,翁仲等附属建筑已被毁多年,只有地面四阙神兽尚存见证着千余年的风雨历程和尘世沧桑。
在苌庄境内,还有“玩花台”、“韩信葬母处”、“大龙山千年柏”等人文历史地理景观。
编丨孙 帅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Hash:f9a1bb1b5272fecade9b3889005cc3e90b3fb43a
声明:此文由 禹州市三都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