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忠肝义胆郭之奇,他不仅为潮汕地区写下最多传世诗文,还留下了这一建筑瑰宝

◆ ◆ ◆ ◆ ◆

郭之奇(1607—1662)明末抗清官员,潮州七贤之一。字仲常,一字菽子,号正夫,别号若菽、玉溪子,自号三士道人,广东揭阳人。崇祯元年进士,历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南明时追随桂王及永历跋涉于粤桂南交一带,抵抗清廷,累官至礼、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康熙元年殉难,清乾隆时赐谥忠节。著有《宛在堂诗文集》,文录入《耆旧集》。

郭之奇为揭阳“戊辰四俊”之一,他忠君爱国,矢志不渝地抗清复明的精神和被俘后铁骨铮铮、至死不降的英雄气概备受后人景仰;郭之奇传世诗作多达三千多首,为潮汕地区诗文传世最多的先贤,名列潮州后七贤。

△郑少鸿/摄

这位忠肝义胆的传奇人物,不仅为潮汕地区留下了众多传世诗作,还为故乡留下了一件建筑瑰宝——太史第建筑群

太史第建筑群位于榕城区中山街道东门社区东门直街马山桥东侧,包含郭氏宗祠、金马玉堂、太史第,均为揭阳先贤郭之奇于明崇祯二年(1629)创建,至今已有390多年的历史,现整体结构相当完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史第

建筑群主体建筑为太史第,坐落于莲花芯,坐北朝南,总体为“百鸟朝凤”,墙基全部垫石条,墙体用青灰砖砌成,整座建筑均用木柱支架屋顶,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上的木雕,厅堂地面铺设的红砖典雅古朴,更为难得的是后厅左右两根石柱上留有郭之奇亲笔手书的对联:“尊闻行知自是高明广大,正道修理何须胜利急功”。

太史第官厅左右各有两条火巷,前面为阳埕,阳埕南面原为莲花芯池,池对面为麒麟照壁。官厅后面为后包,后座建有阿婆厅及配套建筑。

△以上图片由郑少鸿摄影

太史第整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四周小溪环绕,东连东内城河,西连双峰寺前河通马山滘,西北接陈泰兴河。河道水墙为明代所建,至今仍十分坚固。

郭氏宗祠

郭氏宗祠坐南朝北,是潮汕郭姓共有祠堂,始建于明末,为典型的潮汕三进式祠堂建筑,规模宏大,建筑格局保存完整。祠堂前原有二十多座象征功名、官阶、爵位的旗杆斗座,现仅存几段残石。

主体建筑坐西南朝东北,面阔15.5米,进深46米,为三进厅二天井格局,硬山顶,面阔三间,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的驼墩、瓜柱的雕刻线条雄健明快。该祠为榕城现存明代祠堂中较大的一座,且主体建筑保存较完好。

△以上图片由陈丽摄影

金马玉堂

金马玉堂位于郭氏宗祠向东约30米处,坐北朝南,属三进式官厅杉、木、石结构,格局为潮汕传统的“四马拖车”建筑。

经过修整之后的金马玉堂既保留着古朴的建筑风貌,又焕发出新的气息,厅门保留木制屏风,中厅宽敞明亮,现多作为会客议事之地,后厅供奉着东门郭氏祖先神位。金马玉堂的建筑特点在于厅门和天井之间建有牌坊门,这一建筑模式目前在榕城仅发现两处。

△以上图片由陈丽摄影

来源:文旅榕城

扫码

关注

Hash:377b9cec1fcaa381d8487cc019c80d69acc863ab

声明:此文由 揭阳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