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边的老山坪聚落遗址, 7 处聚落单元,分布在 5 座山头上

位于禹州新郑交界的老山坪是具茨山最东面的一座山峰,这里存留着一处含近 530多所房屋、约 2000 余间石质房基、能同时容纳 2000~3000 人居住的完整聚落遗址。虽然在近代的地方志书上没有任何关于此聚落的记载,但有关专家认为,这疑似古军事城堡的遗存可能是中原地区迄今所能找到的最早聚落原型。

老山坪聚落遗址共由 7 处聚落单元组成,分布在 5 座临近的山头之上。中间的单元尺度较大,占据了附近最高、最平、最开阔的地利条件,其余 6 处单元的规模稍小,围绕中心聚落分布,7 组单元构成了具强烈内聚感的向心格局。相比中心单元而言,其他单元的房屋在形态、尺度、间距等方面基本一致,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心单元和外围单元之间、以及整座遗址的外围,各有一道石砌城墙:紧紧围绕中心单元的内墙将其与外部单元分开,外墙则将 5 座山头的 6 组单元串连为一个封闭的区域。

老山坪聚落遗址位于平均海拔765m的山顶,除有一条小道通往山下外,其余 3 面皆为悬崖,表现出极强的防御意识。尽管老山坪聚落的“择高”是否与祭祀、敬天等原始崇拜存在关联还有待商榷,但“近水”之举却能够得到很好的证明。位于山顶的老山坪聚落看似“反常”于“近水”的规律,但实际上,防洪与取水的矛盾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据上世纪末最后搬下山的几户村民说,他们虽不知道山顶废弃石头房子(老山坪聚落遗址)的来历,但可以肯定的是,山上的土地非常适合耕种,仅一季的烧耕就足够为他们提供全年之用的良田;此外,山间众多的泉眼和上世纪 60 年代山上种植水稻的迹象,以及考古学家杨肇清考证出的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就曾发现深达 15m 水井的考古结论,都再次印证中原地区早期聚落选址规律的客观性。

在“京”、“都”、“国”、“邑”、“京师”、“京辇”、“京城”、“京华”、“京阙”、“京畿”等表示都城的古汉字(或词)中,“國”、“京”二字的间架结构形象地展示出了作为一处地域文明中心所应有的严谨防御特性。以安全性来对老山坪聚落进行审视,其防御体系之严密远超同期的其他中原聚落。

首先,两道石砌城墙将聚落内部空间划分为对应不同功能的区划格局:内部核心区-中部生活区-外围防御区,此等严谨的布局秩序颇似后世成熟都城规划(如明、清北京城)中“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的序列层级。虽然具茨山附近还有如新郑轩辕丘、新密古城寨轩辕丘、“夏启之宫”新砦遗址、“夏都”登封阳城、“大禹之都”禹州等几处尚未最终确定的“都城”遗址,但老山坪聚落类于“城”、“都”规格的空间体系已经引起了考古界的巨大争议,不乏有学者推断其应为三皇五帝时期的某处都城遗址。

其次,按《新郑县志》的记载:“四月,荥阳人张俭在阳翟北 40 里大隗山聚众,准备与西魏元保矩联合起兵。东魏派武卫将军高元盛讨伐平定”;另据山中居住的村民证实:直至近代,老山坪还曾多次被当做财主、乡绅们躲避匪患、战乱之用的避难所。这正说明老山坪聚落的确具有不俗的防御能力。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Hash:226119422520f45f5b139c06ed850c2fbd5ed634

声明:此文由 小周周有话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