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禹居阳城与王城岗遗址
西河遗址位于章丘区龙山三村西北部,东距龙山文化命名地——城子崖遗址约1600米。遗址西部和北部为巨野河支流——西河所环绕,遗址因此而得名,现存面积 40 多万平方米。西河遗址距今约9000~7700年,于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西河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1350平方米,清理了19座新石器时代房址,房址采用大致平行的横行式布局,房内有2~3组设计巧妙的烧灶,并有居住、炊饮、活动的功能分区。一些房址中釜、罐、壶等陶器及石器仍原地摆放,颇为难得。出土的陶塑作品造型逼真,是我国较早的手工艺品,在全国罕见,为我们探讨陶器的起源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西河文化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在制作工艺上都还有非常大的原始性。居民的生活已经比较稳定,这些造型各异的陶器已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有趣的是,陶器上还有些花纹,以指甲纹为主。西河遗址还出土了一些骨饰和蚌饰,展示了西河先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萌芽。
西河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年代分期、经济生活、社会状况、房屋建筑和聚落形态具有重要意义,荣获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京浦《文物》1984年第⒉期第67~69页
文章着重探讨禹与阳城的关系和小城堡的用途、建筑、废弃情况。作者认为:第一,文献中“阳城为禹避商均,伯益避启”的说法似皆源于《孟子》;先秦文献中“禹都阳城”仅记于《世本》,据《帝王世纪》与《太平御览》一五五,其原文很可能为“夏后居阳城”。古文献中禹与阳城的关系有避居之地、居地、都三说,以《孟子》说阳城为禹避居之地较妥。第二,王城岗城堡面积过小,不具备夏代都城的规格。这个小城堡从建筑到废弃都在煤山一期这一文化期之内,使用时间相当短暂。废弃的不仅是城堡本身,连基槽以上的墙体都被彻底摧毁了,其毁弃很可能与启杀益夺取王位的史事有关,毁弃年代也很可能在此时。因此,认为这里是禹益所居之阳城,应有一定道理。第三,与王城岗基址年代相当的煤山一期文化应是早期夏文化。
《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址试析——兼论登封王城岗遗址非夏都阳城》
马世之《史前研究》1984年第2期第51~56页
本文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讨论了平粮台古城的规模与形制、重要遗存及其建筑特征,提出平粮台古城应为商部族的防御设施,登封王城岗遗址并非夏都阳城。内容如下:第一,平粮台古城址从建筑规模上看,城内面积约三万四千多平方米,连同城墙及外侧附加部分,面积达五万余平方米,古城只有一个城圈,未发现附郭,此种形制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二,平粮台古城内发现的重要遗址,除夯土城垣外,还有门卫房、陶水管道和高台建筑等。通过这些遗存,可以看出河南龙山文化时中原地区建筑的特征。第三,平粮台文化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很可能是先商文化,且淮阳与商丘相距不远,应在商人活动的区域范围内,故平粮台古城可能是商部族所建的防御设施。第四,登封王城岗并非夏都阳城,该遗址是否为城堡还有争议,王城岗基槽和年代比夏朝开始的年代早三百年左右,王城岗规模和内部结构也不符合禹都的条件。
作者最后指出这两处古代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冶金的历史以及城的起源、阶级和国家的形成等一系列问题,具有定的学术价值。
《王城岗城堡遗址分析》
董琦《文物》1984年第11期第69~72页
作者根据古文献中都城的定义及与平粮台古城的比较,对王城岗城堡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指出古文献中有关城的定义有三点:第一,城或有大小,凡天子建有宫殿且在那里居住的就是都城。第二,都城里有宗庙建筑。第三,早期都城规模不大。王城岗城堡内是否有宗庙或宫殿建筑,现在无从讨论,给判断该城堡是否为禹都阳城造成了一定困难,而将其与同时代其他一些城址的建筑水平作一比较,则有助于问题的讨论。从绝对年代、文化性质、族属等方面看,淮阳平粮台古城与王城岗城堡相比较更合适。从建筑面积、建筑结构、建筑技术水平上看,二者有很大差距。如平粮台古城采用了木棍组夯、小版筑等先进技术,而王城岗城堡夯具则比较原始,是否采用小版筑也不清楚。平粮台古城发现有夯土台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城排水设施,这些在王城岗城堡皆未发现。王城岗城堡的建筑技术与当时建筑水平先进的平粮台古城相比显得原始,并不具备作为禹都阳城的条件,不是禹都阳城。
作者认为,王城岗城堡的绝对年代已超出夏代纪年,不是禹时所筑,而有可能是夏部族首领所建之城,它是文明史前夕的一座堡垒,从这座城堡上可以望见东方文明古国诞生的曙光。
Hash:7e9461748958cca5f92a3f64ab3a3c58381fd278
声明:此文由 叨叨三国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