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漫谈 | 修德与用才(六)

E德才兼备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大意为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

“德才兼备”蕴涵着“德”和“才”的辩证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是对“德才兼备”原则的曲解,都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古人讲究“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德才表现出的外在作用看,“德”可以导向意识,启动精神,从而产生好的作用;“才”必须依附于德,依附在不同的“德”的人之上,其外在作用将千差万别。诚如司马光所言,德行好的人能力越大,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德行坏的人能力越强,做起坏事来,后果越严重。

老百姓有一段顺口溜: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才无德是废品。这也形象地说明了德才的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如何选拔和使用德才兼备之人呢?古人认为要做到三个方面:去害群之马;求贤若渴,尊贤使能;审慎地考察人才。

去害群之马

庄子》里记载了一个“害群之马”的典故: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神仙大隗,方明赶车,昌寓作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此时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黄帝便向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心想:这位少年真是神奇,不仅知道具茨山,而且还知道这是大隗居住的地方,便进一步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答到:“治理天下跟牧马一样,只要去其害马者(除掉害群之马)就行了。”黄帝一听,赶忙叩头致谢,称牧童为天师。

去害群之马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倡导的反腐倡廉、打虎拍蝇,就是去除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这能使我们的队伍更纯粹、更清廉。

求贤若渴,尊贤使能

孔子家语》上有一个“孔子论五不祥”的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之,东益宅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夫损人而益己,身之不祥也;弃老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也。”

说的是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向东边扩展住宅不吉祥,真有这回事吗?”孔子回答说:“不吉祥有五个方面,但向东边扩展住宅不在其中。这五个方面是:一是损人利己,自身不吉祥;二是抛弃老人只顾小孩的,家庭不吉祥;三是放弃贤才不用,国家不吉祥;四是老人不教,小孩不学,这是风俗不吉祥;五是圣人隐退,坏人专权,天下不吉祥。”这“五不祥”中,涉及人才的就有两个方面,孔子借机告诫鲁哀公要重视人才、重用人才。

《群书治要》记载:有一个叫尸子的人作了一个比喻,说明为什么贤德之人要被重用:“屋焚而人救之,则知德之;年老者使涂隙戒突,故终身无失火之患,而不知德也。入于囹圄,解于患难者,则三族德之;教之以仁义慈悌,则终身无患,而莫之德。”这段话用打比方的方式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假设你们家的房子着火了,有人把火帮你扑灭,那你一定会对他感恩戴德;那些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人,其实很早就提醒你,说你要把房的烟囱做好,把墙的缝隙涂好,这样做了,终身没有失火之患,但是你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现在被关进了监狱,如果有人进入监狱把他救出来,使他免于牢狱之灾,他们全族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那些教导人仁义慈悌的道理的人,如果人们按照他的教诲去做,保证终生可以免于牢狱之宰,但是却没有人对他感恩戴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圣贤人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防患于未然,就是圣贤之人的作用,他们和谐家庭,治理社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要求贤若渴,尊贤使能。

审慎地考察人才

古人考察人才也十分谨慎。《论语·卫灵公》上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即说在考察一个人时,如果所有人都讨厌他,你不要轻信,要详细考察;如果所有人都喜欢他,也不能轻信,必须要详细考察。

《六韬》中有一句话也说得很好:“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意为领导者如果以世俗人所赞誉的人为贤能智慧,以世俗人所毁诬的人为不肖,那么结党多的人就会晋升,结党少的人就会废退。因此就会形成群小奸邪比附相周援,相与隐蔽贤能的局面;忠臣们被诬死于无罪,奸邪之臣用虚假的和互相吹捧的名誉换取官位和俸禄。因此世风混乱越来越严重,最终国家不能免于危险和灭亡。

如何审慎地考察人才?《六韬》提出了著名的“八征”,进一步强调要在实践中考察人才: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徵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这段话阐明了考察人才可通过八种办法来进行:一是直接问他话,看看他的言辞表达能力;二是不断追问他,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悄悄在他的身边安放间谍,观察他的忠诚度;四是明知故问,看他诚实与否;五是多给他钱花,看看他的廉洁情况;六是送他美女,看他是否被迷惑而了解其贞洁情况;七是告诉他突发事变,看看他处置突发事件的勇气和担当精神;八是故意让他喝醉酒,看看他醉后的真实情态。

由此可见,古人们考察人才时是多么的细致、周到和谨慎。

(全文完)

Hash:abf816ed286d936115fbdd1b1ecfa175198eb99d

声明:此文由 川东周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