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杜甫避风作诗处,竟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

翻阅千年历史卷轴,踏寻湖湘文化瑰宝。长沙市区出发,仅一个多小时车程,就抵达望城区铜官古镇,若乎只是一个转身,就遇到盛唐。铜官又称陶都,自唐代起,就以陶瓷闻名于世,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铜官镇便出现了大型的窑场,即现在仍保存完整的“长沙铜官窑”。

官窑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在那个“南青(浙江越窑)北白(河北邢窑)”一统天下格局的年代,长沙窑首创釉下多彩,从众多名瓷中脱颖而出,有着“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之誉,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2010年,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官古镇濒临湘江东岸,铜官窑始创于唐“安史之乱”后,鼎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以后,渐趋衰落,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铜官窑紧靠湘江,北近洞庭湖滨,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有着大量外运的优越条件,开辟了一条由湘江经广州宁波通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因此被考古学家称为千年前的世界工厂。

铜官古街依山傍水,与湘江呈平行之势,在唐代就已形成;街道两边房屋铺面多系砖木结构,麻石铺成的路面在街中心蜿蜒前伸,街上有各行各业手工作坊和各类老字号商铺店馆100余家,大部分是前店后厂。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诗人杜甫途经铜官,遇到大风,曾在古街云母寺旁的避风塘停歇避风,得见铜官窑壮观烧瓷情景,不胜感叹中作下名篇《铜官渚守风》。铜官人为纪念杜甫特意在云母寺旁建了一座“守风亭”。

“陶瓷釉下多彩”简单说就是“一器多彩”,即将铁、铜等呈色剂掺入颜料,用笔沾上颜料直接在未烧制的瓷胎上绘饰图案,然后再覆盖上一层釉入窑烧制,通过熟练掌握窑温,使瓷器上呈现褐、绿、酱、铜红等一种或多种色彩,并且为一次入窑烧成。

釉下彩也有彩斑和模印贴花装饰相结合,即以人物,狮子等模印纹样贴在罐、壶等器物上,再在这一部分涂上褐色彩斑,经高温一次烧成,这也是长沙铜官窑最重要的成就,开创了世界陶瓷生产新纪元,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

长沙铜官窑还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民谚及产品广告等融入陶瓷装饰中,极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堪称中国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创举。诗词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这些烧制于陶器上的诗词歌赋填补了全唐诗的不足,对研究唐代的诗词文化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铜官窑釉下多彩的发明,在瓷器装饰领域开启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富于变幻的釉下多彩和绚丽多姿的装饰艺术,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标榜千秋。从此,瓷器生产进入了青瓷白瓷、彩瓷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窑火烈焰的炙烤,经年光阴的浸润,让这些铜官窑器物,在岁月淘洗中,散发温润绚丽的魅力,愈发彰显历久恒新的价值。

人说陶瓷是水的韵律,土的语言,火的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火湘浦口,烟触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1300年前,铜官火烧九天,烧出了名扬海内外的长沙铜官窑,开创陶瓷业三足鼎立的崭新时代;1300年后,铜官古镇依旧窑火相传,耀照古今,承其大统,华彩绽放。

Hash:cee4e1eb1f645423d92580e37bad3974c0b4eb39

声明:此文由 简安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