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沟村

窑沟村

我们从雁门关下来就再也无心去别处圪转了,按照最佳线路选择的是早一点儿回到薛家湾。一是感觉这趟的河北山西之旅玩儿的很轻松,该转的都转了,时间不长也不短;二是由于这一路走来基本没有吃上什么顺口的饭,只是灌了一肚子烧酒,想的是尽快回薛家湾吃一顿最接地气的饭。可是在路过清水河窑沟乡的时候,却怎么也挡不住我想实地去看看烧窑的场景。

据说,黄河岸边的清水河县窑沟一带具有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起,就传承着烧制彩陶的技艺,元代以后更盛。二十几年前,这里生产的瓷砖成为北京亚运会指定产品,花盆曾专供人民大会堂,工艺陶瓷成为广交会上的热门产品,故清水河县被人们誉为"塞上瓷都"。而在我看来显然这是在瞎给丢子起官名。

大瓮垒砌的墙

窑沟从什么时候开始烧瓷我不知道,但是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地方烧的瓷始终是一些普通的民用瓷,诸如:坛坛罐罐、盘盘碗碗、大瓮大缸和盆子、夜壶、花盆等。记得十多年前,有一些艺术家玩儿起了陶瓷,在这个地方制作过一些瓷器,我家里现在还放的一件。

清水河县陶瓷生产最兴旺时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仅县属陶瓷厂就有4家,乡镇陶瓷企业少说也有几十家,产品小到家庭生活常用的盆盆碗碗,大到高楼建筑装饰用的内外墙地砖,粗陶细瓷品种多达500多个。可是好景不长,我们这次去了窑沟村,竟然没有一家瓷窑在烧瓷,一副惨不忍睹的场面。

花盆院墙

当地人告诉我们早就不少瓷了。我想关键的原因还是这里交通落后,产品形式滞后,老的烧瓷人在脑海里的瓷器形状就是夜壶、大瓮等传统的实用性器具,而新的瓷器他们又不会做。再加上没有艺术家入窑的指导,古老的瓷窑不歇火才怪了。

过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瓷窑的生产还可以,那是因为家家户户都短不了用那种粗糙的瓷器,用的粗瓷大碗,大瓮、大盆还有坛坛罐罐都是少不了的。记得我给单位抓冬储去巴盟拉白菜,走的时候就是拉一车瓷,而后用瓷去换白菜。

现在的城里人家,就拿我所居住的小区来说,我估计除了我们家仍然还在用坛子罐子和盆子以外,其他人家几乎都不用了。过去那种生活材料早就被新材料所代替,再有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早就已经不习惯腌菜了。

废弃的瓷窑

现在一说起瓷器,人们早已不是说它的实用了,而是把它当作一种艺术品来享受。人类的文明从早期的石器时代后,就进入陶瓷文明了。中华民族是最早进入陶器文明时代的,中国的英文缩写(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

走进这个黄土丘陵环抱的山村内,至今可以看到利用残次缸罐垒砌的窑洞、院墙和烟囱,就连房前屋后的树苗也用残缸套起来,远远望去,整个乡村就像"瓷都"一般。而在我看来,这种村民有意或者无意识的创造,却不由自主地成就了这个一贯以烧瓷而闻名的小山村的独特风格,成为了人们去追寻的心旅生活的放松。

窑民的窑洞

看着院落道路沟里都是堆积的残次陶瓷碎片,我在心里默默地思索,也许几千年后,我们的后代又会在这里开始考古发掘,看能不能破译我们现在的文明?著名诗人周雨明先生在《陶罐》一诗中说:“祖宗未必认识子孙, 子孙却不愿忘记祖宗, 我把耳朵贴住陶罐, 倾听五千年的回声。”不过我想告诉几千年后的晚辈,这里是民窑,瓷器上没有铭文。

窑沟的村民用烧瓷的方式生存在这个有陶土的地方,祖祖辈辈以来,他们在裸露的瘦土地上靠天吃饭种植的五谷杂粮,当然是养活不了一家老小的。所以,烧窑卖瓷就是一种不离不弃的最好生存方式。

窑沟村现在虽然不烧瓷了,但是他们用舍不得丢弃的残次瓦罐,一不小心成就了自己的审美艺术,为我们留下了好多好多浮想联翩的空间。选择周末去窑沟村住一夜,这是再好不过的享受。

随处可见的大瓮

窑沟村景观

村民的老窑洞

老窑

山路

村民的窑洞

乡村小道

窑都

窑沟村景色

窑沟大概说的就是这条沟吧!

窑沟村纪实

窑沟村纪实

侉侉在古窑前

老窑洞

老窑洞

村民的住房

放瓷器的库房

算是现代烧瓷器的窑了

算是现代烧瓷器的窑了

算是现代烧瓷器的窑了

窑厂景色

算是现代烧瓷器的窑了

(来源:蛮汉调)

作者简介

杜洪涛,男,汉,1961年2月17日出生在伊克昭盟达拉特旗,祖籍陕北神木,一直怀疑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听老人们说,那一年口里闹年馑,太爷爷领着一大帮他的儿女子孙来到了一个兔子都不拉屎穷地方就地扎营,从此我就成了你——伊盟人。不醒事的时候常常怪怨先人们,怎么走到这个地方就不动弹了?你说要是坚持一下往深圳去,那我不就是一个鸟人了吗?醒事的时候才明白了祖宗们的英明,把我们带到一个物产资源丰富,人民厚道幽默的领地。不过,伊盟贫穷的时候我是鄂尔多斯人,鄂尔多斯富裕的时候我又成了伊盟人了,真是手把两条龙,甚也干不成。我当过兵,复原后就落草为根以鄂尔多斯广播电台为家,1994年调入中国银行。

黑矾沟瓷艺

一、 黑矾沟瓷艺简介

黑矾沟地处清水河县窑沟乡西南部,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古瓷窑群座落在一条长约2500米的季节性河谷内,坐北面南,依坡而建。这里至今有保存尚好的宋、元、明、清古窑址群20多座,2009年被国务院三普办公室列为2008年度全国三普重大新发现之一。

(黑矾沟古瓷窑群)

黑矾沟是一个生产日用白瓷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瓷业为生。从杜家开辟黑矾沟到张家制瓷业的兴起,前后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从张大文父购买杜家黑矾沟产业至今又有300多年的历史。黑矾沟的陶瓷生产规模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粗放型到精细型、实用型的转变过程,尤以张氏家族的业绩更为突出,历经十一代人的发奋努力,黑矾沟白瓷在二十世纪末代表全市建材产品大批量地进入“亚运村”并出口日韩等国。

黑矾沟的优质粘土不但是中国第一,还创下了世界之最。建国后,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湖北黄冈、河北邯郸等地的专家曾多次来到黑矾沟实地考察,对此地的原料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2008年12月8日,清水河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黑矾沟古窑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指示文物主管部门要对其作出具体保护措施。

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古窑址群的发现,对研究宋、元、明、清时北方瓷系以及蒙、汉交界处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民族风情等诸多方面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 黑矾沟瓷艺的历史渊源

黑矾沟制瓷业,历史悠久,究竟从何年代开始,无法考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故的内蒙古博物馆馆长文浩老先生曾带领几位学者在黑矾沟实地考察时说过:“黑矾沟的制瓷业有1000多年的历史”、“南有景德镇,北有清水河”。

1993年在黑矾沟村北坡上发掘过一个古墓,内有一陶罐,里边装有两具尸骨骨灰,八个铜钱,一个铜簪的随葬品。罐口盖一四见方小石块和一白瓷盘。石片上写着:“大定十年七月初四合葬父(杜云金),母(何翠计)。孝男:杜林、杜明。”从这个白瓷罐、白盘的做工、质地、式样上看,这与黑矾沟的手工白瓷一模一样。由此可以断定,黑矾沟的生产历史至少有800年,并与长期传说的杜家开辟黑矾沟不谋而合。

(来源:《把根留住》)

来源:活力清水河

Hash:e9bd2be3e89a8451a0f7dde83e42f5fbf20bd86a

声明:此文由 清水河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