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黄儒:闽东唯一的回族村

掩映在青青幽篁和森森林木之中的黄儒古村旧屋

黄儒古村那座宗祠,至今仍精致壮观。

福安市穆云乡黄儒村,是闽东唯一的回族村。现有的黄儒回族新村是村民造福搬迁二十载,在新的地盘上造出的崭新家园,就位于穆溪河畔的白云山景区旅游大道边,穿过秀溪桥即可看到路边竖着一块高大的石头,上书“黄儒新村”四个大字。

原有的黄儒村落位于穆云乡的一个深山沟里,海拔六七百米的山上,一条陡峭的石径从山下的溪塔畲族村直通黄儒,村民都称它为“陂”。村子倚山靠崖,下临深渊,地势十分险峻。整个村落掩映在青青幽篁和森森林木之中,进出要靠步行。

据史料记载,黄儒丁姓回族源自泉州陈埭。陈埭丁氏的先民本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其一世祖节斋公丁谨(1251—1298)自苏州“货贾于闽泉,卜居泉城”。元末明初,排外风潮兴起,为了“远于法而保其家”,丁氏三世祖、四世祖于元至正末从泉州城内文山里避居陈埭,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与当地汉族杂居一起,“隐伏耕读其中”,接受汉族文化,学习汉族习俗,从而得以繁衍生息。

至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占据陈埭,“(丁氏)举族室庐荡然俱毁,无有存者”,在如此情势之下,一位叫丁尚宾的居民就由陈埭北迁,反复辗转来到福安穆云的黄儒村安家落籍,成为黄儒丁姓的始祖。丁尚宾在这片山路崎岖,地无三尺平,素有“灯火挂壁”之称,而又竹木葱茏的偏僻土地上,遁隐深山,凭险架庐,自给自足,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还主动地与当地汉族搞好关系,努力融入当地汉族社会之中。

黄儒村成了闽东丁姓回族发祥地之一。清道光年间,黄儒人在落籍安身之地建立了本支族的祠堂。《黄儒丁氏宗谱》(重修于乾隆年间)记载:“黄儒丁族始祖尚贤公,明嘉靖年间由泉州城南之陈江肇迁斯土。”这里的“陈江”就是今之陈埭。丁姓回族由于长期生活在汉族社区,与当地汉人和睦相处,接受汉族风俗,使用汉族语言,并且与汉族通婚。他们和当地汉族一样,也在自家厅堂设立神龛,供奉起“各路神明”和“远近一脉宗亲”。

今天,黄儒全村有280户1360人,福安、霞浦福鼎等地的许多丁姓人家,都认同自己是黄儒丁氏的传人。黄儒人在情感的深处仍保留着回民情结。于是,每年“七月半”(汉族传统的“中元节”),他们虽然也像汉族一样祭祖,但是却戴着标明自己民族身份的洁白的清真帽;回族老人仍保留着戴头巾、吸旱烟等习惯。每年“开斋节”临近的时候,他们都会接到泉州丁氏宗亲的通知,然后派代表前去参加这一穆斯林的重要节日。

古村落格局精致,古建筑颇具价值。一条横穿村子而过的石路,把黄儒村拦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路下的民宅巧妙地利用地形,顺崖而建,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形成一个非常独特的幽静美丽的山村格局。在青瓦泥墙的丛林中,可以看到几座比较体面的华屋。一座砖瓦墙的旧民居,门楼匾额“禄马东来”四个大字,暗示了房主人对儒家文化的趋同和向往。一座四面都用青石围砌的旧房内,厅堂上方至今仍高高悬挂着匾额,两边是精致的描金神龛,还有厢房两侧窗棂上面精致的木雕,都在向世人展示这里昔日的风光。

路面依山而建的住房,下端凹进,上端突出,颇有“吊脚楼”的味道。尤其是那座宗祠,至今仍精致壮观。祠内圆形造型及别具一格的装置,证明其不失为一座拥有较高价值的古建筑,黄儒人仍时不时地回来,予以清扫、整理、修缮;有重要祭典,仍会从新村出发,重返这里举行。(张容声文/图)

Hash:5ecc4dd8555df0381d34434bda36aa5fab77b5a8

声明:此文由 掌上福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