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

这里位于武陵腹地,是土苗聚居区也是容美土司的发祥地。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有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中营镇三家台蒙古族村。历经史料和实地考证,村里有个特罕见的姓:部氏,系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后裔,2002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这个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近300年来不为人知晓。254户人家散居在18.8平方公里山腰、坡尖、坪坝,叱咤疆场的马背民族缘何到此,根在何处,路在何方?

峨山峦里的一条水泥路,弯弯曲曲指向那片蒙古人的村落。一栋木质结构房屋隐在路边的树林中,柱头、板壁用油漆刷得锃光发亮,随处可见蒙古族文化的元素——板壁画祥云边框图案,中间画有成吉思汗画像,还有狼和翱翔的雄鹰。

70岁的部先瑞老人个头不高,精神矍铄,黝黑的脸庞颧骨高眉毛浓,一看就是蒙古人的面相。他热情打着招呼,虽然已是一口浓重的鹤峰山里口音,但老人笑称蒙古语他还是会两句的,比如“你好”之类。最先聊起的是他的姓氏,“通俗点说,部就是部落的意思,代表我们没有忘记祖先是来自草原的蒙古族。”部先瑞家的房子处处体现出蒙古族风格,东南向而设的三顶蒙古包,由圆隆型的顶部、射线状的上部等几何图形组成。墙壁粉白,木柱上镂刻蒙古花纹,成吉思汗画像立在神龛正中,周围再饰花草衬托,淡淡的檀香在室内飘荡,两边厢房挂满了族谱和家族迁徙的历史

部老如数家珍介绍《部氏族谱》:吾家,铁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据载,元代最后一位镇南王大圣奴,被陈友谅部击败身亡。大圣奴一小儿被义仆收留得以幸存,后改部姓。起初居湖北松滋乾隆二十一年(1756),部氏第十一世部迁湖北鹤峰,居三家台,繁衍生息至今。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考证部先瑞珍藏的《部氏族谱》后认为,流落在鹤峰的部氏家族,是600多年前因战争进入中原后失散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其世系初步考证为: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镇南王脱欢-脱不花-孛罗不花-大圣奴-部姓族人。2002年鹤峰县政府决定:以原三家台村为中心,将周边几个蒙古族聚居的村民小组合并成立三家台蒙古族村。

部先瑞捧出的族谱中载明,鹤峰三家台村部氏家族是元太祖的后代,在松滋一个叫苦竹寺的地方,葬有他们的祖先。清朝乾隆年间,先人迁至鹤峰三家台,部先瑞认为这也是乱世中避难之举。披荆斩棘,日夜操劳,终于在大山落家立业。从此,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草原的汉子忘却马背驰骋的岁月,换来的是终年躬身劳作。“这里连战火都烧不到,可以想象是多么偏远,虽然有了容身之地,但生存也很艰苦。数百年前这里是土司管辖区域,土苗民族的文化与蒙古族多有不同,从生产生活到饮食语言,都需要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接受过程。再到意识和回归自己的蒙古族身份,已是数百年后。“在当地生活日久,生产、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为恢复蒙古族村的民族特色,十几年前我们多次提出,希望能够回到故土学习和考察。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2006年部先瑞终于有了第一次内蒙古之行。

寻根祭祖,考察了草原牧民及其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祭拜了成吉思汗陵。在那里,部先瑞住蒙古包吃牛羊肉,观看蒙古小伙摔跤赛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草原牧民生活。

为保护、传承一代帝王后裔的文化、习俗,2013年10月,鹤峰县委托华中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了《三家台蒙古族村保护发展规划》,但逾千万元的投资资金从何而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何改善?丢失的传统习俗如何传承?诸如此类的问题直接困扰着部氏族人。由于山高林密,地处边远,全村有4个组未通公路,152户村民吃水靠山泉,百余名少年要到山外入学,就医要步行20余公里,50户村民还住在出门爬山、通讯靠喊的死角。境内平均海拔1375米,村民以茶叶烟叶、箬叶、魔芋为主要产业,人均年收入仅3560元。

“几百年的民族融合使得部氏家族蒙古游牧民族的民族特性流失殆尽。保护其民族特性,首先从主题性较强的文化交流与认知活动开始,使其知其先祖,知其民族渊源;建设以旅游文化为特征的南方蒙古族风情园;保护和维护三家台蒙古族村的空间格局、历史建筑群落和景观环境,维修一批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文物古迹。

一座蒙古包,掩映在苍翠欲滴的茶树中,林木成荫,清泉流淌。既避世于此,何不皓首穷经。好学之风,也许是这片大山赋予避难于此的蒙古人最好的品质 ,数百年沧桑巨变,三家台蒙古族的幸福安康之路,肯定会像呼伦贝尔草原一样宽广,像斡难河一样久长。

Hash:f76e4b11067256bed53d5b70b1a00edfd195aa40

声明:此文由 蒙古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