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环境艺术的赵建国:见证城市建筑设计变迁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郭莹)8月29日报道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平静的月亮湖边,矗立着美术学院占地面积达31000余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大楼的2层,是美院在读学生人数规模最大的系——环境艺术系师生教学办公、学习的地点,赵建国的办公室就在这里。

赵建国,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原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委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环境设计教育研究会执行理事长,2004年获“全国有成就的资深室内建筑师称号”。

赵建国近照

走进赵建国的办公室,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墙的历届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以及环境艺术系师生对外参赛的获奖作品。而他的书桌上、座位旁,满满当当地堆砌着各种设计书籍和图纸草稿。这种稍显凌乱的感觉,他的主人显然已经习以为常。与线条、色彩、构筑和设计打交道,花了赵建国一辈子的时间。作为川音美院环境艺术系的元老级人物,赵建国曾经担任多年的系主任。退休以后,他的教学生涯也没有停止。可以说,室内设计和艺术教育、绘画创作,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结缘设计 他用美学构筑空间

1978年的秋天,一列火车昆明出发,穿行连绵起伏的丛山峻岭,蜿蜒向山城重庆开去。年轻的赵建国是这列火车上的乘客,而他此行的目的,是求学。

1954年,赵建国在云南出生,他是兄弟姐妹中最聪慧、最有才华的一个。1977年,沉寂十年的高考重新开启,1978年夏天,全国610万人涌进考场,赵建国就是其中一员。当年,他以云南省美术类考生第三名的美术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就读绘画系油画专业。

1982年毕业后,赵建国先后在云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云南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昆明理工大学文学院艺术系等高校任职,历任美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艺术系主任及文学院副院长。初始因教授建筑美术涉及到了建筑,受建筑设计魅力的熏陶感染、学习研究跨界到了设计,1988年开始了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1998年受学校委托创办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环境艺术系隶属于建筑设计类这个大门类,包括景观规划和室内设计两大类。作为建筑设计一个延伸,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它考量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与自然的关系。往小了看,它就是人们口中的室内设计,往大了看,这个内涵则更为宽阔复杂。”

赵建国告诉记者,因为一辈子都在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自己见证了几十年来中国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和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

“从茅屋到公房,从筒子楼到商品房,中国人居住空间一直都在不断地改善。”赵建国介绍,

80年代,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中国人人均居住面积极为有限,居住环境也非常简陋,那个时候,几代人同堂,一屋子人挤在一方狭小的空间里生活,“每家每户都一个样,能够遮风避雨已经是奢求。对于设计,大部分的人毫无概念。”80年代末,更多的人住进了公房,“所有的公房都是一个样,能够在房间里铺一层水泥地板,给墙漆半身高绿色墙裙,窗户用半透明的菱格玻璃,房门的颜色用油漆漆成棕红色或者淡黄色,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流行。”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施行,促使了经济的发展,商品房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收入的增加,外来文化的影响,拥有了自己新家的人开始想要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那个时候,欧式装修是很流行的,有点余钱的人家,都会在客厅做一个欧式吊顶,然后铺各种材质的地砖,更讲究的,要定制一套木质的家具,这是人们走向富裕的标志。”

“在1988年的云南,我算是较早一批做室内设计的设计师。”说这句话的时候,赵建国语气里不无骄傲,对于国内室内设计风向的敏感,对于专业实践应用的探索,促使年轻赵建国和系里的老师一起,于1992年创立了一家名为科雅的装饰公司,而这样的专业设计公司,在当时整个云南省,都算是比较超前的。“但是实际上,我们为私人客户进行室内设计的机会还是不多,主要是为商场、办公楼、餐饮空间、宾馆酒店、歌舞厅、KTV、体育场馆等一些公共建筑空间做建筑外部和室内装饰设计。”赵建国说,当然,私下里也有一些朋友找他帮忙做设计,但是那个时候也没好意思收钱,“做了也就做了。”

赵建国在项目上

半载成都 见证城市生活方式变迁

2003年,赵建国迎来人生一个重要转折,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德高望重的马一平院长(曾经川美的马老院长,赵建国的导师)向他伸出橄榄枝,邀请他来主持该校环境艺术系的整体工作,次年,为了追随敬爱的马先生加入其麾下,赵建国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昆明理工大学,担任了川音美院环境艺术系主任,从此,他的人生,和成都产生了无限交集。

这一时期,成都人的居住环境加速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受到各种文化元素的影响,变得更加开放,选择更加多样。这是一个整个设计行业发展的高速时期,身为一个从事室内艺术设计工作的人,赵建国和成都这座城市一起,经历着时代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变革。

在成都,他有一群本地的设计师朋友,他坦承,成都设计行业发展历程中,走过的弯路不多。“从完全生搬硬套沿海一代的装修风格,到开始挖掘属于自己特色,并将其融合在设计作品之中。成都的设计师,学得很快,悟性也佳。”赵建国分析,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成都这座城市的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及其独特的川蜀地域性格。

“成都这座城市很实在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更重视实际,不是特别讲究排场和面子。但是呢,在很多室内装饰的细节上,又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小心思。”赵建国印象最深的,是刚来成都时,喜欢到街巷去转悠,那时候,他随便走进街巷的一个面馆或者饭店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管多小的餐馆,里面都会悬挂一些书画啊,诗词对联什么的,文化气息很浓。”

“你可以看到有很多成都的设计师,喜欢用现代设计思维来诠释古典精髓,并且注重传承和融化,这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升华,也是一种非常国际化的开放的设计理念。”在赵建国看来,经济发展,交通的便利,地域关系被打破,是成都整体设计圈层理念发展的驱动力:“成都的国际化趋势是越来越强烈,外来设计师团队非常多,各种设计思想都在融入这个城市。”

比如,成都修建天府大道,汽车行驶在这条路上,你可以看到蕴含各种各样的设计理念的建筑,它们互相渗透、跨界、交融,最终形成一种非常开放的恢弘的建筑群。”

赵建国在学术论坛上

传承创新 建筑风貌是时代精神体现

一座建筑,是最能体现一定时期城市文化演变过程的事物。承上启下,传承创新,是赵建国在参与多项建筑项目设计工作时,所坚守的原则。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吉祥巷18-19号(近南屏街)的一颗印·昆明老房子餐厅,是昆明市区内鲜有现存的一栋传统建筑,其前身为距今165年的昆明文化建筑——“懋庐”,它是清末商人张懋弟的故居,也是国家级保护文物。赵建国是这栋建筑的修缮设计者,“这栋建筑是明清时期昆明本土的代表民居形式,就像老北京四合院上海的老弄堂。当初进行翻修设计的时候,我们就坚信,传统的精髓文化必须保留,再加入现代居住理念,才能真正使之成为人们追逐喜爱的古建筑。”

赵建国说,当初在进行“懋庐”的翻新设计时,他们专门保留了“三坊一照壁”的元素,瓦顶、土墙,走廊边是精美的木雕花,让人进入建筑内部,就能瞬间有穿越之感。“前门喧嚣,内里清净,鲜明的中式文化特色和便利的现代居室动线设计,吸引一批有一批的昆明人前往瞻仰。”

实际上,除了“懋庐”,赵建国的设计作品几乎都秉持了这一规律,2006年,受四川省资中县人民政府委托,赵建国主持策划、设计了《中国.资中鲶鱼第一村》旅游景观区建设方案;2009年——2011年,受四川省甘孜海螺沟风景区管理局委托,他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设计了《贡嘎·原乡》民居接待策划设计方案;2016年他又负责领导德阳2500平米的《琉璃书局》室内装饰工程建设项目策划设计……这些设计,既保留了的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抛弃繁复,化繁为简的现代化设计手段。

“设计中传统和现代不是互相排斥的,在精神层面上是将传统的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时尚融合起来,运用现代设计思维理念及手法去演绎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也就是用现代设计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的中国时代精神;在设计的技术手段上已经不再是简单画图,我们会运用虚拟现实技术、3D激光打印技术和数字技术来参与设计,这就是整个设计体系的进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视野,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成都本土的新锐设计师,他们的眼光已经开始关注到人类生存环境上来,比如,在我们学校里,一些学生在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就会特别考虑增设雨水收集系统、废物利用循环系统以及分时段节能系统,这些都是一种非常可喜的进步,也是城市发展带给他们的观念上的转变。”

现在,赵建国正在着手成都周边的一项乡村扶贫项目设计工作,这是一个集农业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农村文旅综合体,“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再到乡村,文化艺术已经逐步深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未来,成都的城市面貌将在更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同时,展现其独特的川蜀城市精神”。

作者:郭莹

Hash:237c27c477507e94b67a9df4d1dfd9037e554920

声明:此文由 爱看头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