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这个“数学”女学霸撕毁美国永居邀请,潜心农药科研事业五十余载?
她抗战期间毕业于西南联大,
远赴美国求学,
回国后研究出我国第一个
自主创制的农药新品种;
五十年不辞辛劳,
为我国有机磷农药化学的研究与教育
作出了巨大贡献。
晚年捐资设立奖学金,
评奖条件把爱国放在第一位。
她就是我国著名的有机磷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茹玉
1919年9月24日,
6岁时随父母来到天津,
进入著名的私立女子学校
天津圣功学堂读书,
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1931年,陈茹玉以优异的成绩
进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继续读书。
直隶省立第一女子中学
是天津最早创办的公立女子专门中学,
被称为中国近代公立初等教育的发祥地。
中学阶段的陈茹玉沉静寡言,专心苦读。
良师的引导使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到上世纪90年代,
她年近八旬还能给孙子讲解数学难题;
也正是良好的数学基础,
对陈茹玉后来的农药化学QSAR
(有机农药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定量关系)研究
起了很大的帮助。
1937年,陈茹玉高中毕业,
不久发生了卢沟桥事件,
日本兵曾三次在中学驻扎,
校舍被严重破坏,学校被迫停课。
看着深爱的学校遭受践踏,
陈茹玉心中万分难受。
1938年,陈茹玉带着母亲给她准备的三套蓝布衫,
千里迢迢来到昆明,
准备报考西南联大数学系。
恰巧西南联大外语系的陈福田在报名现场,
他看过陈茹玉的成绩单后说:
“国家这么穷,工业不发达,你应该学化工啊!”
于是,陈茹玉开始了她一生未曾懈怠的化学研究之路。
战火中的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
它的存在时间仅为短短的八年,
堪称世界上最为简陋艰苦的大学,
却在教育史上树立了爱国进步的丰碑。
在西南联大,
师生们怀着“中兴业,须人杰”的志向刻苦读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西南联大承载了国家的命运。
1942年陈茹玉在西南联大毕业
在西南联大,
陈茹玉不但在知识上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她还在这里认识了
与她在生活和事业上相随相伴、
携手共进的丈夫何炳林。
化学系一年只收30人,
其中25个是男生,
陈茹玉专心读书,
对男生的爱慕从来都是视而不见,
直到何炳林通过几件小事走进她的心里。
当时,陈茹玉和何炳林共用一个实验台。
一天做实验,
陈茹玉没有量桶,
就找对面的何炳林借了一个。
敏感的何炳林将此理解为“暗示”,
顿时勇气倍增。
此后,他会偶尔去找她一起“做题目”。
一次,其他系还有几个人也去找陈茹玉,
“狭路相逢”,
一个人踩了何炳林一脚。
陈茹玉马上就把这个人给否定了,
同时对没有回踩的“老实人”何炳林刮目相看。
1946年陈茹玉与何炳林在锡安圣堂举行婚礼
大学毕业后的第五年,
何炳林和陈茹玉结婚了。
读书、任教、出国、回国,
他们始终保持步调一致,风雨同舟,不曾分开。
何炳林曾说,
他们的缘分是“上帝帮忙”。
1945年,日本人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的高潮。
为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
何炳林、陈茹玉先后远渡重洋去了美国。
陈茹玉到美国的第二年,
他们的二儿子出世了。
陈茹玉在孩子出生几天后便出现在了实验室。
为了通过两门外语的博士学位预试,
清早起来,
夫妻俩轮流一手抱小孩,
另一手拿着德文或法文书学习。
不到一个月,
他们的两门外语都过了关。
印第安纳大学的四年时光,
陈茹玉感到激动人心又十分短暂。
1952年,夫妻二人双双获得博士学位。
陈茹玉博士照
朝鲜战争爆发后,
中美完全进入敌对状态。
陈茹玉与何炳林的回国申请多次被美国拒绝。
作为芝加哥区会的组织者,
何炳林与其他留学生联名
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中国总理周恩来、
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写信,
使得美国扣留中国留学生的事情公开化,
传遍全世界。
1954年,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谈判上
最终达成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陈茹玉和何炳林可以回国了!
临行前,
美国国务院寄来永久居留美国的申请表格,
企图“动摇军心”,
夫妻俩毫不犹豫地把信撕毁。
1950年,陈茹玉、何炳林在美国布鲁明顿公园
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全面封锁、禁运政策,
他们还是想方设法
把平时搜集的大量科技资料化整为零,
分期分批地寄给国内的亲友。
他们还用自己的积蓄
购买了国内工作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
包括当时国内不能生产的
5公斤二乙烯苯和10公斤乙烯,
装在一只破旧箱子里。
要逐一检查。
何炳林害怕了,
情急之下,
他给了检查人员10块钱,
终于顺利过境。
这或许是何炳林一生中唯一一次“走后门”。
1956年1月,陈茹玉、何炳林顺利到达国内。
一踏进国门,
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
陈茹玉就哭了,
这是她朝思暮想的地方。
1956年夏,陈茹玉回到南开大学,
在校长杨石先的安排下,
开始了她毕生从事的
有机磷化学和农药化学的研究工作。
当时,我国的农药化学事业基本是一片空白,
而果树蔬菜的虫害十分严重。
陈茹玉和她的科研团队很快合成了对人畜危害不大、
防治害虫效果极好的
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马拉硫磷”和
防治小麦锈病的“灭锈一号”,
还在校内建成了生产车间,
填补了我国农药生产的空白,
也为我国遭受严重病虫害的农业
挽回了巨大的损失。
1958年,毛泽东到车间视察,
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上世纪70年代,
除草剂“磺草灵”、
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健素”
都在陈茹玉的手中相继问世。
1982年,陈茹玉与杨石先等在杨石先家门前合影
前排右起(陈茹玉、杨石先)
第三排左起(王积涛、陈荣悌、何炳林)
她及时把握发展趋势,
率先在国内开展
计算机辅助研究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间定量关系领域的工作。
1981年通过鉴定的胺草磷,
就是通过先计算后合成的方法制得的除草剂,
这一研究成果使她获得了
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她所在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
也成为我国唯一的农药筛选中心。
陈茹玉在此研究基础上又考虑起新型替代农药。
1980年南开大学化学系5位教授新当选学部委员
前排左起何炳林、高振衡、陈茹玉,后排左起陈荣悌、申泮文
进入新的阶段,
陈茹玉围绕各种资助项目,
在有机磷化学的引介性工作、
围绕生命有机磷化学开展的研究、
有机磷药物的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008年,陈茹玉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2009年,陈茹玉获得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农药工业突出贡献奖。
陈茹玉科研态度严谨,
教育学生也毫不含糊。
她的学生王彬回忆说:
“陈先生总说,
要一丝不苟地搞科研,
不准确的结果或拿不准的结论不能公开发表。
成果和发现都是在踏踏实实的基础上取得的,
浮躁只会让你们多走弯路。”
每周一三五的早上,
陈茹玉总是准点来到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上班,
这个习惯她一直坚持到86岁。
在85岁高龄时,
她还带领着一个博士和硕士的团队,
进行抗癌新药物的研究。
2005年,陈茹玉、何炳林共同捐资40万元,
在他们执教的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高分子化学研究所
设立奖学基金,
奖掖后学。
陈茹玉说,
评奖条件有三个,
第一要爱国,
第二要功课好,
第三要家境贫寒。
爱国要放在第一位。
2012年3月11日,
陈茹玉因病医治无效,
在天津逝世,享年93岁。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报》印刻和网络公开资料改编
Hash:d72136290a5c1bf191f8e66529f20bcf6325c920
声明:此文由 科协改革进行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