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镐是西周的国都吗?

对于稍微懂点西周历史的人来说,丰、镐是西周的国都都是根本不会怀疑的事实。

然而80多年的考古成果显示,这一历史“事实”似乎有点问题。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的丰镐遗址,自1933年便开始挖掘,然而80多年过去了,结果相当失望:

1.既然是中国历史上的都城,那么应该有城墙遗址或遗迹。然而80多年过去了,无论丰京还是镐京,都没有在遗址划定的范围内发现任何城墙痕迹。文献资料里记载周代王都营建模式的《周礼·考工记》是这样记载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右社,市朝一夫。”然而这个王都布置规则和丰镐遗址的考古结果格格不入。

2.都城内应该有王宫,然而无论丰西马王村、客省庄的所谓大型夯土基址,还是丰东花园村、普渡村的所谓宫殿遗址群,如果说他们就是宫殿,其最大建筑基址才1600平米,相当于长宽各40米,作为王都也似乎太小了点。况且这些基址与贵族墓葬区相连,与丰镐作为王都身份都很不协调。

3.丰镐遗址考古不见大型祭祀场所,而丰京和镐京历史上合称“丰镐”,是为“宗周”,记载与考古实际严重矛盾。

4.丰镐遗址考古不见大型铸铜作坊,出土的青铜器虽然有一些,但比起宝鸡的周原来,出土数量和质量相差特别大。反观周原,却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以致在宝鸡成立了“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实至名归!

5.出土的最有名的遗址,仅是车马坑。而笔者严重怀疑这个车马坑是军事方面的遗存,所以大胆提出一个假设。

牵涉到周文王、周武王、西周诸王的重要地点有三个:周原、丰镐、洛阳

先说周原。周族原在豳这个山区一样的地方繁衍,后来到了古公亶父继任为族长,携姬姓周族来到今天宝鸡岐山一带的周原,古公亶父继承先祖“弃”的农业传统,在周原发展光大农业,为儿子季历和儿子的儿子周文王打下了基础。“周”也得自“周原”而来,成为这一姬姓部族的族名,后来自然衍化成国名、朝代名。周原更像是周族的宗族之地,不仅考古出城墙、宫殿、祭祀遗址,而且大量用于祭祀的青铜器也挖掘出来,宗族气氛十分浓重。

后来,姬昌(也就是后来追称的周文王)有“翦商”之志,逐渐往东发展,消灭商朝在关中的重要诸侯崇国后,他占领关中的西安一带,在“八水绕长安”的“沣水”西岸营建“丰”京。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从此“丰”“镐”并立,成为征伐殷商的桥头堡。

再后来周武王继承父王遗志,灭掉商朝,为了在商地巩固统治,在洛阳一地欲建立“成周”。这一历史事件记载在中国青铜器博物馆的“何尊”上,铭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周公负责营建成周,终于在周成王五年建成并迁都于此。

这样看,历史上所谓的“宗周”——也就是“丰镐”似乎只是起到了一个军事基地的作用,所以是否可以这样说:丰镐根本不是周都城,它不过是文王武王伐纣前所建的诸侯级(西伯)都城。而真正起到“宗周”作用的,仍然是周原。

为什么这样说?

成周者,周统一大业之始成也;宗周者,周宗族之源也。

如果丰镐确实起到了“宗周”的作用,那应该有大量周王室的墓葬和青铜器才是,而实际考古情况却十分让人失望。倒是远在宝鸡的周原,不断有新的发现:

1890年,扶风县任家出土一窖青铜器,达12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和卫鼎等,都出土于此。其中毛公鼎的铭文497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周宣王是西周中期统治者,这样一个有名的大鼎不在丰镐却在周原,实在令人可疑。

1974年冬,扶风县庄白村南出土了窖藏青铜器103件,其中出土了名气特别大的墙盘。这个墙盘的铭文长达284字,记述“史墙”的六代家族史,并追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世系,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扶风出土的这两件国宝,都位于周原,而周原大致包括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扶风县和眉县的一部分。如果宗周“丰镐”发挥“宗”的作用,大量的青铜器应该被发掘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原地区在进入西周之后却仍然不断被埋藏着大量的青铜器,孰轻孰重,可见一斑了!(来源/书房记 作者/临江居士 编辑/扶风圈子)

延伸阅读 |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八世纪的大型古遗址,出土了大量卜骨和卜甲,以及大量珍贵的国宝青铜器。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东西长达七十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周原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考古之一、北京大学教学点。

周原遗址

公元前十二世纪末至前十一世纪初,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之用。公元前十一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丰都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的破坏,遂成废墟,废弃不用。周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诗经》曾用“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赞美周原。三千多年以前,居住在豳的姬姓部落,由于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其首领古公但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下”,定居周原,建立了岐邑,经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在这里励精图治,国力日强,左为殷商“三公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强大的诸侯国。

周原作为周人重要发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祇的圣地,一些重大国事活动都在此举行,西周灭以后,岐邑毁于兵火,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动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遣存。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周原就开始发现西周青铜器,此后各代,不断有重要青铜器出土,其数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铬文之珍贵,实为罕见。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建成周原博物馆

周原遗址

这一地区北倚岐山,南临渭水,形如高阜,海拔九百米。根据史书的记载,这里是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前的都城遗址。在召陈发现了十五处大小不等的建筑基址,可能是贵族的住宅。均用各式的板瓦、筒瓦、半瓦当等覆盖屋顶,瓦上饰有重环纹、绳纹等纹饰,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在遗址里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作坊遗址,如云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齐家村东的制陶作坊、齐镇东的制铜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业作坊,其中云塘村制骨作坊规模最大,以专制骨器为主。遗址中发现有丰富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遗物,还出土铜锯、刀等各种工具,反映出了当时系统庞大的生产规模。

Hash:f7c457eadb312e728da47295a84e79ad4fb97633

声明:此文由 陕西扶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