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不是老北京的城门

老北京内城墙的九个城门来形象地称呼掌管北京城的京官。内城城墙上的九门是指走皇辇宫车,称为国门的正阳门(俗称前门);设鱼、酒纳税之所,走酒车的崇文门;走囚车,人称“死门”的宣武门;走煤车的阜成门;走水车的西直门;走兵车的德胜门;走粪车、也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的收兵之门的安定门;走建材木料车的东直门;走粮车的朝阳门。这九个门是拱卫皇城安全的内城之门,明清时每天晚上需城门关闭,天亮开启。上世纪60年代因修建地铁的需要,从1960--1969年老北京内城的城墙和城门陆陆续续拆除掉了。现仅仅剩下正阳门(前门)城楼,德胜门箭楼二处城门孤零零的孓孓佇立在遗址处。

那么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又是怎么回事?

清朝民国初年间的琉璃厂、虎坊桥、天桥一带各行各业发展的很快很热闹,而且有很多会馆云集,每天城里城外的人客流量很大,这些人员来来往往只能绕行正阳门和宣武门,费时费力非常的不方便。民国初期的1926年,任国民联军总司令的冯玉祥命令主管內外城警备的鹿钟麟动用工兵部队在正阳门和宣武门间的城墙掏开了两个高13米、宽10米,各装两扇铁门的拱券形门洞,在这两个通行门洞的南侧上方,鑲嵌了书法家华士奎先生題字的“和平門”匾。1958年时将这两个门洞拆除,改为豁口,上世纪60年代北京修建地铁时,和平门附近的城墙被拆除干净。

建国门和复兴门在城墙上开城门,则是有着一段屈辱的历史。这两个所谓的“城门”那是日本侵略期间的40年代,被日伪当局扒开的。那时东西长安街延伸到东西内城墙根就成了死胡同,城内外来往东行需要绕行朝阳门或东便门;西行需绕行阜成门或西便门。日伪当局想要在现在东郊双井一带筹建“东街市”工业区;在西郊万寿路至玉泉路一带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新市区”。为实现两“新街市”规划的交通运输通畅,特在东西两边城墙各开辟了一个门洞,东门称“启明门”,西门称“长安门”,但一直没有建造城门。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伪当局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启明门”改为“建国门”。

1946年11月国民党政府的何思源市长,在整理复兴门缺口处时,增建一座高12.6米的城台和一座宽10米的单券拱门,并加装了铁门。而建国门则从未建造门洞,一直是缺口状态,被人们俗称为“东豁口”。

由此可知,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不是老北京的内城门。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Hash:65cfc65ac3ded812df557e85adf752311df71177

声明:此文由 文化科技融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