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太守”杨震后裔杨武的优良家风
宝鸡市岐山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等在此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岐山县被誉为“周礼之乡”,为后代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岐山县故郡镇郑家桥村,有一座“杨公祠”。据专家考证,祠堂建于明中晚期,祠内有一副对联非常醒目,上联是“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下联是“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横批是“祖德流芳”,这副对联可以说是一个家训,向人们传递着优良的家风。据县上的文化学者和村里的老人讲,这副对联由来已久,是“杨公”留给后人的“传家宝”。
“杨公”的名字叫杨武,生于 1464年,故于 1532年。据清嘉庆十八年( 1813年)《重建都堂杨公祠堂碑》记载:“都堂杨公讳武,号北山,明正德时人也,官都御史,为一代望族。后子孙繁衍三百余口焉。祠堂之建,旧有堂殿三间,献殿三间,戏楼一座,历年有所增修者,不一也。”
郑家桥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子,远近闻名,在明朝的时候叫向阳村,杨武就出生在这个村子,他从小就受到周秦文化,尤其是“周礼”的熏陶。杨武自幼喜欢读书,而且敏而好学,尤其擅长书法、精通诗文,村里的人都夸他,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够成为国之栋梁。明弘治九年( 1496年),杨武不负众望,考中了进士,朝廷委派他赴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担任知县,成为一名“父母官”。
一般情况下,考中进士的人先是从翰林院的文职干起,能一步成为父母官的不多,除非是特别优秀。由此可见,当时朝廷对杨武是多么器重。
淄川城又名龟城。杨武到任后,看到县城布局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于是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顺应民意,对城池进行了一场翻修,他大兴水利,以传说为背景,把旧城依据地形规划建设为龟形:西南为首,四门为足,预备仓为腹,按照龟纹形状设有东西、南北向街道,般水向北、向西环城入孝水,四门外护城河围城而流,东北隅为尾。
县志还记载:明弘治十四年 (1501年 )知县杨武重修,邑益壮。经过建设,淄川城不仅城防坚固,而且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老百姓安居乐业。直到今天,这座古城还保留着当时的魅力。很多淄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并且对杨武的事迹津津乐道。
杨武不仅善于建设,而且善于破案。在冯梦龙编著的《智囊全集》一书中,记载着杨武在淄川时屡破悬案的故事。有一次,城中发生谷粱失窃、遭人盗卖之事。杨公下令将失主住处附近的几十名邻居全带到府衙问话,只让他们全跪在庭院中,而自己却慢条斯理地处理其他公文,过了一会儿,杨公厉声说道:“我找到那个偷米的人了。”这时跪在庭下的人群中有一人神色大变,不久,杨公又重复一遍:“抓到小偷了。”那人神色愈来愈惊惶,杨公这才指着他说:“第几行第几人就是盗米者。”盗米者一听,立即认罪。
又有一次,一位路人因赶路劳累,就在路旁的一块大石头边睡着了,醒来后,发觉行囊中的一千钱遭人盗走。杨公接获报案后,就命人将那块大石吊起来鞭打,并且允许百姓观看,暗中则派人在官府门外监视,如果发现有人在府门外探头探脑,却不敢入府看个究竟者,就立即擒下,果然抓到一个人,就是那个偷钱者。原来他听说县令居然要鞭打石头,觉得好奇,但又因心虚,不敢进官府看个究竟,只好在门外张望……
任淄川知县期间,杨武扶弱济贫、为民造福,很快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不仅如此,他还兴办学校、督促耕种,并利用淄河修渠灌田,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地方文化、经济发展。
杨武的作为和品德引起了朝廷关注。有老百姓的口碑,再经过吏部推荐,杨武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这个职位大家都很熟悉,在很多影视剧里面都出现过,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他们是官员的监督者,敢于直言进谏,敢于惩治腐败,敢于得罪权贵,充满了正气。
在宝鸡的历史上,曾出过不少优秀监察御史。王纶,号岐东,是扶风县天度镇人,曾任监察御史、嘉兴知府等职,当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办案公道,赢得了“铁胆御史”“真御史”的美称。渭滨区神农镇刘家槽人白鸾,字孟禽,号凝阳,明成化二十二年白鸾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成为宪宗朝为数不多的最后一科进士,先后做过浙江道监察御史、山西巡按等地方大员,他为官清正廉洁,弹劾不避权贵,曾直言进谏孝宗皇帝。杨绍程,岐山凤鸣镇余家庄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又转河南道监察御史,他刚直不阿,言人所不敢言,巡按云南一带时,对地方官奢侈挥霍,上书弹劾;后任山西参政,笞逐权要,弹劾贪官;致仕后,修建乡中泰伯和仲雍祠。hu
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初年,杨武以监察御史身份监督顺天(今北京地区)诸郡县官吏。当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刘瑾想要提拔顺天境内一名小官,让杨武向皇帝推荐,杨武对这个人进行一番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个人的才能很平庸,只不过是善于巴结权贵,所以不愿意推举,结果得罪了刘瑾。刘瑾想给杨武找茬,可是杨武为官谨慎、清正廉洁,实在找不出什么问题,最终只得作罢。
敢与刘瑾这样的权臣作对,杨武威名远播,得到皇帝的认可。于是,杨武又升任大理寺左寺丞。大理寺在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有一年,他在勘视山西大同边防事务时,发现当地屯田不均、军役耗损等诸多弊政,当时有的官员明知此事水深,有意避之,但是杨武却不管这些,抽丝剥茧、查清事实,弹劾相关官员。后来,因功绩卓著,杨武被越级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在“监察官”的任上,杨武为人正直、铁面无私、惩恶扬善,查办了一系列腐败案件,深受朝廷赏识,备受百姓称赞。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据专家考证,杨武的先祖是东汉太尉杨震。杨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为政勤廉的典范,尤其是“四知拒金”的故事千古流传,是廉政教育的“必修课”。受先祖影响,杨武的家庭十分注重修身律己。据《杨礼暨继室羽氏合葬墓志》记载,杨武的父亲杨礼为人宽厚和蔼、恭谨温顺、襟怀坦荡。他的母亲羽氏是杨礼的第三任妻子,端庄慈祥、乐善好施,以勤俭的作风将家事操持得十分得当。
据岐山县专家考证,杨武子孙昌盛,岐山县故郡镇郑家桥村、谢家窑村,凤鸣镇沙庄村、南郭村等地杨姓多为杨武后人。在杨武的影响下,郑家桥村一带民风淳朴,人们敬老爱幼,生活幸福美满,家;家都非常注重品德教育。历年来,村上涌现出了抗战老兵杨凤岐、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张锦堂、解放战争烈士张银海等英雄人物。……
(本文摘自胡东、张宁发表于《宝鸡日报》2017年)6月19日的文章《杨公留给后人的传家宝 ——细说杨震后裔杨武的优良家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留言,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免责声明:本平台属公益性平台,所发布文章版权归作者
Hash:6e061a24000e67a17800803990a3c30befe6ec55
声明:此文由 琴心熙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