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战线建奇功 纵横驰骋于无声——追寻杨荫东同志传奇的一生

中国共产党艰苦漫长的斗争历程中,相对与敌人面对面作战的公开战场,还有一条为夺取革命胜利起过重大作用的隐蔽战线。电视剧《潜伏》里“余则成”的人物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合阳县同家庄镇同家村,就走出过一名“余则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隐蔽战线的杰出代表、对台和统战工作的模范先驱杨荫东。  如果把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成立的“西安军事情报组”比作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匕首,那么杨荫东无疑就是这把匕首最锋利的刀尖。4月7日,我市“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采访团来到杨荫东同志故居,追寻他精彩而又传奇的一生。  杨荫东出生于1922年,他年少好学、机智勇敢,15岁时怀着满腔热血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后被派往中国共产党通过赵寿山将军领导指挥的爱国部队第三十八军,正式踏上抗日征程。  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中,中共三十八军工委贯彻党中央“隐蔽精干”方针,指示杨荫东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分校第十六期学习。毕业后,他又考入国民党西北步兵学校并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受到白崇禧的接见和嘉奖。第三次反共高潮发动后,杨荫东跟随赵寿山将军和孙蔚如将军,在国民党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连续学习两期,学到了大兵团作战军事知识,结识了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以后“打入”奠定了基础。  1946年初,周恩来同志指示中共地下党,选派可靠得力干部,设法打入胡宗南部建立的军事情报机构,获取核心军事机密。经商议,组织决定杨荫东执行任务。随后,他顺利打入国民党联勤总部第七补给区司令部,任司令办公室机要参谋,打进了敌人的心脏。  1947年3月,蒋介石调整战略进攻,集结精锐部队,企图一举攻略延安,消灭党中央。在敌我兵力10:1的形势下,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临危决断,退出延安,转战陕北。此时,第七补给区司令部负责陕西等地所有国民党部队的后勤供应。杨荫东设计了一个“兵力配置补给情况一览表”,同时将底稿拷贝交由交通员上报党中央,使得胡宗南军用地图上25万兵力的每一次移动,在彭德怀、习仲勋同志的作战地图上也同时移动,敌军作战计划跃然纸上。  同年7月,国民党开始大搞白色恐怖,组织作出保存干部的决定。但在这生死关头,杨荫东选择继续潜伏。  1947年4月,杨荫东和西安军事情报组提供了胡宗南部企图压制我党中央东渡黄河的作战计划,党中央和西北野战军及时组织了蟠龙战役,沉重打击了胡宗南部的嚣张气焰。同年8月,又及时报告了胡宗南部对进攻延安作战方案的调整情况,我军把握时机、趁势出击,先后歼敌万余人。  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开始撤离。为确保安全,组织命令杨荫东尽快撤离,但他毅然选择随国民党军队撤往汉中,继续潜伏。汉中解放后,杨荫东借故停留在四川剑阁县。1950年,剑阁解放,杨荫东被接回西安。至此,杨荫东结束了这段万分危险、充满传奇色彩的潜伏岁月,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杨荫东先后在西北联络处情报科、中央军委联络部任职。后在中共中央成立对台办、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担任副主任、主任。1989年,他加入黄埔军校同学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2005年11月7日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3岁。  杨荫东故居的展厅,分别从“少年勤学,投身革命”“深入敌部,长期潜伏”“隐蔽战线,屡建奇功”“情系海峡,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永远缅怀”五个部分,全面展现杨荫东的光荣人生。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崔晓怡 牛纲)

Hash:700afb070dc8a52eec13292525c0a13e267d9816

声明:此文由 大秦直道w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