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三绝”的《李晟碑》

西安高陵秦时即为京畿之地,秦孝公十二年置县,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古县

高陵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众多。我最为熟悉的珍贵文物就是《李晟碑》,也称“三绝碑”。因为我曾在二十多年前有幸收藏到其碑拓片,让我惊叹的是,当时把拓片铺在我单位会议室又宽又大的可围坐二十多人的桌子上,竟然还展不开。

由于风雨剥蚀严重,此碑拓片上的文字较模糊,令人遗憾。后查资料发现,原来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满布。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说:“碑(李晟碑)经后人重剜,虽间架尚存,而神采已逊。”但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却云:“字虽剥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扪而得之也。”与柳公权的《金刚经刻石》相比,加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能够收藏此碑拓片,真是难得。

《李晟碑》全称《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铭并序》,由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中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丹,唐代名相裴度撰文,碑主为唐代名将李晟。《金石后录》评:“晋公(裴度)之文成能风发电掣,凛凛有生气,特以诚恳(柳公权)书法为古今所重。”名书家、名相、名将,因“三名”而成“三绝”,确实非同凡响。

何谓碑刻之“三绝”呢?即或以撰文、题跋、书法而闻名遐迩,或以文章、书法、刻工而享誉天下,或以碑文、书法、所颂之人而声名显赫。

在数不胜数的中国书法名碑中,能够称得上“三绝”的,可谓凤毛麟角。而西安高陵的《李晟碑》以其品质高迈、风韵独具,与四川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永州《苏轼荔子碑》、湖南郴州苏仙岭三绝碑》、山东潍坊《潍坊新修城隍庙碑》等,并称中国十大“三绝碑”。

据《高陵县志》载,《李晟碑》立于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楷书34行,行61字。《高陵县地名志·名胜古迹》载:“李晟碑,又名三绝碑。位于县城南偏东约7.65公里,耿镇渭河公路桥北头,西禹公路东侧,榆楚乡渭桥(村)内。”

李晟(公元727年—793年),字良器,唐朝宰相、军事家,因爵封西平郡王,故世称李西平。

李晟因屡建奇功而步步升迁。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士卒在长安哗变,德宗仓皇外逃,诏正在河北平叛的李晟回师勤王。李晟克服艰难险阻,凭机智谋略才得以率军西归,扎营于高陵境内东渭桥畔,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亲人被叛军当作人质,处境极为险恶的境况下,孤军奋战,克复长安。《新唐书》记载:“晟无积赀输粮,提孤军抗群贼,身佩安危而气不少衰者,徒以忠谊感人,故豪英乐为之死耳。”克复长安消息传到皇帝处,“帝感泣,群臣上寿,且言:‘晟荡夷凶憝,而市不易廛,宗庙不震,长安之人不识旗鼓,虽三代用师,不能加之。’帝曰:‘天生晟,为社稷万人,岂独朕哉!’”意思是:皇帝感动得流泪,群臣向皇帝祝贺,并且说李晟荡平凶恶的叛贼,但市场摊铺没有移散,宗庙没有惊动,长安居民未受惊扰,即使是三代时用兵,也不能超过他。德宗说:“上天生下李晟,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哪里是我一人的福气呢?”于是返京途中,在东渭桥为李晟立纪功碑,亲自撰写碑文,又命皇太子录下碑文副本,赐予李晟。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李晟去世。德宗“抚几哭于别次”,率百官吊祭,废朝五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册赠太师,谥曰忠武”。李晟下葬时,德宗又亲自到望春门送葬,派使者在灵车前宣读诏书,又命百官在路旁哭拜,“自都邑达关畿,无士庶,无老幼,皆发哀相吊”。

李晟孝忠报国、仁义贤德的品德,为当世推崇,其画像被挂在凌烟阁上,其事迹功勋被编为《兴元圣功录》,以激励将士。后世亦对他敬仰有加。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李晟均在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长歌行》中赞曰:“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南宋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西平王谱诗》赞曰:“李公文武孰能传,勋业声华遍九州。一片忠心照日月,万方民社奠春秋。”

号称“三绝”的《李晟碑》,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1998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李晟碑》原立于李晟墓附近,但多年来流落荒郊野外,受损严重,现存于高陵区博物馆内,得到了妥善保护。(四知)

Hash:32b0e01c728c9511845dc4c6f2ea56fcaa3e5678

声明:此文由 秦声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