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村庄"故事多!——我们村里有故事(五)
“一村一故事”
村落总是宁静且悠远,偶尔也会跳脱而起伏,有时也会变了容颜,甚至逐渐隐去。但村落始终是根,它是农耕文明留下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在一个地域边界内聚族而居,有家族血缘性和区域地缘性;村落择吉而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融诗情画意于村落园林景观之中。但是每个村庄却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经历,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村庄的名字背后,充满着故事或者传奇,追溯村名及与村子有关的故事,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上泉村”和“下泉村”、“大古城村”和“小古城村”、“东马坊村”和“西马坊村”……这些村庄的名字,看起来还真有点“孪生兄弟姐妹”的味道,这一期的《我们村里有故事》就带你走进这些“孪生村庄”,看看这里都曾上演过哪些精彩故事。
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上泉村、下泉村,位于西安市正西,斗门街道办东北处,新西宝路(108国道)穿两村之间而过,本村地处汉昆明池退水处,地势低洼多泉水而得名,现分为东西两村。
上泉村位于斗门东北2.5公里处,是上泉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上泉村乃风水宝地,新老108国道穿村东、西而过,交通便利。村人择水而居,后又择高地而处。1965年前后,上泉村镐京遗址一圆形灰坑中发现琮、璧各一。璧大如“草帽”,琮高20.7、宽9.7厘米,重约4公斤,和阗玉质。其中周琮中,体积最大,亦应为王室重器,被称为:“上泉大玉琮”。
下泉村位于斗门镇北2.5公里,在西宝新公路200米处。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长安县西乡设六厫,上下泉村隶属斗门廒管辖。斗门厫在县西四十里,有镇。分十保障,统四十八村:廒在斗门南村。上泉北村,下泉北村,二村前志作泉时二村。全廒居丰水东。细柳原南自河池、姜仁两廒入,北经斗门镇,又北过丰镐村,绝昆明池北口,又北经王寺廒,易名曰高阳原。丰水自马王廒流入,北流入田许廒。昆明渠自河池廒流入,经刘旗寨,南过孟家庄折北流,经丰镐村,北流入王寺廒。
下泉村自古崇文重道,注重文化教育,通过不懈的努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下泉村曾经出土一件十分重要的晚周青铜器——多友鼎,是一件国宝级的青铜重器。1980年11月12日,下泉村的几个村民在村头东北的河道旁翻土挖沙,一位村民的铁锨被硬物折断了,起初这位村民以为是铲到了埋在泥沙里的石头,便叫来其他几个同伴,打算合力将其铲除,没想到在深约4米的细沙堆中铲出的竟然是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鼎,看着这个新出土的东西,村民一时间束手无策,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立即对这只青铜鼎展开发掘。 考古专家在清理青铜鼎的过程中发现,青铜鼎腹内壁后方竟然铸有22行铭文,铭文分两块铸成,每行字数不等,共计279个字。通过对铭文的破译,专家发现这只青铜鼎铸造于西周晚期。长达279字的铭文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地区出土的西周铜鼎上铸刻的最长铭文。铭文中一共8次提到了“多友”,青铜鼎也因此被命名为“多友鼎”。
多友鼎完整的记载了西周厉王时期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猃狁发生的一场战争,大概的意思是猃狁(这两个字读xiǎn yǔn)入侵危及京畿腹地,厉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激战半个月,先后打了四次大仗,周军都取得了胜利。杀掉敌军三百余人,俘获二十多人,缴获战车一百二十七辆,夺回了被掳去的奴隶,将猃狁逐出了周境。武公将多友的战绩报告给了厉王,厉王给予多友重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根据考证这位帅军大胜猃狁的就是周厉王的三子姬友,也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闹出不小动静的郑国的创始人郑桓公。而这里被打的很惨的猃狁就是著名的犬戎的一支,在西周中期位于现在陕甘交接的位置,常常东侵,对西周的背后威胁极大。虽然周宣王打败了猃狁但很快就被打了回来,最后杀幽王于骊山下覆灭西周就是这群人。多友鼎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阿旁宫外古村庄 大小铺席热闹街
(沣东新城王寺街道大古城村和小古城村)
王寺街道古城村分为大古城、小古城两村,地处王寺十字东北,南侧毗邻108国道,是长安境内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村落始建于唐代以前,因为在秦阿房宫宫城西侧得名古城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王寺廒在县西二十里,分十保障,统四十七村,廒在王寺村。北古城,一名大古城。南古城,一名小古城。
阿房宫遗址是国家四大古遗址之一,经考古研究阿房宫并未建好,阿房宫现有前殿遗址在小古城村,有面积硕大的夯土层。
小古城位于王寺镇的东北0.8公里处,三桥镇至斗门镇公路的东侧。距离咸阳15公里,距离西安城10公里。村民主要有三大姓:朱、薛和石。小古城的朱姓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一半。
大古城村民的姓氏比较杂。过去大古城村民都干的是打铁,做木匠的,还有卖米面的、卖烟纸的,都是小商小贩,过于殷实的富户很少,今隶属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辖,土地被流转,群众生活日渐富裕。
临河而居饮马肥 皇家林苑射猎场
(沣东新城高桥街道东马坊村和西马坊村)
马坊村位于长安西片,分东西两村。西南接户县、东北靠咸阳。在高桥街道办以北偏西方向,因西接咸阳秦都区钓台街道办王道村和资村,貌似西安一块飞地直插咸阳,与古沙河遗址咫尺之遥。东接高桥街道办严家渠,与沣河遥遥相望。
全国叫马坊村的不知道有多少,单单西安地区就有好几个。周至县司竹镇有一个马坊村,毗邻黑河;户县甘河镇有一个马坊村,毗邻古甘河,村中多好武,被誉为“洪拳之乡”;高陵县耿镇也有一个马坊村,毗邻渭河;灞桥区新合镇还有一个马坊村,在灞河、渭河之间;甚至临潼区行者镇还有一个马坊村,毗邻渭河。总管西安辖区几个马坊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与大河相邻。
“坊”字《唐元典》有记载:“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 ”。由此可见,坊即为村落、聚集地。“街坊邻里”也是来源于此。单言唐代长安城内,人口过百万,有坊里108个。可见“马坊”一词字面意义就是养马人聚集的村落。
本村位于沣河西岸,毗邻古沙河、沣河、渭河。远古时期先民逐水而居。沣河西岸发现了大量原始社会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村落,称陕西龙山文化,足见此地远古时期既有人居住。此地古为周秦汉唐京畿之所,历史久远。《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有“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所谓的“丰水东注”古丰水即今陕西长安的沣河。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其所注毛诗中对这句笺云:“昔尧时洪水,而丰水亦泛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洞,东注于河,禹之功也。”可见大禹时期先人便在这里治理过洪水。西周以沣、镐为都时,西安周边已得到重点开发,长期以来这一地区人口稠密,村落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商贸活跃。
为何名为马坊的村庄皆靠近大河?因为河州水草丰茂,是天然的放马滩。马坊村东南的严家滩也是一个天造地设的放马滩。西周时,丰镐地区水草丰茂,百姓养牛。用马驾车,畜牧业已相当发达。《诗经》中有多处记载周人饲养家畜的诗句,如“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等。当时,可见马牛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从沣京车马坑出土的马车遗迹看,马已被用来驾车,挽具也较完备。东马坊有一个坟疙瘩,村人相传这坟疙瘩为周文王九公主的坟墓(又说是周文王九王子的坟墓)。但是要以此为据说明马坊村成村与周朝恐为时过早,皆因无史料佐证,史籍无载。考古发现这个坟疙瘩其实是一出秦代宫殿遗址,有火焚痕迹,焚毁与秦末。
西汉时,在秦国上林苑基础上设立上林苑,范围更为扩大。东西马坊村此地就地处皇家上林苑。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西汉大才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记载汉武帝游猎时,曾“西驰宣曲,濯牛首,登龙台,掩细柳”。其中的龙台,即龙台观。三国魏博士张揖注《上林赋》:龙台,“观名,在沣水西北,近渭。”胡三省注解《资治通鉴》220卷说:“此皆汉上林苑地也。云:丰水,出鄠南丰谷,北流迳汉龙台观东南,与渭水会于短阴山。”今龙台观遗址就位于马坊村不远的户县大王镇龙台坊村。史载:汉上林苑有士兵把守,寻常百姓不得入内,可见马坊村地处皇家上林苑宣曲宫核心地带,要说村子建于西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西都赋》讲到:“徒观迹于旧墟,闻之乎故老”,说明东汉初期班固在写《西都赋》时,上林苑已是一片废墟了。可见马坊村建村那是西汉灭亡以后的事情了。
唐朝时时,长安城内设57坊1市,城外设59乡295里。1997年编撰的《长安县志》已经在第3编第3片第4节记载:“唐代及以前长安、万年两县的村庄有东马坊、西马坊”可见最晚在唐朝时东西马坊村已经出现。
到了宋朝,陕西地处辽夏金边境,是抵御周边民族侵略的前沿阵地,为此,宋政府在这里驻扎了大量军队。据史料记载,仅陕西边境宋英宗治平年间屯驻的军队就达45万余人,关中地区是我国历史上传统的畜牧业基地,汉唐时期统治者就在此地大规模地饲养马匹。史载,河东路“山川深峻,水草甚佳,其地高寒,必宜马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九月成立陕西营田务,种粮、养马、以备军资。其中军马尤为重要,北宋时期西北地区先后建立了24所马监,占全国马监数额的近三分之一。(宋)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兴平》陕西兴平普通城,地跨渭水两岸.兴平有龙,大马,小马,羊泽4马务,庆历年辟为营田”,可见到了宋代渭河两岸更是成为官方的养马之地。
据宋敏求《长安志》载“长安县设6乡6里”其中沣河一节述:“其源阔一十五步,其下阔六十步,水深三尺。自鄠县界来,终(经)县界,由马坊村入咸阳,流至宋村入渭。”可见到了宋代,马坊村重操旧业,已经响当当的叫了起来了。马坊村周边有马务村,据说是专门以养马为任务的村中;阴水坊据说是马匹饮水的地方,槽坊据说是制作马槽的地方,五席坊据说是编草席的地方,资村据说是囤积物资的地方。
到了明朝,明《雍大记》载:沣水出长安县西南五十里终南山沣谷。其源阔以十五步,其下阔六十步,水深三尺。自户县来,由马坊村入咸阳,合渭水。
清代年间,长安县将乡、里制改为乡、厫制,雍正年间,长安县城外设18廒辖797村5峪口。清朝 《大清一统志》记载更为详细“丰水出长安县西南五十里终南山丰谷其源阔十五步其下阔六十步水深三尺自鄠县界来终县界由马坊村入咸阳县西十一里流至宋村入渭”。雍正13年《陕西通志》卷16记载:马坊镇在县(今西安市)西45里,镇由东西2个堡子组成,无城墙。可见此时马坊村已经开始设镇。在清朝嘉庆年间,据长安县县令张聪贤修订的《长安县志·地理志》记载:长安县设18廒辖。记载:“东马坊”隶属清长安县领西乡六廒之一马王厫管辖。不知为何确没有西马坊记载,变成了东马坊1个堡子。清光绪《陕西全省舆地图》长安县图注记有6镇,已经不见了马坊镇。
到了清朝末,年长安县县令翁柽修修订《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长安县设18厫,西乡置厫六,本村隶属马王廒管辖,记作东马坊,西马坊三堡(这里又变成3个堡子)。马王厫在县西南五十里,分十保障,统三十六村:廒在马王大堡。全廒北界咸阳,西界鄂县。沣水自冯籍、姜仁两廒间流入,经韩家庄南左分一支,曰沙河。其正支北流入田许廒。沙河自韩家庄南分丰水北流,经曹坊村西,又西流,经栲子屯北流入咸阳界。泥河自冯籍廒流入,灵沼河自东南来注之,北流入咸阳界。灵沼河自冯籍廒流入,西北流入泥河。新河南自鄠县流入,北流入咸阳界。有户二千二百三十四,口一万二千零四十。
中华民国20年(1931年)改仓、廒制为区,下辖乡里,中华民国23年改为乡、保、甲制,长安县辖32乡289保6630甲。东西马坊已经隶属“沣西乡”管辖。
1949年建国后,长安县设设32个区,1949年9月后改为25个区,成立高桥、马务、江渡3乡,属沣西区。1955年5月调整为155乡。东西马坊村隶属沣西乡管辖。1958年9月,乡建制撤销,改为人民公社,东西马坊隶属为高桥管区。1961年区划调整时东西马坊隶属高桥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初,1966年9月,高桥公社改称高潮公社,东西马坊继而隶属于高潮公社。1971年9月,各公社均恢复原名。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将高桥人民公社改为高桥乡政府,东西马坊即为高桥乡管辖,2009年撤乡并镇,高桥乡升格为街道办,隶属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
地势崎岖数凹里 低洼村落串古今
(沣东新城三桥街道东凹里村和西凹里村)
凹里村紧依红光路,毗邻西三环,离西户铁路咫尺之遥,隶属沣东新城三桥街道办管辖。《长安县志》载因此地低洼而得名:凹里村。今按照地形分为:东凹里村、西凹里。
西凹里村位于红光路南侧,西北靠西户铁路,距三桥新街约3公里。相传西凹里村在明末清初形成,与东凹里村原属一个村。因村处低洼之地,遇连绵大雨即成灾害,因村地处地底之西,故名西凹里村。
东凹里村明万历年间定居建村,最早为李氏家族;清嘉庆年间崔姓先辈从城南迁居于此。原村落地势低洼,故取名凹里村。每逢连绵天雨酿害于村,遂迁高地而居,因在洼之东称东凹里村, 解放后,祖先流传下坟地7.5亩,捕拿公粮。由李氏家族轮流耕种,清明节,招待前来祭祖的李氏宗族子孙,临走时每人带一个“荷叶”肉夹馍,人称吃“坟社”,已流传几百年,解放后废止。
沣东辖区周秦汉历史遗存丰富浓厚,一砖一瓦都有故事,有大家熟悉的,也有大家闻所未闻的,想了解更多村庄的典故传说,就持续关注i沣东吧,下期精彩继续哦!
特别通知
欢迎各位i沣东的“沣粉儿”们给我们提供关于咱们沣东区域内村子的历史典故和照片素材,一经采用,将有丰厚稿酬哦!
(文字部分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佘 璐
校 稿:薛玉娟 刘怡杉
Hash:877702a8d373901bbbce9205cc7a953f38cdb05f
声明:此文由 i沣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