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过仪征之明太祖朱元璋
县志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来仪真的往事,故事是这样说的:
明朝初年(其实是元朝末年),有一位在凤阳皇觉寺的僧人,法名叫文彬,与太祖出家时的师父高彬是“同衣兄弟”(《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祖刚刚出家,对庙里的很多规矩不适应,有时候犯些错误,老和尚责罚,文彬经常给他求情保护。
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太祖去参加义军,(元朝)朝廷派人到庙里问罪,此时高彬已经去世,庙里的僧人们怕惹事,一哄而散,文彬也“携钵出游”,云游去了。
太祖定鼎金陵后,想念起文彬当初在庙里对自己的“调护之恩”,降诏寻找文彬,终于在仪真的地藏寺里找到了。太祖给他下了几次文书请他出山,文彬推说自己身体不好,不肯出来。后来太祖下诏扩建地藏禅寺,让文彬在寺中养老,寺成后,太祖亲临,赐文彬紫衣、金钵。
文彬去世后,太祖给他“赐地以葬”,还颁发了谕祭祭文。
文彬所在的地藏禅寺,县志里也有记载:
地藏寺在新城汊河北(汊河即珠金沙河,汊河北即新城运河与珠金沙河交界处的卧虎闸以北,原新城粮站处)。
地藏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是由僧人肇淮、肇海创建的。明朝洪武年间,中都(凤阳)大龙兴寺僧善世文彬派他的徒弟重建,时间一长倾圮倒塌了。天启年间,中书(六部的秘书)汪镳重修。清朝顺治初年,摄操江(负责江防的官名)李栖凤复修。康熙年间,邑人李怀阳重建。
关于地藏寺,还有两首诗,并录如下:
吕夔(字祖邦,江西永丰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南京工部分司主事)《憩地藏寺》诗:
郭外停桡问上方,水清通径入青苍。
翻林日出秋蝉咽,近刹风生晚芰香。
论梵拟因公事了,煮茶真遣老僧忙。
清江浩渺乡山隔,极目清明思欲狂。
蒋山卿(1486-1548,仪真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广西参政)《过地藏寺》诗:
野寺荒凉客倦登,水烟山霭暮层层。
月明犹记留禅榻,日落空怜见佛灯。
院里栖松无老鹤,门前扫叶有闲僧。
所嗟幻境今如此,人世茫茫那可凭!
看了县志里文彬和地藏寺两条信息,笔者产生了疑惑。第一,文彬到底是凤阳皇觉寺的,还是凤阳龙兴寺的?第二,洪武年间太祖定鼎后诏文彬出山,他到底去没去?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明太祖实录》,其中说到:
甲子年(洪武十七年1384),凤阳大龙兴寺建成了,这个庙就是从前的於皇寺,宋代就有了,毁于宋金战争,元代时法名“宣”的僧人重新创建了该寺,宣去世后,德祝、高彬先后继承,元朝末年寺庙又毁,去年(洪武十六年1383)四月朔太祖下诏重建,如今落成。(由于离皇陵建筑太近)新建的寺庙距从前的於皇寺旧址有十五里,太祖赐名“大龙兴寺”,并亲自给寺庙撰写了碑记。佛殿、法堂、僧舍等建筑,有三百八十一间,计工时二万五千,花费工匠、士卒工钱二十五万三百多两。太祖诏令,大龙兴寺由善杞、文彬主持,亲赐二僧法号,善杞为“显密法师”、文彬为“善世法师”,善杞是德祝的弟子,文彬来自扬州地藏寺。他俩应诏前来,是年高且有戒行的和尚。
从太祖实录里这一段表述,可知文彬是洪武十六年(1383)之前,从地藏寺去了龙兴寺,做主持。
【龙兴寺国保碑】
那么县志里说文彬元末所在的皇觉寺(太祖出家之寺),与太祖实录里说的於皇寺,又是什么关系?
查《光绪凤阳府志》,有“皇觉寺”词条,解释是:
皇觉寺在县城东南三十里,《凤阳新书》记载,元朝於皇后出生时,遇兵乱遭弃,被凤皇山碧云庵的道人收留,并送到附近村民家养大,长大成人后被召入宫中,成了皇后,下诏建皇觉寺,供奉自己的先祖、感恩此地的僧众和村民,所以皇觉寺又称於皇寺。
可见皇觉寺就是於皇寺。
为了搞清楚文彬与凤阳皇觉寺(於皇寺)、仪真地藏寺、凤阳大龙兴寺的关系,笔者费尽周折,找到了明太祖为大龙兴寺亲自撰写的碑文,经研读,发现了较为详细的信息,有助于理顺事情发展的脉络。
【《光绪凤阳府志》书影】
太祖在《御制龙兴寺碑》中说到:
朕少年时期,跟着高彬师父,在於皇寺生活了四年。刚刚进来时,恰逢蝗灾和旱灾并发,庙里也没了饭食,师父也没有办法,朕那时十七岁,才来做“行童”五十天,教规不熟悉,也不知道如何化缘,师父也没有好办法,父亲、母亲、长兄在二十天内接连去世,家中一贫如洗,没人帮助朕,只好出去做游方僧,跑遍了庐、六、光、汝、颍等地,三年后才回到於皇寺,后来在寺里生活了四年。
此时已是天下大乱,朕加入了义军,征战滁州、和州,继而东渡大江,立足金陵,与群雄争夺,十四年后剪灭了群雄,登上了帝位,统一了天下。
十六年后,天下大定,朕下诏召询过去的僧侣,曾因种种原因已经还俗、愿意回来的,准许他们重新为僧。於皇寺从前的住持德祝的座下弟子善祀,听到消息后,剃去胡须头发,应召来到京师。朕与他商议恢复於皇寺的事,考虑到原来的於皇寺离皇陵太近,进香、祭祀、修建等都不方便,于是重新选择了新址建寺。建成以后,大臣入奏,朕就下旨将新寺更名为龙兴寺,并任命善杞为开山住持。
此时,天下僧侣受到旷日持久的战争影响,没有心思认真学习,佛学没了传承,平日里做佛事的仪轨,讹谬甚多,极不规范。朕特意召来仪真地藏寺的高僧文彬,到京师来讲授瑜伽法事、仪轨真言。文彬有很深的造诣,深通显、密之教,朕特意派了翰林,与文彬一起整理佛经,将社会上平时所用的繁复啰嗦、混乱不堪的词语尽行删去,保留符合社会安定的语句,去除妖言惑众的内容,制定科仪标准,两个多月编成了(显密之教轨范科仪)。
当时专业的僧人很少,江东那些后辈小僧听说文彬将要奉敕去管龙兴寺,纷纷要求去做他的座下弟子,有四十多人前往。
朕于洪武十六年(1383)秋八月,授善杞为显密法师、文彬为善世法师,要求他们向天下所有的修行之人,大力阐述和宣扬钦定的瑜珈显密之教。
碑文中还有其他内容,如建寺的目的,并非自己求佛积福,而是为了畅通慎终追远之道,百姓、朝廷俱安。
从上述龙兴寺碑文,结合太祖实录和县志里的两段信息,可以勾勒出文彬的大致历程:
文彬是明太祖朱元璋元末在於皇寺(皇觉寺)出家时师父高彬的师弟,太祖出家七年(外三内四),在庙中有时候被罚,文彬保护过他。太祖参加义军,连带寺庙遭责,众僧四散,文彬来到了仪真地藏寺。
太祖定鼎金陵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诏天下已还俗的僧人自愿回庙,寻访到了正在仪真地藏寺的文彬,特诏请高僧文彬前往京师,文彬起初以身体不好为由不去,后来还是应诏了。他与翰林院学士一起,制定佛教轨范科仪,编制完成后,太祖派遣文彬到新落成的大龙兴寺,为各地前来学习深造的僧众,讲解“显密之教轨范科仪”,并授予文彬“善世法师”的法号。
文彬在大龙兴寺讲学期间,太祖下诏重修仪真地藏寺,文彬派徒弟到仪真完成寺庙重修。
文彬后来回到仪真地藏寺,太祖曾亲临看望,并赐文彬紫衣、金钵。
文彬去世后,太祖给他“赐地以葬”,并且还颁发了谕祭祭文。
【2018年5月笔者与仪征地藏寺昌尔法师合影】
Hash:accdbb0badf7c695d24bd4a4ac6db54522965b3c
声明:此文由 仪征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