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末口发现南宋古建筑

图文/徐爱明、陈冬、张驰

“古末口发现宋代城墙了!”2017年7月,一个工地挖出宋代城墙建筑遗迹的消息迅速地在淮安区文化爱好者之间传播,更有热心的爱好者进入工地,拍到了古代建筑遗迹的图片,并把图片发布在地方网络论坛、微信公众号上,在淮安区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以致更多的文化爱好者、文物爱好者或三五成群、或单车独骑前往工地一探究竟。

众所周知,古末口遗址位于淮安区新城以北翔宇南道南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邗沟的北端终点,历史上曾是大运河与淮河的分界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重要的历史遗产点。1982年,原淮安县政府在古末口遗址新建遗址牌坊,并对遗址加以保护。2003年3月,古末口遗址被列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古末口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江苏段”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现在,在古末口周边又发现大面积古代砖结构建筑,其价值和意义自然非同小可。

不少文史专家及学者都前往遗址现场参观考察,一致认为该遗址是一处水利建筑遗迹,应为宋代邗沟盘粮过坝码头遗址,或为当年淮河南岸内河民居和水利设施遗存,并不是传说中的古城墙遗迹。有文史专家认为,此处遗址在古邗沟之旁、新罗坊遗址附近,位于古末口遗址范围、“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保护缓冲带内,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的重点文物保护范围,考古价值非凡,历史意义重大,一定会引起全国轰动。

在得到消息后,淮安区文物局、博物馆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进入施工现场,要求工程建设方暂缓施工。派出专业考古人员进行现场保护,跟踪清理作业,24小时值班看护。直至8月中旬,经过初步试掘,该处遗址的大体轮廓逐渐显现,共暴露出4处砖墙体结构,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总占地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位于最南端的是一处高约2米、长约12米、厚1米、高1.5米的残存墙体,该墙体均使用青砖(25厘米×15厘米×8厘米)堆砌而成,有不少都刻有“淮安州”字样。墙体南端每间隔1米用木桩穿透固定,用以加固墙体。向北50米处,有一道与之相对的第二道墙体,残存长9米,最宽处1米,高约1.5米,墙体北端使用木桩穿透固定。再往北8米处,即出现了第三道墙体,残存长约1米,宽1米,高约80厘米。再向北8米,位于遗址最北端的是一处砖石结构建筑基础,呈“7”字拐角型,残存长约4.6米,宽1米,高约1.5米。同时,在地层中出土文物约30件,从宋代至明代,有罐、钵、瓶等陶瓷器皿,还有一些铁铲等工具。

结合现场出现的实物资料及多位文史专家的意见,得出初步结论:该遗址是一处水利设施,应为宋代之前沿用的盘粮过坝码头遗址,是一处南宋水工古遗址。最南端的两处墙体应为当时的闸坝,穿透木桩是为了防止墙体在水流长期的冲刷下发生倾塌;最北段两处呈“7”字拐角型的砖石结构墙体应为码头等设施基础。从该遗址出土的刻有“淮安州”字样的铭文砖来看,尺寸较大,制作工艺精良,木桩粗壮结实,足见该遗址体量之大,规格之高。这一发现见证了淮安自古就是南北交通枢纽和运河之都,而且是唐宋期间重要港口城市,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古末口遗址考古现场

Hash:46a0ec782f00eafc9a5b74b734b42c4eb62f5e22

声明:此文由 淮安文史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