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庆山水 建言“两江四岸”
何镜堂
娄永琪
陈祥福
A·雅各布·奥德利高
林光明
核心提示
作为本届城市花博会的重头戏——“2019滨水城市生态修复与城市品质提升高峰论坛”11月1日上午举行。高峰论坛上,何镜堂、娄永琪、陈祥福、雅各布·奥德利高、林光明分别作了《城市重大文化建筑创新与创作实践——设计引领城市》《社群三创与城市品质提升》《经济全球化 城市建设高层化探索未来建筑发展走势》《生态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城市品质提升之新加坡智慧》的主题演讲,共议生态修复、城市更新、品质提升。
重视亲水环境营造峻美城市风格
“重庆是一个拥有大山、大江的大美城市,它的城市风格与江南水乡不一样,不是秀丽,而应该是峻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表示,这可能是重庆未来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重要的定位和方向。
在何镜堂看来,重庆作为一座滨水城市,在城市建筑、设施方面,应该充分体现亲水性,让老百姓能够方便地与水亲近、融合。水岸边的地区,应该更多考虑赋予其公共属性,营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比如建设绿地、公园或者文化设施。
何镜堂建议,重庆应注意维持视觉通廊,把美丽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中间不应用很多建筑把山水之间的视线堵住了,“山城的天际线非常漂亮,也应该花大力气维护好。”
在何镜堂看来,重庆的建筑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通过一些精品标志性建筑,提升整座城市的品位。
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算是精品标志性建筑?何镜堂认为,首先它一定要反映这个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和风貌环境,具体形式可以是博物馆、文化中心,甚至是一座雕塑。这种建筑必须是精品,也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个建筑最好很容易被人们看到,不要建在一些偏远、边缘的位置。”
何镜堂说,影响城市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过去城市品质提升比较关注的是建筑方面,现在人们都意识到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环境有大环境,比如说山和江;也有小环境,比如建筑周围的树木和花卉。以花博会为例,重庆能够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在探索研究建筑与环境的配合方面,得到有益的经验。
“两江四岸”建设要融入重庆本土文化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表示,重庆是一个很有特点、很时尚的城市。这个城市不仅拥有很大的辐射面和腹地作为支撑,还积极追求高品质生活,可以在引领城市发展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我们建设了数以千计的新城,如果把这些新城建设归类的话,类型少得可怜。”娄永琪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到现在,特别需要创新精神,尤其是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类型学借鉴的创新作品。每个城市的建设都应该有它的城市特征和文化特征。在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的今天,重庆城市建设应该面向未来,形成更多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机制,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很多让人觉得奇怪的东西,其实是很有生命力的。从某个角度来讲,洪崖洞就是社会创新。它虽然并不是精英建筑师做出来的东西,却很有生命力。”娄永琪说,“两江四岸”是重庆城市的独特资源,在“两江四岸”治理提升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原创性的类型学创新。“两江四岸”的建设要给重庆本土人才提供更多的舞台,充分发挥重庆本土文化的作用。要用重庆人自己的生活方式高品质建设“两江四岸”,千万不要把“两江四岸”做成巴黎、米兰、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重庆版本。因为“两江四岸”的模样一旦形成,未来可改动的空间就很小。
对于正在召开的城市花博会,娄永琪也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只有老百姓都有生活品质的追求,城市才有品质。因此,重庆城市最美的应该是重庆人。城市花博会的想法很好,但是不要把这个展会圈在一个地方,要把整个城市作为花博会的会场。如果重庆人把自己家里的花,不仅放在家里看,也愿意拿出来给邻居、给游客分享,与这个城市分享,举办花博会的目的就达到了。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陈祥福
发展高层建筑更要关注建筑健康问题
“经济全球化给城市建设带来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挑战,‘上天入地’可谓全世界大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陈祥福表示,在高层建筑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更要关注健康建筑和建筑健康的问题。
陈祥福认为,所有建筑对人体的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很多人讲究生态,但是把生态片面理解为种草、种花并不完全正确。基本的生态应该在四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空气,二是水,三是食品,四是建筑。所以,在高层建筑建设中关注健康建筑和建筑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注重发展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绿色建筑。
“现在很多人关注食品安全,但是对建筑的健康问题并没有到达足够重视的程度。”陈祥福表示,随着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逐渐提高,超高层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存在的问题会被逐层攻破。尤其是钢结构建筑具有提高建筑质量、稳定、防火和防腐等优点,使得人们在高层建筑中逐渐注重装配式建筑技术的运用,通过推广钢结构住宅,可促进建筑产业化进程。
陈祥福认为,发展健康建筑还需注重智能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运用。随着大数据等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推行,更多智能建筑进入人们的视野。与传统建筑相比,智能建筑具有更加节能、环保、安全的特点,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建筑业发展趋势,可以作为健康建筑的一个着力点予以精心打造。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士A.雅各布·奥德利高
用大数据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未来,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更多创新的点子和解决方案,还需要跨学科的协作。而有效的数据采集和智能的数据管理,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国际著名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专家,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士A.雅各布·奥德利高教授表示。
海绵城市建设,与滨水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品质提升直接相关。在他看来,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倡议,主要集中在控制洪水、干旱和污染方面。而通过有效的获取、管理数据,能够让专业人士更加全面地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循环等关键课题,从而将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
例如,重庆就需要研究本地水文循环的特点,分析水平衡在这个城市里到底怎样,这不仅是指地上,还包括地下,或许在地下的还更重要。同时,评估一个城市对水资源的储存,不仅仅是看有多少水箱,还应该看到商场、街道等建筑物,和那些绿色的基础设施。
A.雅各布·奥德利高还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而参与其中的工程师、建筑师都会面临知识结构和规模的拓展问题,这也需要大数据的支持。
最后,A.雅各布·奥德利高描绘了通过大数据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理想场景:数据从雨污收集器等渠道汇聚,通过统一的平台进入实验室,并用来校准,然后开始进行系统建模,最后反馈到决策体系。“我们要更加重视数据的攫取、挖掘、研究,和软件的集成。这样才能够以更好更优化的解决方式,把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海绵城市。”
M&Y新加坡城市发展顾问中心执行总监林光明
重庆“两江四岸”建设应实现“三个和谐”
M&Y新加坡城市发展顾问中心执行总监林光明
重庆是山城,也是江城,主城的“两江四岸”是“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带。
重庆如何才能把这张“脸面”扮靓?M&Y新加坡城市发展顾问中心执行总监林光明教授积极为“两江四岸”建设建言献策。
在林光明看来,无论是从规模、覆盖的人口、沿岸多样化的人文历史条件,还是建成后的影响力来看,重庆的“两江四岸”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找不到可以参考的城市。就此而言,如果重庆把“两江四岸”建设好了,不仅会造福重庆人民,也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实践案例。
林光明表示,“两江四岸”是重庆可以展示给世界的一张独特名片,是重庆的“城市客厅”和“门面”。推进“两江四岸”建设,需从重庆主城区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高起点规划:
首先,重庆要先明确“两江四岸”的发展愿景。目前,重庆提出的愿景,已经很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但这还不够。“两江四岸”的建设,还需要强化江岸除旅游外的经济功能,实现“人与经济的和谐”。
其次,应该跳出“两江四岸”看“两江四岸"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两江四岸”是重庆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必须从主城区的整体发展层面,来统一梳理“两江四岸”的产业布局、人口布局和交通布局等。
林光明说,重庆要做好“两江四岸”建设,很有必要借鉴全世界优秀的经验。譬如,新加坡河的治理实践,就可以给重庆带来启示。很多年前,新加坡河很脏很臭。1977年,新加坡政府为了治理这条河,成立了由新加坡环境部牵头的跨部委工作组,花了10年时间,实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经济的和谐——新加坡河两岸美不胜收,成为了新加坡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本组稿件由记者廖雪梅、郭晓静、白麟、黄光红采写)
(责编:盖纯、张祎)
Hash:5a336a9cd516be34c7a91299e49edea147df80a9
声明:此文由 人民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