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暴雨延期考试的歙县,曾经是能跟合肥“叫板”的存在
高考首日,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么读的小县城登上了全国舞台。
因遭受持续暴雨和上游洪峰影响,安徽歙(shè)县部分师生无法准时到达考场,今日的语文、数学考试无奈延期举行。这个已退出安徽经济舞台中心多年的小县城,可能连自己都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又“火”了一把。
实际上,虽然歙县已默默无闻多年,但若提到徽州、徽商和徽墨,那还是如雷贯耳的。歙县,就是大名鼎鼎的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还是安徽省会的有力竞争者。
歙县盐商地位显赫 两淮总商歙县人占一半
如今的歙县隶属黄山市,是一个地域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47.8万的不知名小县城。但在历史长河中,它也曾地位显赫、闻名全国。
歙县的历史与徽州密不可分。早在秦始皇时期,歙县就已置县;唐代中叶,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的徽州六县格局终定;宋代设置徽州府,府治就位于现今的歙县徽城镇。其实早在改制称“徽州”前,歙县就一直为郡、州、路、府所在地,府县同城时间长达1400年,是古徽州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因此,歙县古城至今仍有“徽城”的别名。
保存完好的徽州古城。图/网络
徽州地区山多岭密,海拔高程与相对高差均较大,山间谷地和盆地较少,土壤贫瘠,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徽州人利用其区位优势走上了商业致富的道路,并称雄达三百年之久。
从地理区位来看,离徽州不远的地方就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大市场——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市场人口众多,生活富裕,对木料、石料等建筑材料有稳定的需求。文教之风又让以竹、木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纸、墨,和以石材加工的砚等文具销量可观。而这些都是徽州的本地工业特产。
完成了以本地产品主导的原始积累,徽商又开始积极走出去,从外地采购商品,在外地销售。其中盐商成了徽商中最成功的一支,积累了巨量财富。明代以前,盐是由国家管控的商品,私人不得贩盐。明开国以后,为了补给边防线的军需而开了口子,允许富商运粮北上换取贩盐的凭证“盐引”。嘉靖年间,盐商们只要将向产盐地的管理机构缴纳现银后,就可以领取食盐销售,为徽商提供了致富的机会。
而徽州的盐商又以歙县为最。明清时期,歙县在两淮、两浙业盐的人数众多,获利巨丰,影响极大。据民国《歙县志》记载:“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各姓代兴”。歙县的江、吴、黄、程、汪、徐、郑、许、曹、宋、鲍、叶诸姓先后均任两淮总商。其中,程之歆、汪应庚、汪廷璋、江春、鲍志道等都是煊赫一时的两淮总商。最繁荣的时候,歙县商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由于经济实力强大,在清乾隆年间决定安徽省府的问题时,歙县还作为一个强力竞争者与合肥争夺省府之位。庞大的徽商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为歙县着力甚多,但最终由于歙县地处皖南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且对皖北毫无控制力,遗憾落选。
歙县历代名家辈出 文风科第绝胜他邑
明清时期徽商的大笔财富,也极大地刺激了徽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徽州人崇尚科举,经商谋利只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手段,而用经商所得让子弟业儒入仕、显亲扬名才是徽商的终极目的。
歙县作为徽州的经济、文化中心,当地商人对资助本邑士子的科举经费也极为踊跃。清乾隆间任徽州知府的何达善就曾说过:“歙(县)、休(宁)多巨贾,豪于财,好言礼文,以富相耀”,“故文风科第绝胜他邑”。自唐以来,歙县共出进士820人,其中仅明清两朝就取进士623人,列安徽省各县之冠,占徽州全府的一半。
歙县有名的竹山书院,系盐商曹家所建,清代名人沈德潜、袁枚、金榜、邓石如等曾来此讲学,被誉为江南第一古书院。图/网络
歙县名家辈出,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升,经济学家王茂荫,著名诗人、散文和杂剧作家汪道昆,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许国,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黄宾虹,著名画家和书法家汪士慎,经学大师吴承仕,制墨大家曹素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音乐家张曙等历代名人都诞生于此。这些人才在学术、绘画、书法、篆刻、医学、建筑、戏剧等领域各领风骚,形成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刻书、徽派版画、徽剧等斑斓璀璨而又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
歙县还有“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的美誉,文房四宝中的徽墨、歙砚就产于此。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歙砚则是砚中上品,它的珍贵之处在于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样。
雕刻精美的歙砚。图/网络
歙县的古城、古建筑也是一绝,它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还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歙县境内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现存250多座,比较成规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等,有“中国牌坊第一县”之称。
棠樾牌坊群由明清七座紧紧相连的石坊组成,是中国最大的牌坊群落。图/网络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是全国唯一一个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图/网络
歙县祠堂、牌坊众多,与其商业、文化教育的繁荣也息息相关。徽州宗族和地域观念浓厚,即使生在外地长在外地的徽商,也要回乡扫墓、祭祖、修庙、续谱、省亲、团聚。在强烈的光宗耀祖的心理驱动下,大部分徽商都会在原籍修建超过正常需要的豪华住宅和祠堂。而大批男性成年人口长期外出经商,留在家乡的女性能与丈夫共同生活的天数屈指可数,几乎终身守活寡。因此,歙县遍布的牌坊中有很多是贞节牌坊,还有专门供奉女性祖先的“女祠”,用荣誉遮盖女人血泪史。
徽州女祠清懿堂,上书“贞孝两全”。图/网络
如今的歙县已随着徽商的落寞和徽州的肢解而逐渐暗淡,大部分人也只有在去同样曾属于徽州的婺源、宏村和西递旅游时,才会顺道寻访一下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城。这里依然有群山起伏,有白墙黛瓦,仍美得如同世外桃源,但显赫的徽商以及兴盛的宗族,都已成为远去的回忆。
文/搜狐城市王春艳
参考资料:地球知识局、歙县政府官网、光明日报、在婺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
Hash:068637097307bcfe1e658039c5be519a3359fc78
声明:此文由 搜狐城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