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仁丰里:老街区走出“新路子”

仁丰里街区是扬州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近年来,在老城"微改造"的精雕细琢之中,仁丰里去颓圮留乡愁,重新焕发出了新活力。今天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变化。

周末的早晨,来自哈尔滨的游客郭洪涛推开了仁丰里民居客栈的木扇门,门外,青石板路上已经热闹起来。晨练的、买菜的、吃早茶的……欢喜之余,郭先生拉着家人拍了张全家福。他说,在这样的小巷里住着,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人很亲切,这种感觉在别的城市是感受不到的。

然而就在七、八年前,仁丰里居民感受更深的还是破旧的建筑和生活的不便。住在这里的居民介绍,以前这条老街上有电灯杆,电线被拉得乱七八糟。下雨时,路上会有积水,雨停了水都退不掉。

2013年,“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被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国家550万元的专项资金加上扬州市1295万元配套资金给仁丰里带来了改变的机遇。这笔钱该如何花?针对街区大量破旧老宅闲置的现状,街区希望探索一条新路子:租赁居民的闲置房屋,打造文化空间,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街区改造。

汶河街道原文化站站长庞建东介绍,起初,老百姓对出租这里的房子有很大的顾虑。为了打消居民的担忧,街区创新推出了“惠民契约”的做法,既保住街区居民房屋的产权,让居民每年都能领到租金,同时又让居民不花一分钱使房屋得到修缮。以契约的方式把老百姓担心的问题落在纸上,既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也给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对于这样的举措,仁丰里76号房东的颜正邻很满意,不但拿到了房租得到了实惠,而且自己的房子也修缮一新。

有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改造很快打开了局面。而改造中,要面对另一个问题是:仁丰里汇聚了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存,哪些该拆,哪些该留?

庞建东介绍,建筑保留了民国时期的乱砖墙,有解放以后的水泥墙,还有瓷砖墙,这些有历史痕迹的东西都被保留了,既不进行掩饰,也不进行大规模统一的贴面。

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张雪松告诉记者,老街巷里的电线杆已经全部埋在了地下。清除的时候,特意留了半根在外面,虽然与风貌不符,但这代表了街区的历史。

不搞大拆大建,只做绣花功夫。就这样,随着一轮轮的“微改造”,仁丰里的样子也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街区,几年间,越来越有味道的仁丰里也吸引了众多的文艺爱好者走进来、留下来,一处处普通民居变身成为了非遗工作坊和特色民宿。如今,近700米长的仁丰里,有近40间闲置住宅实现对外租赁,近三分之二已成为可视可见的文化空间。

文艺创客柏岐凤说,政府加大对老城区的建设和投资,创客们看到了前景,也增加了信心。

在改造过程中,获益最多的还是生活在街区里老城居民,大伙说,煤气管道和自来水都重新改装了,以前如蜘蛛网的线路也下了地。不少居民将各家的小庭院打造的各有特色,非常舒适。他们觉得,物质上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的水平,精神上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张雪松介绍,今年即将进行第三期改造,还要建设小剧场,要引进文化业态,让住在这里的人充分感受和领略到扬州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特色。

来源|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Hash:5ac4a08eeca5c5e6b86a01aeca82dced7e767362

声明:此文由 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