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山小民:​袁枚与红丝砚

☞【点击查看】《临朐》微刊征稿启事及稿酬方案

☞【点击查看】山东省第五届全民阅读推广人

☞【点击查看】 《临朐》微刊原 创文学作品集

袁枚与红丝砚

作者 | 丸山小民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雅士喜砚、咏砚、藏砚留下许多佳话。鲁砚品种众多,其中产于临朐、益都的红丝砚,尤受推崇,北宋唐询《砚录》以之为石砚之首。启功先生曾题诗赞美:“唐人早重青州石,田海推迁世罕知。今日层台观鲁砚,百花丛里见红丝。”赵朴初云:“昔者柳公权,论砚推青州。青州红丝石,奇异盖其优。”欧阳修、苏东坡、蔡襄、米芾、高凤翰等历代文人与红丝砚的故事也时见于故纸堆中。而清代乾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收藏家和美食家——袁枚与红丝砚的情缘,可以让我们窥斑见豹。

▲袁枚致晴村信札

《国朝名家遗墨》一书由天津文石印书局印行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其中刊载的“袁枚致晴村”信札内容就涉及红丝砚。信札前半部分释文为(见上图):“前月蓝亲家处寄到世兄信一函、红丝砚一方,感谢之至。山中藏砚多年,从未睹红丝砚是何色样,今得见赐,亦补平生眼福,何幸如之……”最后袁枚说:“藉便谢砚,并候近祺。晴村世兄都统大人,袁枚顿首”。

▲《湖楼请业图》局部:袁枚教授女弟子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等,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清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县令。仕途坎坷,遂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传世著作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等。

周本淳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小仓山房诗文集》序中说:“清代经康熙、雍正两朝的惨淡经营,生产发展,民殷物阜,而人才亦因之辈出,至乾隆朝号称极盛。文士之中,享年之高,享名之大,交游之广阔,生活之优豫,恐怕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袁枚的。”袁枚兴趣广泛,随园藏砚众多,他与红丝砚的接触则散见于其信札、诗文集中。

▲左为首都博物馆藏清红丝砚及拓片,右为当代红丝砚

红丝砚历史悠久,原石产自今山东青州市(原益都县)、临朐县境内,两地古代均属青州府。宋唐询( 字彦猷)《砚录》:“自红丝石以下,可为砚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红丝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归州大沱石四……”苏轼《东坡志林》:“唐彦猷以青州红丝石为甲,或云惟堪作骰盆。盖亦不见佳者,今观雪菴所藏,乃知前人不妄许尔。”李之彦《砚谱》:“苏易简作《文房四谱》……谱中载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砚为第一。”姚宽《西溪丛语》:“红丝砚,江南李氏时犹重之。欧公《研谱》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此砚多滑不受墨,若受墨,妙不可加。”因受开采条件限制,红丝砚产量极少,自元明以来鲜有记载,世所罕见。乾隆皇帝钦定编纂的《西清砚谱》,共收录清内府所藏历代名砚240余枚,红丝砚仅3枚。历代文人雅士以拥有一块红丝砚为荣。作为乾嘉时期的文坛领袖、收藏大家,袁枚更不例外。

袁枚信札中提到的晴村即尹庆霖,字雨村,又字晴村。为尹继善第五子,曾官青州都统、江宁将军福州将军等。尹继善是袁枚科试的考官,对袁枚极为欣赏,两人颇友契。乾隆十九年(1754)尹继善署两江总督移家南京,此时袁枚早已辞官定居此地,由此交往更加密切。此时晴村诸兄弟尚是翩翩少年,私下常向袁枚讨教才艺,因此订交。其后做官离去,与袁枚见面的机会虽不如以前,但书信、诗文往来不断。晴村与袁枚有通家之谊,信中故称“世兄”。

咸丰《青州府志》卷十三《满洲驻防职官表九》在“副都统”栏内记载:庆霖,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乾隆六十年(1795)观明接任,在青州任职长达10余年。此札写作时间据考证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庆霖青州到任后两年。所赠送袁枚红丝砚,则是庆霖青州任初,知袁枚喜砚,名满天下的红丝砚即出自青州,得地利之便,必第一时间极力搜寻以赠。

蓝亲家即蓝应桂,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袁枚将四女琴姑嫁于蓝应桂之子嘉瑨,因成儿女亲家。蓝是广东人,曾在山东历城胶州济宁等多地为官,颇有政绩,去官后居家江南江浦县(今属南京浦口区),与随园相距不算太远。

写此信时,袁枚已经71岁,自言“藏砚多年,从未睹红丝砚是何色样”,说明这一年应是首次见到红丝砚,所以才有“今得见赐,亦补平生眼福,何幸如之”的感叹。

袁枚喜爱红丝砚,从其诗文中也能窥见一二。如《宿海会寺题壁》:

江城春日,县官爱下乡。处处花草生,时时春风香。

铜井诊死人,促我车马忙。我时受卑湿,两足颇患疮。

笑为民父母,痛痒真亲尝。出城九十里,一宿无所将。

晚投海会寺,败草铺绳床。青苔古殿冷,梅灰脱疏梁。

我与三尊佛,彼此同灯光。逢逢粥鼓起,斋鸽纷回翔。

我时有所思,美人天一方。欲卧愁不寐,欲坐神转伤。

且磨红丝砚,涂僧白石墙。上言阳春景,下言游子肠。

纯灰再丹垩,此字毋消亡。永留鸿爪迹,异日纪行藏。

一位难得的为民操劳奔波的封建官吏跃然纸上。袁枚此诗作于1748年春,时任江宁知县,此后不久袁枚就辞官在随园定居了。诗中所写随身携带的砚台或非真是红丝砚,应为文人笔法。袁枚收到晴村所赠红丝砚是在1786年,并言自己“藏砚多年,从未睹红丝砚是何色样”,应是首次见到红丝砚,比此诗晚了38年。但观此诗,至少说明袁枚已久慕红丝砚。后来袁枚所得红丝砚并非一枚,且多为他人赠送,如《山中行乐词十二首·其五》:

十二红丝砚,轮流侍主人。分班常赐沐,著手便成春。

作楷门生代,祛尘小仆频。为他闲不得,连日召龙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红丝石鹦鹉砚及拓片

诗中袁枚说自己有12枚红丝砚,极为看重,轮流使用,配以名墨,写诗作文,不使得闲。据《袁子才与随园藏砚》(作者王杰谋,《浙江月刊》1970年第2卷第3期)一文考证:“在随园诗集里,可以看出,(红丝砚)是山东文登人叫陶易(悔轩)的一位太守赠送袁子才为‘润笔’的。”陶易(1714~1778),字经初,号悔轩,出生于威海卫城里。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任江苏布政使,此时与袁枚交往颇多。袁枚润笔费不菲,时常有富户为一篇墓志铭而送千金者。陶易作为江苏的地方要员,此次是请袁枚为其母亲作文,金银财宝不送,一般东西也拿不出手,知袁枚喜砚,想来想去,特地赠送了自己老家山东所产的红丝砚,亦在情理当中。乾隆四十年(1775),陶易升任广东惠潮嘉道道台(道台亦称观察),袁枚作诗祝贺,其诗《题〈江天云树图〉,送陶悔轩太守观察广东》共三首,第三首就提到陶曾赠红丝砚一事,诗云:

隐者无先容,蒙公访茅茨。乍见披胆肝,新交如故知。

贻我紫霞杯,惠我红丝砚。每到论文时,子面如吾面。

淄渑一以合,云泥转难分。愿化罗浮蝶,来绕珠娘裙。

民送江上拜,我送山中揖。望见公旌旗,柴门犹伫立。

则此诗作于1775年,与1786年的信札也相差了11年。但无论如何,袁枚喜欢红丝砚是确信无疑的。从中可以看出,红丝砚在清代依旧稀有珍贵,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文人雅士,往往以拥有一枚红丝砚而自豪。

二百余年一晃而过,信札尚在,诗文犹存,但袁枚所藏的红丝砚是否还在世间,具体什么样式、何人所制、有无砚铭?产地是临朐还是青州?目前尚不得而知。笔者期待着有一天袁枚所用红丝砚能够重现世间,与文字合二为一,相互印证,也算文坛一段佳话。

参考资料(仅列文中未明确者):曹蓉《袁枚致晴村三札小记》、陈锋《红丝砚史实考》、郑幸《〈袁枚年谱新编〉示例》等。

2022年1月14日

Hash:dda8917fc242f710dfeaa4dbeeef5466a19bb331

声明:此文由 镜子记录生活来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