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西城区广外街道红莲中里社区

“睦邻坊”为老楼当家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王海燕

西城区广外街道红莲中里社区6号楼,老楼加装电梯工程正在施工。各个单元门两侧都架起了蓝色的施工围挡。因为施工,居民进进出出都不太方便,而且时有噪音,但全楼居民都兴高采烈,还有人手写了一张慰问卡——“工人师傅你们辛苦了!”挂在门上。

这是一幢30多年的老楼,住户九成以上是老人。“加装电梯是好事儿。这件好事儿能落地,‘睦邻坊’可立下了大功。”社区党委书记周瀛说。她所说的“睦邻坊”是以居民楼为单元的社区自治组织,由社区党员、老住户、社工、志愿者等人员组成。在红莲中里,16栋失管、无物业居民楼,每栋楼都成立了一个。

6号楼的睦邻坊从去年8月份开始,就为老楼安装电梯工程跑前跑后。“去年8月14日召开第一次协商会征求意见,全楼54户一半多同意安装。”6号楼睦邻坊骨干、老住户徐建敏说。剩下的近20户各有各的实际情况。有的是租户,没有决定权。有的是老人遗留房产,子女产权尚未捋清。还有就是家住一楼和二楼的居民,对电梯没有迫切需要,并且对安装电梯是否会影响家里的采光等,存在若干疑虑,不愿意签订协议书。

睦邻坊骨干们根据各户不同的情况,分头上门做工作。房主不在的,多方打听找房主。子女有继承纠纷的,协调他们在安装电梯问题上达成一致。最难的是一楼和二楼住户,只要他们有一户不答应,加装电梯就无法施行。

徐建敏挨家上门,说楼上老人的难处。就以她居住的1单元为例,4至6层住的全是75岁以上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因为行动不方便,有的老人连续几天都下不了楼,连出门晒个太阳都成了奢望。“人心都是肉长的,也都是老人,大伙儿做邻居这么多年,能互相体谅。”徐建敏说。经过一个月的入户协调、协商,全楼54户人家最终全部签订了同意安装电梯的协议书。为此,睦邻坊又特地召集大伙儿开了一次全体会,感谢一楼和二楼住户的理解和付出。

今年4月安装电梯施工前夕,需要对楼里的燃气管线进行改造,把原本在室外的管道挪到一楼的住户家里。家里凭空多了根管子,又占地方,又毁装修,这事儿搁谁家都别扭。可在徐建敏等几个老住户的说和下,涉及到的3户一楼住户最后都为燃气管线改造开了绿灯,由此电梯安装才得以继续推进。预计今年7月,6号楼的住户们就可以坐电梯上下楼。

“这事儿能办成,关键是这么多年‘睦邻坊’真为大伙儿发挥作用了,感情的底子在那儿。”16号楼居民、72岁的郎林总结道。他是16号楼睦邻坊的骨干。这位退了休就参与社区工作的老人告诉记者,睦邻坊的前身是“三位一体”楼管会,“叫楼管会那会儿,老有人问我,‘老郎,你们一没人权,二没财权,到底能管什么呀?’后来改成睦邻坊,定位也从管理转变为服务,居民的感觉一下子就变了。因为这就是一个大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互相帮衬的平台,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在里边。”

去年,16号楼改上下水管线,改造过程中,有大小事居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睦邻坊”协调解决,“还有半夜来敲门的。改上下水那几个月,我足足掉了20斤肉。”郎林说。不过忙归忙,心里的成就感也是实实在在的,“不怕居民找,就怕居民不找,这份信任感是最可贵的。”

作为一个自治组织,睦邻坊还是邻里间情感沟通的桥梁、黏合剂。红莲中里小区20号楼的楼门文化搞得有声有色,就是睦邻坊的骨干们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成果。3个楼门入口各有两块展板,上面展示的除了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还有这座楼里居民的小日子。这家的孝顺儿媳,那家的扶贫标兵,好人好事定期更新。还有孩子们画的画,居民自己创作的诗歌摄影作品等,都在展板中轮流展示。马伟岱是楼门文化建设的带头人,教师退休的他和其他几名骨干一起,每月开一次“选题策划会”,让楼门文化更接地气。

在广外地区,这种类似的居民自治组织还有不少,比如红莲北里的“老街坊”,手帕口南街的“暖邻坊”,小马厂的“逸邻家园”,红居南街的“友邻家”等等。“新时代背景下,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程度提高了,个人的利益诉求也变得多样了,单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并不能取得理想的社会治理效果。”广外街道办事处主任王书广说,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以睦邻坊为代表的居民自治社会组织,以邻里情为纽带,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中来,为实现社区的共商共治共享做出了有益探索。

Hash:586f97423bcbfbd092298582dc37433bf8943001

声明:此文由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