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个BBC都赞叹的“地下四合院”,美丽又凉爽
出品 | 郑州出发
编辑 | money
前两天money又把3季《舌尖上的中国》看了一遍
果然我泱泱大国的实力不一般
连英国BBC都为之折服
地坑院究竟有多神奇
和money一起去看看吧!
地坑院
*by 图虫*
三门峡陕县的地坑院也叫天井院,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4000多年前伟大的劳动人民掘地为穴,创造出大概50米~150米左右的下沉式院落。地坑院抗压、抗震还抗碱,坚固耐用。
*by 图虫*
作为冬暖夏凉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冬季恒温10度以上,夏季保持在20度左右,简直不要太棒了!真不愧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by 图虫*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很恰当的形容了地坑院的风采。房屋四周为了防止有人“从天而降”就都砌上了拦马墙,青砖房檐也彰显了地坑院的悠久历史感。
*by 图虫*
money一直很好奇地平面下的地坑院一下雨岂不是要被淹没了吗?了解之后money就不由自主的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献上了双膝。
*by 微博网友 婀娜多姿拉拉*
院子中央有一片下沉的地方叫渗坑。渗坑每个角都有一个葫芦形状的旱井,井深和天井的高度相似。
*by 图虫*
井下垫有炉渣,从而形成了天然过滤层,这样一来平时的生活污水和雨水就可以收集起来经过澄清后二次利用。
宝宝们是不是也和money一样被这样精巧的设计所折服!
*by 图虫*
贴心的money肯定要给宝宝们一些干货,宝宝们赶紧排排坐听money讲地坑院必去的理由。
*by 图虫*
爱吃的money当然要先介绍一下美味。《舌尖上的中国》3开篇就介绍了陕县的七孔穿山灶。顾名思义,七孔穿山灶有七个孔,是不是可以召唤神龙了呢。
*by 图虫*
当然,这里召唤出的是神厨。七个孔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
*by 百度图片*
扣碗肉、糯米饭需要大火蒸,就放在第一、二孔灶上,第三眼灶火头最强,可以做酥香里嫩的小酥肉,然后就是红油豆腐、杂烩菜、清炖三珍、高汤海带等。
*by 百度图片*
七个灶同时开工,可以做出七道热菜,再配上三道凉菜,便是陕州当地有名的十碗席。光看图片money就流下了口水,如果能吃到刚出锅的十碗席,一定很幸福!by soogif*
满足了味蕾也要饱和精神。酒足饭饱之后就和money一起去看看地坑院里留下的文化瑰宝吧。
*by 百度图片*
在money看来剪纸这类手工活大多数都是由女性完成的,但这里剪纸的大多数却是男性。
*by 百度图片*
当地人觉得黑色是正色,可以辟邪,因此贴在家中是可以保护一家人的,贴在新房中,可以祝福一对新人健康快乐长长久久。宝宝们可以买一些回家,当做纪念品肯定特别酷!
*by 百度图片*
地坑院剪纸的手艺人大多都姓任,其中有一对老夫妇多年来一直坚持剪纸,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宝宝们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跟着学习一下,回家显摆无疑是要炸翻朋友圈的!
除了剪纸,地坑院还保留文化必杀技——扬高戏。
*by 百度图片*
扬高戏本名叫秧歌戏,又名弦子戏,俗称羊羔戏。扬高戏目前已经属于濒危的地方性传统戏。money每次听到濒危的时候都觉得痛心,这是我们的损失,还好陕县替我们将这项民族文化遗产保存了下来,让我们还能一睹它的风采!
旅游最好的状态就是不用自己操心!所以money早已经为各位小主准备好了地坑院旅游省心大法宝—民俗文化园。
民俗文化园,纳凉消暑季
*by 图虫*
民俗文化园是依托地坑院的文化专为游客衍生出的景观地。景区内规划合理的路线,清晰的路牌指引为宝宝们了解地坑院文化创造了最大便利。
*by 图虫*
景区内有21个院子,完整的还原了陕县的民俗文化风采,其中剪纸厅、婚俗厅等几个展厅充分的展示地坑院的民俗风情。
*by 图虫*
21个院子相互串联,可以直接去到想要去的地方。7号院和10号院不定时的有皮影戏和人偶戏可以看哟。
*by 图虫*
冬天的时候地坑院还有别出心裁的灯展,各式各样的花灯齐放光彩,照亮地坑院的夜晚。
*by 图虫*
当然夏天去money也不会让宝宝们失望的,地坑院“第二届纳凉消夏活动”正在进行中。
*by 百度图片*
money以前在电视上看到打铁花就被深深地震惊了!天呐,怎么会有这么美丽的存在!如今终于可以在现场看,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by 百度图片*
当然觉得打铁花疯狂的宝宝们可以去灯光展体验浪漫的氛围,也可以去抖音专场和万千抖友一起pk抖音神舞哟!money从小就四肢不协调,估计也就只能看看了。
*by 百度图片*
地下50米
美丽又凉爽
地坑院的神奇
一定要亲自去感受!
Hash:11399b1d3f858374ce2089a86b5891c583448043
声明:此文由 天地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