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处安徽山区的偏僻古村 为何能成为众人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

安徽南部的绵绵群山中,隐藏着许多古色古香的小村落,一幢幢黑白相间的百年老屋如棋盘般散落着。历经沧桑的西递古村静静矗立在这世外桃源中,从皖南众多村落中脱颖而出,深得人们喜爱。

西递古村,位于安徽省南部,黟县城东九公里,距黄山风景区40公里,别称西溪、西川,四面环山,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后因村之三华里处为徽州府西古驿过道,设有“铺递所”,而改称西递。西递古村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距今近1000年历史,有居民300余户1000余人。

在西递古村,若是航拍或者在登上村子旁最高处的山顶,你会发现,西递呈舟船的形状,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犹如一条大船的一间间船舱。周围连绵起伏的层层山峦,状如大海的波涛。而村前的月湖和大片沃野簇拥着的村子宛若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

走进西递古村,你会发现,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

村中有224幢各具特色的明清古民居,99条高墙深巷,让人如置身迷宫,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虽经历史沧桑,旧痕累累,但仍难掩当年的富丽堂皇。古民居门头一般都有马头墙,建筑者独具匠心,在马头墙上雕刻了猪马牛羊狮等奇形怪状的动物,神态各异,千姿百态,令人拍案叫绝。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地处皖南山区的偏僻古村,因何能成为众人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呢?这个千年古村历久不衰的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请听小鱼慢慢讲故事。

西递古村是一个由胡氏家族几十代子孙繁衍延绵而形成的古村落。然而,胡氏村民远祖却是唐太宗李世民。据西递胡氏族谱记载,唐末904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叛乱,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途中唐昭宗将出生仅月余的小皇子托付给近侍胡三。胡三将皇子带回家乡徽州,并将其改姓为胡,取名胡昌翼。

胡三终生未娶将皇子抚养成人。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但得知自己身世后,决定终身不仕。自此隐居山林,闭门专事经学研究,注有《周易专注》,人称“明经公”。为报答胡三救命之恩,胡昌翼留下家训不得复宗,即不得改回李姓。

北宋皇佑年间(1047年)胡昌翼之五世孙胡仕良由婺源金陵南京)途径西递,深深被这里的山形水势所吸引,认定西递是一块极为难找的风水宝地。一年后,举家迁来西递居住,从而写下了胡氏家族壬派分支在西递九百五十余年繁衍生息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中,胡氏家族谨遵祖先遗训,勤耕苦读、崇文尚义、恤灾扶困、福及乡党,被誉为“诗礼孝义人家”。他们“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闯出了一条发展之路,是“集贾、儒、仕一族”祖训的最好注解。西递胡氏族人不论入仕为官或从商经营,都要把文化列为首位,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做人的终生准则。

正是在这千年流芳的家规家训的熏陶教化下,胡氏一族走出了众多清官良吏,仅明清两朝,被授予实职的官吏就有460余名。明洪武年间胡寿安就是一个生动的典型。胡寿安曾任河南信阳县令,在任期间,兴利除弊,为当地老百姓做好事、实事,受到当地百姓的衷心爱戴,调任时,他唯一的财产便是几捆书,仍是一介穷苦书生模样。

西递古村还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崇高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1895年,主张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名举子“公车上书”,在这篇呈文上签名的安徽举子有八名,而其中有三名是西递人。

在西递村,不仅家家悬挂一些治家格言,将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思想加以通俗化、平民化、普及化,更多的是通过楹联、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等建筑艺术表现出来。西递村现有古楹联不下百幅,多见于民居正厅两厢花门上,内容大都希望自己的后人吃苦耐劳、读书执礼、积德行善。

比如曾任开封知府、朝列大夫胡文照的祖居门楣上嵌有一块“作退一步想”的石雕题额,其含义在于训诫后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西递的石雕漏窗精美绝伦、寓意深刻,堪称一绝。门罩上方有“扇形石窗”,取扇(善)谐音,抬头见善,教育后人心存善念。院墙上的秋叶窗,蕴含树高千丈终要叶落归根,教育后人不要忘本。

西递的家规家训就是这样通过各种方式生动直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润物细无声。

文/图 纳兰小鱼

Hash:a4e9d657e8172225c93f9807fa0992f0ee7ed423

声明:此文由 纳兰小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