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书画朋友圈(十一)乾隆也曾夜游瘦西湖
瘦西湖美不胜收。
自古至今,无数丹青妙手将她描摹入画。
冶,与“野”同音,指过分的美;冶游,玩野了。瘦西湖要开夜市了,我很欣慰:不仅可以冶(野)春,还可以去瘦西湖冶(野)夏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但扬州是幸运的,不仅能“腰缠十万贯”,还有无数的“知心”人。
扬州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美词,如:冶春、红桥、衣香人影、绿杨城郭、瘦西湖,等等。它们或是从很古的诗词里选用,或是懂扬州的知心人直接作诗吟咏,再将美好的词句凝练而成的。细细考究,别具玩味,一如美人的美目,让人一见就再也忘不掉了。
若溯源,其中最古的,当推“冶春”。南朝乐府民歌中有“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的句子,质朴清新,朗朗上口。1500年前江淮一带的女子,在春天踏青出游,就这样主动“觅同心郎”,大胆追求爱情。冶,与“野”同音,指过分的美,冶(野)游。冶和春两字,本来不固定搭配,古义泛指春天男女结伴郊游。
虹桥揽胜(篆刻)丨 蔡易庵
如前文 《闲话凫庄》 述及,扬州旧时,每当上巳节,即农历三月三日,城中士女倾城而出,踏青野游,徜徉城北瘦西湖一带……
玩野了,累了饿了,要去歇脚吃饭,早在清初的顺治年间,大虹桥畔便出现了名叫 “冶春”的酒肆,起这名字的定是高人——春游野的过分了,但累了饿了,能收得住。切题,又走心。
冶春 丨 伊秉绶
扬州开风气之先,首创“冶春”一词,艳丽明快而清雅,全国没有第二家,是很了不起的。
为扬州造美词的大腕,第一当属 王士祯(1634—1711),又叫渔洋山人,山东人,清初的大文豪。
湖畔士人相见行礼(古画局部) 丨 仇英
王渔洋是神童,据说8岁就能作诗,22岁中进士。顺治十六年(1659),王渔洋26岁,兴冲冲的到扬州做了大法官(推官)。扬州如此风雅,瘦西湖如此优美灵动,激起了他浪漫的诗性。“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忙的不亦乐乎。
低调的等着到扬州的第三年,正巧康熙皇帝登基,大赦天下,他也决定放飞自我,学着王羲之兰亭雅集,选着三月三的日子,在大虹桥畔搞了一场“诗词大会”。
那时是明代的木头桥,栏杆刷红漆,叫红桥。湖面碧波荡漾,一座拱形的红色木桥如彩虹飞跨,风景如画,很有诗意。仕女踏青冶游,名士们开心地饮酒赋诗,这就是所谓的“修禊”,也开了扬州“红桥修禊”的先河。王渔洋作《浣溪沙·红桥》,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留下了美词。
王士祯
又过了两年,即康熙三年(1664)春,王士祯再次邀集更多名士“修禊”,竟一口气作了《冶春绝句》20首。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精彩绝伦,众人无不称羡叫好,掀起了赛诗的热潮,但没有一句能超过他。借助王渔洋,红桥边的茶肆,堂而皇之的挂上了“冶春诗社”的幌子,瘦西湖畔又添一名胜。今大虹桥南的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原扬州师院)靠湖岸一带,就是当时的“冶春诗社”。
《冶春诗社》图,旧址在今扬大瘦西湖校区
王士祯在扬州仅5年,30岁左右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写下这样美好的诗句是合情合理的。为扬州付出如此热情,做出如此贡献,需要知心人呼应和点赞。不久,写《桃花扇》的 孔尚任(1648—1718)为官扬州,他热心延续红桥修禊的盛事。见桥下茶肆始于清初顺治年,招牌已老旧不堪,孔尚任用心写了 “冶春社”的新店招,为他的老友兼老乡王渔洋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衣香人影太匆匆”这句诗太美了,引得全中国的文化人心痒痒的,每每等不及三月三,就有人到瘦西湖边坐等美女赋诗,还有很多人乘机来摆地摊。
桥上下到处行人,到处摆摊 | 仇英
来的人太多,把好端端的一座红桥挤成了危桥。木头桥是不堪重负的,而石头桥上来再多的人也不要紧。到乾隆元年(1736),盐商 黄履昴很贴心地自己买单将木制“红桥”改建为坚固的石拱桥。“红桥”也改名为 “虹桥”。
清末民初的大虹桥
果然,全国的文人越来越多,其中同窗、好友、师生、父子、亲戚,成群结队,呼朋引伴,争相来扬,“修禊”之事日盛。我小时候经常在大虹桥下捞鱼摸虾,夏天还从桥上跳水,已经玩的开心不已。遥想古人,在同一个地方玩耍,俗雅之差竟然这么大。
杭州人汪沆(1704—1784)也来了,完全是因为听他的老师厉鹗说扬州好玩有趣,尤其是看美女,发朋友圈赛诗,最让他心动。他索性请来陪他老师的扬州本地人闵华,沿着同样的线路,仿照老师的玩法,湖上泛舟载酒,诗词唱和,做“深度体验游”。果然灵感大发,写出一首好诗,其中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两句,让扬州人深深的动了心。
“瘦西湖”| 孙龙父 书
其实,“瘦西湖”三字,清初扬州人已经叫出。但汪沆做过诗后,很快去北京做“博学鸿儒”,相当于皇帝身边的智囊兼大学士,他把这首得意之作献出,请乾隆“雅正”。经君臣渲染鼓噪, “瘦西湖”名扬天下。
后来引来了谁,大家都知道。乾隆六下江南,来回逗留扬州九次,红桥修禊、瘦西湖等扬州风物名胜的诗来来回回的写了一大把!
乾隆皇帝行乐图
乾隆的书法家儿子永瑆也到桥下写诗了:“修禊城西春水清,红桥不见石桥横。”京城的石头桥太多了,他不稀奇。他很遗憾扬州人不懂文艺,好好地玩“红桥修禊”不香吗?干嘛把一座好端端的古董木头桥,拆建成俗气的石头桥。那心情跟如今的文保专家是一样一样的。
修禊城西春水清,红桥不见石桥横。永瑆书
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两淮盐运使 卢见曾(1690—1768),又是山东人,决心超越前二位老乡,玩一票大的。他平时很喜欢古玩,盐商经常送他,他从中得到灵感,设计了扬州二十四景,其中当然有“冶春”,又将景的名和图刻在象牙骨牌上,放在盒中让文人们摸牌,摸中啥景就吟啥诗,不能吟者就罚酒。玩法新奇,令海内文士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最后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诗人竟有7000多名,大名鼎鼎者如袁枚、扬州八怪郑板桥、高凤翰、汪士慎等都没舍得缺席。
但是,这些后来者,包括乾隆,再怎么修禊,诗会,折腾了100年,都属于“点赞”和锦上添花,没有超过王渔洋。
6月19日晚,瘦西湖里开设夜市,在现代霓虹灯光的点缀下,可逛,可饮,可吃,可游,向市民呈现别样的夏日魅力。其实,在250多年前,乾隆皇帝早已在瘦西湖上享受过夜晚的迷人风情了。他也是扬州的“知心”人,他也是为了“冶春”。
瘦西湖夜景
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农历二月十八日,早春,他特意到扬州大虹桥南的 倚虹园进了一次早膳。回程的三月份(农历),他又到倚虹园用了一回晚膳。
冶春诗社(篆刻)丨 蔡易庵
倚虹园,是红桥修禊的宝地,紧邻天下独一无二的 “冶春诗社”。是自康熙朝到乾隆一百年来,中国最火的风景文化区。乾隆以“十全老人”自居,以文采风流自赏,这个地方他是非来不可的!
乾隆在瘦西湖边的御膳非常丰盛。当然,入乡随俗,菜点大多以扬州特色为主。如今瘦西湖夜市的许多菜可能与御膳差不多,但有一味菜,乾隆肯定没吃过:小龙虾。
清代的倚虹园大致就在图中的位置,今大虹桥东南
饱口福,他还要饱眼福。倚虹园三面环水,林木葱茏、花团锦簇,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吃过饭,乾隆一定散散步,边走边叩叩齿,弹弹耳朵,转转眼睛,揉揉肚子,这是他的“养生十常”,每顿饭后做完一套程序一丝不苟,所以他活到了89岁,他信步逛到了 扬州师范学院,我说的是后来……
180多年后,乾隆在瘦西湖边上饭后散步的地方,就成了著名的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师院名师如云,人才辈出,这真是奇妙的巧合啊。
乾隆饭后在瘦西湖畔的“冶春诗社”散步,后来是扬州师院
乾隆一般是不会在扬州人家吃饭的,让盐商的私厨烹制,就已经给天大的面子了。到私家园林倚虹园吃饭更是例外。
倚虹园是他特别喜欢的地方,他来吃文化。乾隆是个诗人,一生写了5万首。在扬州就写了200首。倚虹园的旁边就是“冶春诗社”,作为一名诗人,他一定要来感应诗心,感应仙气,激发灵感。在这里,没有见到王渔洋,没有见到孔尚任,也没见卢见曾。但是,他是高手,盘绕在此地的高手的气场太强了,他肯定感应到了。
他看到园内议事厅上刻着 “虹桥修禊”四字,大径尺余,会心地凝神欣赏。他转到湖边,湖里特产一种尾巴很漂亮的“绣尾鱼”,“有一二钓人,终年于是为业”。他静静的看这两人钓鱼,看了好久。其实他是在练习“吐纳肺腑”的气功,那也是很令人向往的。
“四桥烟雨楼”夜景,趣园在其背后
乾隆喜欢题字,当年我更熟悉他的 “趣园”二字。他喜欢冶春,我更喜欢冶夏。我少时最爱夏天,爱在瘦西湖游泳,更衣时躲在 四桥烟雨楼后,换下的衣物经常就撂在趣园石碑上,似乎有点无视他老人家的一片诗情画意。
“趣园” 丨 乾隆
但是灵感真来了,他为主人写了两首七律,题了块匾,题了一副对联。他在诗中写道:“虹桥自属广陵事,园倚虹桥偶问津。”“预借花朝为上巳,冶春惯是此都民。”大意说他很羡慕扬州人“冶春”的雅事。还带走了很多灵感,装在他智慧的大脑里,在路上,在紫禁城,他再慢慢拿出来写诗。
“倚虹园” 丨 乾隆
大文人与乾隆为扬州演绎出冶(野)春的许多乐趣。这个初夏,我们不妨去瘦西湖冶(野)夏,逛逛地摊,吃吃小龙虾,唯一遗憾如今不准下湖游泳了,否则说不准也能写出诗。
下期且看《搜一搜瘦西湖的书画“朋友圈”(十二)》
【原创稿件,欢迎转发 】
/ 图片供稿 /
佟乃康、陈飞、李海滨。
瘦西湖的书画“朋友圈”》系列请点击:
”
评论并转发这篇文章~
留言表达您的看法
Hash:88c91f58be3c108a0a9678dc04d3b7b476c42083
声明:此文由 扬州新闻频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