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处建筑是欧阳修亲自建造,也因他的一首送别词出名,后成为文人打卡圣地
扬州,一座有着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城市,悠久的历史为积淀了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扬州是唐代诗人徐凝笔下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唐代诗人王建笔下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也是南宋词人姜夔口中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风光
庆历八年(1048年)二月,欧阳修从滁州徙知扬州 ,这位文章太守知扬州一年,也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扬州太守例能文”,说的就是欧阳修在扬州留下的的佳话,这与苏轼在杭州留下的“杭州太守例能诗”一样的为人津津乐道。这两句话交相辉映,成为镶嵌在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五彩斑斓的篇章 。
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有一座大明寺,沿扬州城北古木参天、 松竹掩映的蜀冈中峰拾级而上,出现在游人眼前的就是这座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的大明寺。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曾无不自豪地写诗赞誉这座古刹:“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因为秦观的诗句,扬州大明寺有了“淮东第一观”的美誉。
秦观手书“淮东第一观”
大明寺内有一座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知州的欧阳修,特别喜欢这里清幽古朴的环境,于是他在此处修建了一座建筑。平山堂视野极其开阔,登临平山堂,远山近景,历历在目,似乎与平山堂齐平,“平山堂”的名字就是因此得来。
南宋文学家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
每到盛夏酷暑,工作之余的欧阳修都会邀请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女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
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由此可见,欧阳修修建的平山堂,是他工作之余休闲兼娱乐的一个场所。
欧阳修与朋友在这里吟诗作赋,度过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既放松身心,又陶冶情操,可见他在扬州的诗酒之乐。
自欧阳修之后,其后又有北宋著名史学家的刘敞于1056年知扬州,之后大文豪苏轼于1092年出知扬州。这段时间扬州文坛风景瑰丽多彩,热闹非凡,璀璨的文化为美丽的扬州锦上添花。
欧阳修的学生苏轼,曾三次来到平山堂。熙宁四年(1071),苏轼离开京城汴梁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中途经过扬州时,苏轼都曾来平山堂凭吊欧阳修。苏轼在《西江月》一词中写道:“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欧阳修传世书法
苏轼第三次来到平山堂的时候,欧阳修早已去世,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欧阳修当年的亲书手迹,其中就有一首《朝中措》的词: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这首词有一条小序“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原来刘原甫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学者刘敞,他是欧阳修的好友。
嘉祐元年(1056)刘敞出守扬州,当时在京城汴梁的欧阳修为刘敞饯行。此时欧阳修回忆起自己扬州工作的经历,写下了这首送别词《朝中措》,对刘敞的扬州之行寄予厚望。
刘敞到任后登临平山堂,想起平山堂的的创建人、他的好友欧阳修,就将欧阳修的这首饯行词刻在了平山堂的墙壁上。
古人送友赴任,通常以诗文相赠,熟悉诗词的人们可以随口说出很多首,如王勃送别好友时写下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蜚声诗坛的送别名诗。
欧阳修以词送人赴任,无异是将历来被视为“艳科”的小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可以说欧阳修的这首送别词在词史上是一个创举。
自欧阳修之后,送别好友时,以词相赠,成为很流行的一件事情。如苏轼送钱穆父时写下的赠别词《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辛弃疾送郑厚卿时写下的赠别词《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等,也都成为词坛送别佳作。
欧阳修的这首送别词没有用绮靡的情调去表现内心的细微活动。它写景物,抒感慨,不加藻饰,直诉怀抱,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种自具艺术风格的写法在北宋豪放词的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开篇句“平山阑槛倚晴空”,开门见山地写出了登临平山堂之后视野的辽阔,为全篇营造了突兀的气势,初读这一句顿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的气势。
这不过是词人对平山堂赋予的修辞色彩而已。其实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并不太高,只因平山堂建在一个地势略高的叫蜀冈的山冈上。在平山堂环顾四周,周围地势平坦,视觉上就感觉很宽阔,所以平山堂也就显得格外突出了。
但是词人在对平山堂的视野描写上,揉进了文学的色彩与手法,一经吟唱之后,平山堂的形象便脱颖而出,给人留下了壮观与雄伟的印象。由于这一句写得恢宏大气,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豪迈的基调。景与情的交融是鉴赏词作的一个标准,正所谓“景为情设,词为情作”。
第二句描写的是词人在平山堂凭阑远眺的情景,但是词人对目之所及的景物没有做过多的描摹,只一笔勾勒了远处若隐若现的山色。
在平山堂环顾四周可以看见什么呢?此人没有明说,但南宋学者王象之有过具体的描写,有一次王象之来到扬州,他登上平山堂,看到的景象是“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
可以说,平山堂的视野是极其开阔的,远山的形貌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但欧阳修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
或许是欧阳修送别刘敞时,他回想起了自己在扬州时数次登临平山堂中的某一次:这一天的平山堂上矗立在晴空之下,但从平山堂极目远眺,远处的山色是若隐若现的,仿佛笼罩在烟雨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欧阳修的“山色有无中”就显得相当写意了,可以说这是词人浪漫手法的运用。
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欧阳修到扬州担任知州,可以说是他仕途上的一次挫折。因为在1045年,庆历革新失败,主持革新的范仲淹等人被贬谪,欧阳修上书为他们辩解,因而也遭到了排挤,被贬谪到滁州,在滁州他写下了有名的游记文《醉翁亭记》,不久,欧阳修又被调到扬州。
所以在扬州期间,欧阳修谨小慎微,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之外,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他修建了平山堂,并在堂前手植杨柳,却传为千古佳话。
此刻送别刘敞出守扬州之际,距离欧阳修离开扬州已有十二年的时间了,所以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两句,是深情的回忆,也是豪放磊落的气度。
“手种”二字,看似四词人平平淡淡的回忆,却蕴含着词人深厚的感情。因为凡是自己的劳动成果,都格外关切,这是人之常情。
词人在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又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工作。在这几年中,杨柳长高了多少?树木是否茂盛?杨柳树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杨柳本是无情物,在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管别离”,柳永《雨霖铃》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
说起杨柳,人们往往会将它们讷于离别联系起来,所以杨柳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何况平山堂前的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难能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个字,更能给人以气象更新的感觉,读来耐人寻味。
下片前三句写所送之人刘敞,与词题相应。据史料记载,刘敞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学问渊博,写得一手好文章。欧阳修每有疑问,就写成书信派人来向刘敞求教,刘敞也会第一时间解答欧阳修的疑惑。欧阳修很佩服刘敞的学识,两人关系融洽,情同知己。
欧阳修每于书有疑,折简来问,对其使挥笔,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所以欧阳修在这首送别词中写道“文章太守,挥毫万字”,这不仅表达了朋友间情投意合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学识与才华作了精确的概括。
一杯送别酒,包含着深情,也寄予这厚望,“一饮千钟”四字,则为送别平添了豪迈的气象。于是乎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特别欣赏欧阳修的这句话,在秦观的一首写扬州的词作《望海潮》中,“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两句就直接化用了欧阳修的这句话。
词的结尾二句,先写对朋友的劝慰,又回过笔来写自己。其目的在于鼓励刘敞积极进取,这是毫无违和感的,这是欧阳修对友人寄予的厚望。
欧阳修几经贬谪,历尽宦海浮沉,此时虽在汴梁担任翰林学士,并着手修撰史书,但是欧阳修已年届五十,两鬓斑白,好友远行,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词人心中离别的伤感。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这于情于理都是合适的,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欧阳修雕塑像
尽管如此,由于这首词整个意境壮阔明丽,韵致轩昂雄放,也就随之冲淡了结尾处的一 丝低沉情绪,使全篇仍奔放着落落达观的格调,并不使人们产生离别的感伤。
这首词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从送别者写到自身,词意层层转折,一气呵成,与一般的送别词中通篇伤感的基调不同,词作自具一格,气象更新,可以说是送别词中的经典之作。
Hash:73af41b840f2da2d8f40d320dadbd11b7a7f8e03
声明:此文由 小话同学话诗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