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北京的胡同随便一条都是传奇!

说到胡同老北京人最熟悉不过了,但您知道这些胡同名字背后的故事吗?

钟鼓胡同——记忆中的“半个北京人”

钟鼓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因胡同内有一庙叫钟鼓寺,故而得名。民国时变成民居院。原称“钟鼓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钟鼓胡同”。

老钟鼓寺当然早已不存在。据说前清的时候伺候慈禧太后的宫女年迈后在这里住过,后来租给了胡适。现在是大杂院。还这里还诞生了自由知识分子议政的刊物——《努力》周报。

磁器库胡同——历史的见证者

磁器库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磁器库胡同内有南北两条死巷,南者称南巷,北者称北巷。

末代皇帝 张勋剧照

1917年,“辫帅”张勋住南巷,复辟失败后,其宅被大火烧掉,时称火场。后在此处建成几处四合院,成为小巷。

花梗胡同——明代饲养祭祀用猪的地方

花梗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明代时称花猪胡同,据说这里曾是明代饲养祭祀用猪的地方。乾隆时称花针胡同,宣统时改称花枝胡同。

民国时又更名为花梗胡同。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花枝胡同并入,称花梗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钱市胡同——早期的金融市场

钱市胡同位于北京市珠宝市街西侧,临近著名的商业大栅栏。在清朝钱市胡同两侧都是当时的政府特别批准的专门从事贵金属熔铸行业的作坊,这种行业在当时被称为“炉行”。

当时钱市胡同两侧的银号利用法律的漏洞,无节制地扩建他们的商号建筑,侵吞公共通道,最终使钱市胡同成为北京最窄的一条胡同。

福祥胡同——明英宗的祝寿地

福祥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明代称福祥寺街,乾隆称福祥寺胡同,宣统时称福祥寺,因胡同内有福祥寺而得名。

明妃传 朱祁镇剧照

现只有中殿尚存的福祥寺,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是武姓太监为明英宗祝寿舍宅而修。1965年整顿地名,去“寺”字称福祥胡同。1966年后一度称辉煌街头条。

细管胡同——田汉笔下的《关汉卿》

位于东城区西北部,明代称水塘胡同。清朝称水塔胡同。民国时期,西段称水獭胡同,东段称细管胡同。1949年后称细管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元善里、水獭胡同并入,这两胡同的名字也就成了历史 。

著名作家田汉曾住在胡同内9号院,他在这里改编了京剧《白蛇传》、《谢瑶环》,创作了历史剧《关汉卿》等。细管胡同也因北京五中而出名。

吉安所胡同——毛泽东在此住了六、七个月

吉安所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吉安所原称吉祥所,是清朝贵人、常在、答应、宫女死后治丧的地方。民国初年,吉祥所改为吉安所,附近也变成了民居。吉安所左巷8号,是毛泽东在北京的第二个住所。

从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此住了六、七个月。1924年溥仪被逐出皇宫后,张作霖张大帅手下人成立了官产局,将吉安所大院连同四面的红墙,一起给卖了。从此这里成了民宅。

腊库胡同——诗坛的浪漫才子的落脚地

腊库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因为明清时期内务府曾在这里设“蜡库衙门”而得名。原称“蜡库胡同”,后改称“腊库胡同”。腊库胡同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些名人比如享誉诗坛的浪漫才子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读书时,就选择了腊库胡同作为他的寓所。

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的电台就曾设在腊库胡同49号。如今的腊库除了南岔有一部分成为大同驻京办事处,其余部分多已成为民居了。

板桥街——再现古都风貌

板桥街位于北京东城区西北,清代称内府大街,宣统时改称东板桥。1947年称东板桥大街。1949年后称东板桥街。此地原有一木板桥,横跨北河,街名由此而得,该桥于1958年拆除。

北河就是玉河的北段,1955年改造为暗河,上面铺马路,称北河沿大街。2003年,东城区政府启动了玉河修复工程,目的是将1955年后的暗河重新打开,再现古都风貌。

三眼井胡同——毛泽东的最早落脚地

眼井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明清两代属于皇城,因胡同内有一口三个井眼的井而得名。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二眼井并入,改称景山东胡同,1981年复称三眼井胡同。

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据说毛泽东首次来到北京,就租住在这里。三眼井胡同比较整齐,有许多四合院被名人买下。比如某号院就被唐僧的扮演者迟重瑞和陈丽华买下。

织染局胡同——皇帝的新衣

织染局胡同位于东城区西部,因明朝内织染局设此得名,乾隆时称织染局胡同,宣统时称织染局。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织染局胡同。胡同内有华严寺旧址,今为织染局小学,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20年代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出任清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之时,搬入织染局10号,他这里住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交道口北头条——被大火“殃及”的砖雕

交道口北头条,明代称头条胡同。清代末期改称大头条。1965年把南侧的梁家湾、翔凤胡同、北侧的东仁里、西仁里并入,改为今称。1966年后一度改称红日路头条。

交道口北头条曾是清初名臣范文程住过的地方,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交道口北头条中部有一处大院格外醒目,大门已经被烧为木炭,但是宅门上的砖雕基本保持完整。

银闸胡同——丁玲成名作的诞生地

银闸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南部,因胡同里有一座白银铸成的水闸,上镌有 “银闸”二字而得名。此地原为明朝御马监里草阑旧址。民国时为内六区警察分局,后为北京市公安医院。

据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丁玲与胡也频曾住在这里,丁玲在这里创作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和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后沈从文、戴望舒等许多名人也住过这里。

秦老胡同——末代皇后的姥姥家

秦老胡同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明代这里称秦家胡同,清代改称秦老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五条。1966年后,一度改称大跃进路五条,后复称交道口南五条。

1979年复称秦老胡同。秦老胡同最显明的地方,就是“索家花园”。索氏后代是曾崇。因曾崇的儿媳为清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之姨,故民间流传这所房子是“皇后的姥姥家”的说法。

青云胡同——梅兰芳的城南旧事

青云胡同位于正阳门大街东侧,原名庆云巷胡同、庆云大院,胡同曾有一座庆云庵,胡同名字因庵而得名。1965年庆云大院、十间楼并入,统称青云胡同。

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梅兰芳曾在这里住了6年,这个时期,他在北京吉祥园首次演出了他自创的《天女散花》,获得巨大成功。随着历史的变迁,并不起眼的青云胡同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文/陈开善

大家都在看

Hash:07d980063aefa5668c5f04c11ff1c13253ada1a6

声明:此文由 最爱大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