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 || 武林圣源-博爱唐村千载寺
—在这里认识焦作,读懂覃怀—
博爱县孝敬镇唐村千载寺
千载寺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城南8公里唐村西北偶的博内路东畔。千载寺原名为“无极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距今约1940余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立最早的寺院之一,是太极养生功的发祥地。东汉末年,曹魏谋士徐庶的母亲曾亲笔题撰石碑一通,内有“祈求佛菩灵,愿大佛慈悲,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佑草木繁兴,鉴忠奸分明,树贤良千秋”之句,据此可判定,无极寺建庙之初的宗旨便是无极养生,由此而下,一脉相承。
千载寺是由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座寺庙共同组成的三教合一的寺庙群,占地约五百四十亩。寺庙中殿宇巍峨,碑碣林立,古柏森森,既庄严肃穆,又生机盎然。
寺庙群的西侧是千载寺。由绩善亭、无极殿、三教堂、天王殿、大佛殿等佛教殿宇组成。殿后侧是练武堂,是历代高僧、道人与俗家弟子演武的地方。
寺庙群的中间是三圣祠,由孔圣殿、伏羲殿、文王殿、女娲池等儒教诸神的堂殿;山门之前是博鳌潭,相传是伏羲观鱼画八卦图的地方。相传潭内有黑白两种鱼,互相追逐,所形成的图形,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卦图。祠后的运粮河上有座桥,名为女娲桥,是伏羲、女娲桥上相会的地方。
寺庙群的东侧是太极宫,由八卦门、太极殿、老君殿组成的道家诸神的殿宇。
千载寺与三圣祠之间是碑林。碑林中的许多碑碣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东汉末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的母亲撰题的石碑。考古学家认为,三国文物碑全国稀见,中国古代女名人的碑撰更为罕见,属国宝级文物。此外,寺内还有《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北魏僧惠造像碑》、《洪洞移民舍善传拳功德碑》以及道家宗师王重阳、丘处机的撰碑,无极图、太极图碑、司马懿衣锦还乡寻根碑等。
千载寺是我国武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许多武术文化的源头都可以追朔到千载寺。有史籍可查的有:唐僧十力和尚创造的无极养生武功,即无极拳。有明末武术家李春茂理论化、3系统化了的十三势拳、剑、枪术,有独树一帜彪炳史册的李春茂的《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无极养生拳论》;有李岩李仲陈王庭共同创造的太极养生功即太极拳;有代表太极拳理论发展高峰的经典著作一一一代武林宗师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等。
一、李道子创无极拳
李道子是千载寺的住持僧,是无极养生武功即无极拳的创始人。
在千载寺,有一通刊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的《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碑文是当时的千载寺住持普观根据寺庙中的残碑译撰。据碑文记载:“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孺,字道武,游化号十力,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诞世。”“少即聪 ,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决。”《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对十力也有记载:“十力。唐僧。氏里师承不详。通《涅磐》、《摄论》。武德末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依慧震住樟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佛教人名大辞典》的这段记载有误。《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记载,李道子“晚秋黄业,归故育弟。”是回到千载寺了;《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还记载了李道子,“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立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说明李道子确实是死于千载寺了。
李道子号十力和尚,其号十力是什么意思呢?据《增一阿含经》和《大智度论》对十力的释义:一是知觉处非处力;二是智之进业报智力;三是知禅解脱三味智力;四是知诸业报胜劣智力;五是知种种解智力;六是知种种界智力;七是知一切所道智力;八是知无眼无碍智力;九是知宿命无漏智力;十是知永断习气智力。可见十力和尚是位博大高深的圣僧。十力和尚“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通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叶,归故育弟。”他与当时的武林各大门派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晚年又回到了千载寺,育弟传拳。十力和尚师道尊严,告戒门弟:“无极养功,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权为民生,三教互尊,养生共修,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以上引文具见《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
李道子所创的无极拳在焦作地区和全国都有流传。博爱县的义沟、小中里、贵屯、西中道、冯竹园、九府坟、北里等数十个村都有流传。也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大家。如小中里村的一位叫张振兴的民间武术家,一生以无极拳和十三势软手为伴,到他70多岁的时候两米多高的房子他仍能一跃而上。贵屯村有一位郜姓老者乳名叫宁,因脚有残疾,人称骨朵宁,善八极拳、通背拳,他一辈以拳为妻为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家。李道子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对无极拳理论的重大贡献。《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把无极拳的创拳理论归纳为“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这是迄今为止对无极拳、太极拳创拳理论的最完备的阐述。目前,在太极拳理论界对创拳理论大多采取各取所需的办法,谁宗哪一派就用哪一派的理论去阐述他。如武当派就宣传太极拳是道家所传。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所创所传。并把古老的易经文化归结为道家文化,这是非常片面的。《易经》是中国古文化的最高经典,他不是哪一家那一派的,而是佛、道、儒、三教九流共同遵守、共同利用的经典。李道子的创拳理论就是以释、道、儒三教的理论、中国医学的导引养生与《易经》相结合而创作的。
至圣先师孔夫子就十分推崇《易经》,他读《易经》,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以致“纬编三绝”。可见孔子对《易经》的重视与推崇。
众所周知,儒家经典的核心是“中庸”。太极拳讲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都是讲的这些道理。在技击上讲究“舍己从人,以柔克刚。”
道家的精髓是阴阳、动静。《十三势行功歌》就贯彻了道家导引养生的思想。如“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尾闾中止神惯顶,满身轻利项头悬”等等。在千载寺还有一块《导引图》就是教导习武者如何循经走穴,畅达气机,实现大小周天的。
佛家讲求对立的统一,如开即是合,合即是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家的这些理念实际上是我们常讲的对立统一,阴阳转化。如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过无不及等等。
所以,李道子的创拳理论是千古不衰的,1500多年来他的理论一直照耀着我国的武林。
唐村千载寺功德碑
二、李春茂创《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
什么叫十三势?李仲的《十三势释名》对十三势有过十分明确的论述。李仲说:“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棚、履、挤、按、踩、掠、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捋、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可见,十三势不是指的哪一种、一路拳术套路,而是对无极拳、通臂缠拳等拳术的武术概念的科学总结。适用于各种武术种类。
李春茂是唐村李氏第八世。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春茂字廷璧,号叶臻,配赵氏、辛氏,行一,生四子,长李伦,次李仲,三李俊,四李信,万历贡生,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名焉,善观星象推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李春茂是个有远大志向在武术理论和实践上造诣颇深的著名的武术家,又是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的壮年正是明崇祯年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他并没有变得浮躁起来,在取得贡生以后,没有走科举取士的道路,而是重新回到千载寺深入研究《易经》和三教经典,创作出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这些不朽的武术理论著作。被后来太极拳的习练者引以为太极拳的经典理论。
什么是无极呢?他说,“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逆运之理,只有练了无极养生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无极养生功自传于唐朝李道子以来,没有人对他进行科学的总结。只有李春茂用三教的理论与易经的理论相结合,才能总结出如此科学的结论。
他的《十三势论》现在被太极拳研究的理论家们和太极拳的爱好者称为最高经典。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烫(荡)神宜内敛(练)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虚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这个《十三势论》只用了短短的不到200个字,六句话,就把练十三势的方法、要求、技巧、效果等都说得清清楚楚。是练好无极拳、太极拳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他的《十三势行功歌》用通俗的语言,把练十三势要旨用歌诀的形式记录下来:“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故变化视神奇。势势存心揆力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尾间中止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休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这首行功歌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形象直白,是练好无极拳、太极拳 和各种武功理论经典。
三、李岩李仲陈王庭创太极拳
《李氏家谱》关于李岩、李仲、陈王廷三表兄弟创太极拳的记载,在其序言、人物条目中都有记载。另外,李氏族人还保存有李氏第八世李春茂所作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李氏第九世李仲所作的《十三势行功心解》,第十二世李鹤林所作的《太极拳论》、打手歌等,使目前在全国、全世界广泛流传的不朽的太极拳理论著作都有了母本。唐村的这些新发现震撼了整个太极拳界,这些新发现使多少年来太极拳流源之谜找到了明确的答案。也使多年来一些人认为陈王廷没有太极拳理论的说法得到澄清。
从唐村《李氏家谱》的记载和陈家沟有关陈王廷科考杀人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岩李仲陈王廷创太极拳的年代是在陈王廷科考杀人案发以前。2004年笔者陪同明史专家王兴亚先生到温县陈家沟实地考察,问及陈王廷科考案发生的年代,陈家沟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蔚珍说,据村内先辈传说陈王廷科考杀人案在崇祯六年或崇祯九年,这两年究竟那一年还没有深入考证。结合《怀庆府志》的有关记载,如在崇祯六年或崇祯九年(丙子年)作一选择的话,陈王廷科考杀人案似应发生在崇祯九年,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因为那一年取士最少,说明可能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另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岩、李仲等人于明崇祯九年逃到开封杞县姨母家避难;陈王廷则逃到李际遇农民起义队伍中避难,也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由此可得出结论:李岩、李仲、陈王廷创艺太极拳的创拳地点在河南省博爱县(怀庆府河内县)唐村千载寺;创拳时间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前。
那么,三表兄弟所创的太极养生功是不是太极拳呢?我们先来看《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的说法:“创艺无极养生武功”。这里的“武功”是什么?如果这种功法是为了养生,他是为了提高自己本身的修为和内功,不是拳,那么何来“以柔克刚,舍己从人”之说?怎样柔,怎样刚,怎样舍己,怎样从人?再看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很显然无极养生功是一种拳术。三是从《李氏家谱》的记载看:该谱序言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庭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十三势、通臂功”,这里的通臂功是指108势通臂拳;再看对李氏第十世李元祯的记载:“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功。”很明显,这里的功就是指拳术、剑术、枪术,而不是什么养生的功法。功,在我们怀庆府还表示武艺的意思。这里的武艺是包括武功修为和拳术层次的高低。从这里可以看到,功,就是拳。三表兄弟所创的太极养生功就是太极拳。
四、李鹤林创《太极拳论》《打手歌》
李鹤林是继李春茂以来的一个太极拳理论大家,他的《太极拳论》《打手歌》被认为是太极拳的一个理论高峰。
据“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秋七月既望之吉”李元善所修的《李氏家谱》记载,“李鹤林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五月初五日”是李氏家谱上所记的最后一人。是李氏第十二世。李鹤林是李春茂的玄孙,李仲的曾孙,清乾隆年间贡生。一代武林宗师。他继承了李岩、李仲、陈王庭所创的太极拳并把它发扬光大,他所创作的《太极拳论》《打手歌》被研究者们认为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了太极拳的理论渊源,是指导我们习练太极拳,应用太极拳进行实战的好教材。
《打手歌》与《太极拳论》是姊妹篇。从落款的时间上看,他们是李鹤林同时期的作品。《打手歌》、《太极拳论》的落款,都是“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这说明这两篇学术论文都是李鹤林同一天讲演的作品。
《打手歌》与《太极拳论》的内容是互相依存的。《打手歌》的第一韵为“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这一韵的重点是第二句“上下相随人难进。”怎样做到呢?《太极拳论》给于的回答是:“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打手歌》的第二韵“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则有“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打手歌》第三韵“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太极拳论》则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第四韵“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太极拳论》则有“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自能,非关学历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
因此可以这样说,《打手歌》是取之于《太极拳论》的精华;《太极拳论》则是将《打手歌》理论化、系统化了。《打手歌》是将《太极拳论》用之于实战;《太极拳论》则是将《打手歌》的实战经验进行总结,从实战经验上升到理论。
五、唐村李氏对太极拳的传播
唐村李氏受千载寺儒教思想的影响,从四世起就非常重视科举。四世、五世均为弟兄二人,然两弟兄中皆有一人为庠生;六世共4人,其中有贡生1人,庠生3人;七世祖共6人,其中进士1人,庠生5人;八世共12人,其中贡生4人,庠生4人;九世李岩共有堂兄弟18人,其中进士1人,举人1人,贡生4人,庠生6人。
唐村李氏继承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注重武功的传统,对族人的武功修炼也十分重视。《李氏家谱》明确记载,李氏一至十世男丁共81人,其中文武双修的有60人,占总人数的74%。在这60人中以拳师为业的29人,占文武双修人数的48.3%,他们把传拳作为宏扬“三教合一”理论和维持生活的基本技能,足迹踏遍山西、陕西、湖南、两广、浙江、山东等数十个省市,结武林豪杰数以千计,带出门徒数以万计,并且出现了无极拳十三势创始人和无极养生功优秀理论家李春茂,心意拳、六合枪的创始人之一李自奇、太极拳创始人李岩、李仲、陈王庭以及十二世李鹤林等太极宗师。
现将康熙五十五年所修《李氏家谱》中所录的拳师和宗师的简要情况录之于后以供参考:
李自旭,字宗阳,配王氏,生二子,长李磬,次李馨,贡生,文武双修,山西、陕西传拳名焉。
李自奇,配陈氏,生三子,长李允、次李牟、三李参,庠生,文武双修,崇祯年山西、陕西传拳。
李春茂,字廷璧,号叶臻,配赵氏、辛氏,行一,生四子,长李伦,次李仲,三李俊,四李信,万历贡生,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名焉,善观星象推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李栋,字洋,配王氏,庠生,无出,行二,崇祯十三年堂弟牟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阵亡,洁妻佛缘。
李旺,字汪,配吴氏,行三,生二子,长怀庆,次怀寅,庠生,生于万历三十二年,卒于康熙十二年,山西教书传拳。
李俊,字岭,名政,配陈氏,行三,生三子,长元祯,次元祥,三怀文,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八年,文武双修,卒于康熙十九年,崇祯年依可喜住修武学府读习,考中贡生,浙江佥事。
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名大亮,配杨氏,行二,生五子,长元钦,次元臣,三占鳌,四元善,五元明,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六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与弟信并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拜师创拳,助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命案革辞,避杞县姨母家传拳,后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信遭贼冤杀,仲解甲,离闯贼营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拳为生。
李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行四,生一子元斌少亡,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崇祯十七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陈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粟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李笈,字青箱,配陈氏,行一,生一子元生,进士,康熙年间开封中试,有传,文武双修。
李牟,字沐,配汤氏,生子怀功,庠生,行二,文武双修,崇祯七年随父自奇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营为将焉,崇祯十七年遭闯贼杀,洁妻佛缘,子怀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往福建传拳为生。”
李开,字佑,号友,配吴氏,行二,生二子怀启、怀元(字生明),迁井里村,庠生,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崇祯十三年牟诱入闯贼营为将,十七年李信遭杀后,生死不明,身无所终。早年千载寺习拳,文武双修。
李怀仁,配许氏,行一,无所出,拳师,生于万历四十五年,以怀义长子世忠为祠,崇祯十三年诱入闯贼营,十七年阵亡。
李怀祯,配岳氏,行二,无子,拳师,生于万历四十四年,崇祯十三年入闯贼营阵亡。
李怀琛,配氏不详,行一,迁开封府,庠生,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崇祯十七年后不知所终,崇祯十三年诱入闯贼营。
李怀典,配卢氏,行一,生二子,长世荣,次世锡,庠生,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二十七年,崇祯十三年诱入闯贼营,十五年阵亡。
李怀理,配王氏,行二,生一子世奉,拳师,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崇祯十三年牟诱入闯贼营,崇祯十七年阵亡。”
李磬,字涵,配王氏,行一,生一子怀雨,拳师,文武双修,山西传拳有名,生于万历十七年,卒于康熙五年丙午十月。
李馨,字渊,配王氏,行二,生四子,长怀仁,次怀羲,三怀模,四怀智,拳师,文武双修,京师传拳有名,生于万历二十一年,卒于康熙元年壬寅二月。
李佩,字崖,配陈氏,行一,生一子怀琳,庠生,文武双修,生于隆庆元年,卒于崇祯丙子年,一生教书传拳,京师有名。
李倬,字岁,配杜氏,行三,生三子,长怀典,次怀理,三怀琏,庠生,文武双修,生于万历元年,卒于顺治十年,一生教拳山西、山东、京师,弟贤数千,十三势、太极养生功教场、扬名武林,晚年故村武学堂传拳育弟。
李怀熙,配张氏,行二,生三子,长世学,次世才,三世庆,文武双修,湖北练武传拳,生于天启四年,卒于康熙二十年辛酉八月十三日。
李怀启,配张氏,行一,生二子,长世栋,次世际,文武双修生于天启二年,卒于康熙二十二年,湖北练武传拳。
李怀元,字生明,配 氏,行二,迁井里,生于天启六年二月,湖北读习文武传拳,怀府羽箭行兴业,迁井里。
李怀义,配原氏,行二,生三子,长世忠,次世正,三世顺,拳师,生于天启三年,卒于康熙三十八年。
李怀模,配薛氏,行三,生二子,长世广,次世文,拳师,生于天启五年,卒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五月七日。
李怀功,配汤氏,行一,拳师,生于崇祯元年,其父李牟遭闯贼杀害后,依仲避浙江李俊府书社助业,武堂习拳成师,迁徙福州传拳为生,母居千载寺佛缘为生。
李怀兴,配杜氏,行一,生一子世道,生于崇祯六年,卒于康熙三十九年,庠生,文武双修山西传拳为生。
李怀寅,配王氏,生一子世瑞,拳师,生于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九日。
李怀贡,配张氏,行一,生三子,长世功次世宣,三世勋,拳师,生于崇祯十三年庚辰十月九日,卒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二月。
李怀琏,配张氏,行三,生一子世昌,拳师,生于万历三十一年,卒于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十月。
李元清,配张氏,行一,生一子如楠,武拳师,生于天启七年卒于康熙四十年,办武学传太极养生功赫名。
李元钦,字明君,配陈氏,行一,生一子如桧,生于明崇祯三年,庚午八月八日,卒于康熙四十八年巳丑三月十五日,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法有名,一生以传拳为生;
李元臣,字清廉,配孟氏,行二,生一子如相,生一女,生于明崇祯六年癸酉五月八日,卒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七月初八,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先后在安徽与河南舞阳传拳育弟。
李占鳌,字俊章,配王氏,行三,生二子,长如桂,次如梓,生一女,生于明崇祯八年乙亥十一月十三日,卒于康熙四十八年已丑八月初八。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后返河内县学读习,文武双功,考中太学生,有传。
李元善,字维棻,配毛氏、申氏,生三子,长如椿,次如园,三如檀,生三女,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九月初九日午时,故四门叔信无再出,取侄行四元善为嗣,一门双挑,仲信双立祖,世裔奉祀。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法,武堂训导名师,后返河内学府,文武双修,康熙年以岁贡考太学,先后开封、济源、山西教书传拳,门弟数千,晚年助修李氏族谱,研练养生功,资助为村办武学堂,有传。
李元明,字生光,配陈氏、陈氏,行五,生一子如杞,生于明崇祯十七年,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法杭州武林赫名,夫妻武功高手,有传。
李元祯,配王氏,行一,生二子,长如杰,次如海,生于明崇祯四年辛未五月五日,卒于康熙五十年辛卯七月初十日,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功,浙江武林有名,育门弟数千。
李元祥,配陈氏,行二,生一子如江,生于明崇祯八年乙亥四月初四,卒于大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七月初三,早年随父浙江读习,先后在浙江和山西传拳。
李怀文,配张氏,行三,生二子,长如清,次如明,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功,先后在浙江、安徽、湖广传拳,无极拳、十三势,门弟数千。
李如楠,配王氏,行一,生一子森林,拳师,生于康熙元年壬寅二月,山西传拳为生。
李如檜,配皇甫、侯氏,生三子,长在林,次文林,三恒林,拳师,生于康熙四年,千载寺习拳,山西传拳为生。
李如桂,配董氏,行一,无所出取如桧三子恒林为嗣,生于康熙十年辛亥五月初三日,文武双修,十三势拳剑山西传拳有名。
李如椿,字万年,,配辛氏、张氏,行一,生二子,长旺林,次鹤林,生三女,生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已未二月八日,早年千载寺习拳,河内县学,习文武,庠生,济源教书传拳。
李如园,字长青,配杜氏、阎氏,行二,生三子,长瑞林,次祥林,三杏林,生一女,邬庄,生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五月初八日,河内学习文武、十三势拳比武开封有名,开封开粮油行。
李如檀。字碧林,配杜氏、阎氏,行三,无所出取如园三子杏林为嗣,生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九月初三卯时,早年千载寺习拳,河内学府读习,庠生,传无极拳江南名师。
李如海,配孟氏,行一,生一子顺林,生于康熙七年戊申十二月初三,文武双修,浙江传拳名师。
李如杰,配吴氏,行二,生一子杨林,生于康熙十年五月八日,文武双修,拳师,南阳传拳名师。
李如江,字悟公,配秦氏,生一子育林,拳师,文武双修,生于康熙十五年丙辰,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五月开封比武胜魁。
李如清,配司马氏,行一,生一子金林,拳师,文武双修,生于康熙十二年癸丑二月山西、山东传拳、传剑有名,弟子有千。
以上所记,仅是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所录得在外传拳的拳师的名单,人数约有40多人,康熙五十五年以后的尚没有录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明清之际,李氏族人传拳的足迹已经踏遍了祖国的大部分省份,他们为祖国的武术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特别是参加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以李岩、李牟为代表的武术家们,为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学家们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作者简介:魏美智,博爱县人,曾就职于博爱县地名办公室,潜心研究焦作文化多年,其作品在省市级报刊上多有发表。
图文编辑:丹水湾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版权声明:一、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二、允许非盈利性转载使用,但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猜您喜欢:
1、
2、
3、
4、
5、
广 告
营业中书店转让
沁阳一小、二小、二中附近有一营业中的租书、售书书店整体转让。转让费6万元,含七个月房租,十三年老店,固定客户会员七千余人,包括所有设备一起转让,接手即可营业。
联系电话:13949653570
Hash:cabb9176d613fbfbc8c8befd8155999a931b071e
声明:此文由 九道堰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