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周城,蝴蝶泉边“白族扎染之乡”,藏着传承1500年的古老技艺

第二次到大理旅行,是冲着中国白族扎染之乡”周城去的。原因就在于上一次去大理的时候,在喜洲古镇上买了好几件白族扎染服装,觉得样式好,价格还便宜,却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被客栈的白族小妹告知:买正宗的扎染制品,一定要去周城啊!我才知道,错过了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周城,在大理古城、双廊古镇、崇圣寺三塔等等这些知名的旅游景点面前,显得非常低调,一般游客是不会去的。但在大理,它却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大理最大的白族村,最主要,它是中国的“白族扎染之乡”。

扎染布,是专属于大理的文化宝石,你在云南看到的各种扎染制品和服装,都发源于周城,说起来自清朝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周城不仅至今保留着原始的扎染技艺,还保留了非常完整的白族特色建筑,于是,我决定到周城去看看。

周城坐落在离下关38公里处的滇藏公路旁,从我所住的海东别墅区,开车一路向西,再向北,大约40多公里的路程,就来到了周城。在村子入口可以看到周城的青石指示牌,然后向左前方拐进路口,眼前这条窄窄的公路,便是通向村子的路。

眼前的周城,古朴而宁静,巷道两侧一幢幢白墙青瓦楼房很是清新。这里没有想象的游客的嘈杂声,也并没有见到太多的卖扎染制品的店铺,而当我们顺着干净的石板路一直向前,来到一个大市场的时候,方才知道,这里才是周城真正的入口。

还没来得及熟悉眼前的环境,也没有做好要向哪条巷子继续前进的准备,就被一位白族的大姐给叫住了,她很小声的告诉我们,要买扎染制品,就跟她到自家院子里看看,自己家的作坊,不唬人的。

我也听说,真正的老手艺都藏在村民自己家的手工作坊里,既然还没有什么目标,就跟着大姐走吧。跟着大姐走了十几分钟,记不清穿过了多少条巷子,总之七拐八拐的,差点把人绕蒙,才终于到了大姐的家。

大姐的家是一个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小院,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靛蓝的染缸,地上摊着许多刚浸染过等待晾晒的半成品。院子不算大,只见蓝色的扎染布在风中飘舞,阳光透过来,像极了影视剧中的场景。

为了打消我们的顾虑,大姐赶忙拿起一块白色的,被密密麻麻的线头捆绑的像一顶帽子一样的布料给我们看:你看看,这个,手工的,很复杂的。刚开始我以为这个东西是一种扎染制品,比如帽子、头饰之类的。后来才知道,这叫疙瘩花,是眼前这些漂亮的扎染桌布的雏形。

大概是看我们有些不解,两位大姐干脆带我们到了二楼的房间,这里光线有些幽暗,墙角堆放的都是扎染制品,只见她很利索地拿起一块1米多长的桌布,哗的一声抖开,一幅漂亮的桌布图案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大姐说,这块桌布上的图案叫“风花雪月”,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图案,非常漂亮,不仅如此,她还拿出了“金鱼”“花瓶”等几块很有特色的桌布来供我们选择。

眼前飘逸着略微有些浮雕质感的花瓣、蝴蝶、花瓶等等的图案,沉潜着300多年的质朴美感。我虽然不懂扎染,也并没有研究透彻这扎染的制作流程,却喜欢上了眼前这块桌布的古朴之美,随即问大姐,多少钱?

终究还是谈到价格,大姐开口就要140元,好在我来周城之前,客栈的白族小妹已经告诉我,到周城买东西,要舍得砍价哦,否则就会被宰。我“狠狠心”,跟大姐说,三块桌布200元卖不卖?旁边的大姐当下一直摇头,说成本都不够哦,你知道做一块桌布有多难?

话题又回到那块白色的疙瘩花上,大姐说,做一块桌布要16道工序:手工绘图、描图到塑料布、制版、印刷、手工扎花、褪色、去浆、漂白、染色……其中最考验功底的一个环节就是手工扎花,用线或者绳子以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最后图案印制完成,还要经过漂洗、晒干、再到拆线,再漂洗。

扎花和拆线都是一个特别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大姐说,你给200元连成本都不够。于是我心一软,又加了40块。此时内心有点发虚,毕竟这是我来周城的第一家,还没怎么转,天知道我有没有给高呢?最后大姐虽然嘴上说卖亏了,还是卖给了我,然后把我带出了她家的院子。

从另一条小路出来,我才发现了并排的许多家卖扎染制品的院子,问了下价格,相同款式的桌布,要价才70元,很显然,我刚才给高了。不过也在心理能接受的价格,毕竟,艺术品是无价的,自己喜欢最重要。但这件事也给大家提了个醒,以后再来周城买东西,一定要货比三家再做决定哦。

在周城走一走,真的是从10岁的小女孩儿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会扎布。在这里你真是随处可以看到丰富的民族扎染制品,它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凝重素雅,图案清新,色彩绚丽,与一幢幢白族建筑相映成趣,煞是好看。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这里家家户户染出来的桌布图案都是特别相似,甚至可以说有些千篇一律,难道仅仅是为了讨好游客?

周城被誉为是“白族民俗的活化石”。除了扎染,这里的建筑也特色值得一看。白族民居特别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典型的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形式构建的白族民居。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堪称一件件艺术品。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致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白族扎染多是青色或者蓝色加白底的图案,整体给人素雅清新的感觉,也蕴含了清白之意,体现出了白族人淡泊、宽容的心态及对至善人生理想的追求。

我们知道,真正的扎染制品是需要土蓝靛染的,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作坊抛弃了这种传统的扎染方式,改用化学物品,原因是土蓝靛染的很容易掉色,游客不喜欢。周城的扎染还是不是正宗,我不得而知,但庆幸的是,这门手艺还在,这个传承了老手艺的村子也还在。

扎染技艺传承千年,它的兴衰荣辱,也印证着时代的变迁。像这样的古老工艺,大部分的传承人可以说已经放弃了,但也有一部分人在负重前行,我想,这是周城人的财富,也是中国的财富。作为游客,去大理的时候,捎几块漂亮的桌布,买几件漂亮的扎染衣服回去,既是带了当地的特色产品,也是对这项古老技艺的支持。毕竟,我们不知道,多年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在这里坚守。

关注:路灯摄影,一起看世界。

Hash:a19892ad0b4ed683b135b14ddcda9ebd2100a616

声明:此文由 路灯摄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