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原平“仙洞藏春”景观有“二仙”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原创首发。

作者:原平故事

原平人大都知道明清时有个崞县“八景”,是崞山叠翠,仙洞藏春;朝元夜月,土圣晚钟;天涯石鼓,地角枕流;石神瀑布,阳武流金。

其实,那个时候,全国各地多有“八景”之说,由当地文化人根据地域特点,依楹联规则,捉对编排,皆大同小异。徐继畬就曾对“八景”这种流行时尚有过诟病,但丝毫没有影响了各地百姓对自家“八景”的狂热追捧。

崞县八景里的“仙洞藏春”,在民间流传着“蟒仙”的故事,在南坡村的洞嘴那个地方,写有《蟒仙赋》,塑着蟒仙身,题有关于蟒仙的楹联,俨然这藏春的洞里曾为蟒仙出入的地方。

但是,这些在官修的史志里,却毫无踪影。如果你仔细研读史志里的文字,会发现“仙洞藏春”,说得另有他人,听清楚了,是“人”。

以下为清兰尔潜《崞县赋》里对崞县八景的描述,括号里为原先的说明文字:

“其景则崞山叠翠(西南二十五里),仙洞藏春(北十里,洞有三门,其中土坚色赤,秋冬气煖)。纵目天涯(东南四十里,峭石壁立,风激石穴如鼓鸣)石鼓,中含太极;遥观夜色(南五十里,朝元观内有碑带石,至晚光明似月)残碑,皎发冰轮。又如阳武流金于水上(南六十里,源出太子崖,其水支分灌溉民田),地角伏首乎沱滨(东二十五里,五峰山高纵横亘二十余里,根巨末锐,有类犀角,下流滹沱,如人伏枕而卧)。飞涧洒无云之雨(西六十五里,岩状如人,其足下出泉),晚钟传不击之神(西南七十里,土圣寺内有钟,天晚不击自鸣)”。

仙洞藏春中的 “秋冬气煖”,“煖”就是“暖”,这也就是对洞内温暖如春的一种解释,此处无涉“仙”。

但是,在乾隆版《崞县志》的“八景”里,就有了如下延伸描述:“县北十里,有洞三门,土坚色赤,严寒之月常温。金王朴尝游此,一榻仙居,三冬春意”。

接着,在光绪版《续修崞县志》“逸事”中,就有了如下描述:“仙洞,在县治北十里,有三门,洞中土坚、色赤、气温。金王朴尝游此,一榻仙居,三冬饶有春意。旧志所谓‘仙洞藏春’,为县中八景之一。”

上述史料中提到,金代人名叫王朴者,曾于冬天在此洞内居住,成为“仙居”。王朴是谁呢?一些史志和家谱里都有记载:王朴,字纯甫,是辽东广宁人,官居行省员外郎。一次督饷路经崞县,看准了这地方,随后辞官隐居于此。之后,他在崞县境内修建了72座神清观,潜心修道,乡民称其为“王神仙”,与元好问、李纯之等名士交好。现在原平的东松彰、唐昌、沙沟等村王氏,都是王朴后裔。

王朴作为一邑名士,自然在原平古代的诗文中均有称颂。《崞县赋》中与慧远大师齐名:“深山穷谷,被服诗书,野女耕夫,敦崇道德,故其盛也。高旷则花飞池畔之雪(金王朴),锡扣虎桥之溪(晋慧远)。”《崞县十二寿》中有他一席:“有美一人兮,南河之滨。挂冠于元之贞祐兮,愿辟谷而修真。虚白为轩兮,黄鹤为群。梨花命吟兮,仙洞长春。元李造庐兮,诗酒之匹。乐山乐水兮,日复日。我怀若人兮,邦之逸。”

如此看来,南坡的“仙洞藏春”景观,确有“二仙”,是为“蟒仙”和“王神仙”并立。

好了,我们还是吟诵一下清代宋志濂的“八景诗”之一《仙洞藏春》吧:

洞外春来到处春,春藏洞里隔凡尘。

浑忘秋至时将暮,但有仙居地自神。

花柳文章三月暖,沧桑烟景万年新。

山灵留住阳和气,休问桃源避世人。

Hash:5444eff0298b232ae09d676350bde143f928bc48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