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之铜牛摆件介绍

今天我们来聊聊铜鎏金,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其历史背景。

铜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

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的成熟。鎏金技术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开创研究、不断探索总结才创造出了这项工艺。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鼎”来看,造型有战国早期的风格特征,该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也为战国早期的器物。所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鎏金工艺初始时间应定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

而在古代鎏金器物中,每个朝代的皇帝都偏爱于佛像与兽像,以至于鎏金器物中,以佛铜像与兽像最为尊贵。佛教中国已是普遍存在,而兽像更是延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开始便有古人纹有兽纹、祭拜神兽等文化。鎏金技术成熟后,皇帝便下令铸造以龙虎风为首的鎏金铜件。

下图是小编有幸见到的一件铜鎏金铜牛摆件,此铜牛摆件采用黄铜铸造而成,表面附有鎏金,铜牛前脚匍匐于地上,铜牛面部刻画生动形象,体态健硕,整体线条流畅,经过打磨抛光之后,再加以着色,整体效果更加完美。而铜牛那种憨厚的姿态完全展现在人们面前,肢体的质感刻画的十分生动表现的十分充分。此铜牛造型比例协调,不论细部处理,还是整体把握,均增益有度,恰到好处,一丝不苟,殊为难得,是一件不错的艺术陈设收藏美品。

此铜像用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摆件,被称为‘鎏金铜或铜鎏金’。这种畜兽像最开始出现在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而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发明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了。鎏金是把金子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的表面,再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子就附着在铜像表面不脱落。由于其工艺精制且珍稀,国内目前对此类藏品有了新的认识和挖掘。

2000年以后,国内铜流金摆件收藏才开始启动。2001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永乐御制鎏金铜双龙戏珠以987万港币成交,国内反应热烈;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品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铜流金造像艺术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挖掘,市场开始得到持续开发。

以上便是小编对鎏金的有限了解,如有建议的小伙伴,可在评论区留言,小编看到即时回复。

Hash:d2c2236f35acb0bda475f633fc9f2cb770cf1047

声明:此文由 慢读古人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