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欧家院子(总第406期)
欧阳中
欧家院子
欧家院子,从我记事起,已是一个只有十户人的小村落了。
原先的高墙大院,早已垣销壁散,只有从我爷爷继承的两间厢房和叔伯康哥的一间厢房和一间耳房,还能看出当年的辉煌。
单从家谱来看,欧氏族谱历经三十八代而不失传,从晋朝至今历时千多年而不乱,我想除历代皆有文人儒生外,皆因家规族章严正。所以欧家院子定不同于普通农家。厚实的石板铺成的宽敞大院坝,宽深的排水沟,大坝外的蓄水池,似乎都在佐证着我的臆测,如今唯一见证过当年辉煌的恐怕只有大坝左边那棵高大的榆树。
家谱记载,开基祖欧寰位在晋朝官至总督大臣,基祖欧宇清亦是理部大臣,直至先辈欧仁宦都在朝为官,历经两晋,唐、宋、元、明、清等朝,家境自然殷实。早年欧氏家族文臣武将倍出,先祖欧阳修将家族文濹挥至巅峰,明朝名将欧大任、欧磐能征善战。先祖们用鲜血和汗水铸成的家族牌匾,在历代王朝更迭中不倒,历史长河中不覆,除寖注苦心经营的血汗外,与家风的至刚至洁不无关系。族谱中写到:“家谱源流千江水,江有源来树有根。五图书中恩为重,九经书内孝忠先。”足见家族把忠孝恩义放在首位,亦是经风历雨的根本。直到公元一七三九年秋,先祖欧仁宦由湖北麻城县西凤乡祀傺二都授迁于四川内江长庆乡安良镇,至此欧氏家族才由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一带像蒲公英的种子飘落到四川。我脉一族才由官宦转为农耕。
史记湖广填四川主要发生在1750——1769年,即乾隆二十一年至三十四年间,先祖欧仁宦于一七三九年受迁,发生在大迁移的前期,那时欧家世代皆为官,所以先祖欧仁宦应是以委任地方官的身份前往四川。先祖们先由长江水路逆流而上抵达重庆,再由成渝古道至安仁驿站,一路舟车劳顿,定居安良镇。先祖欧仁宦所生四子,再一次像蒲公英花朵在微风的吹拂下化作三朵更小的花瓣,分别飘向永荣隆,江津,鱼溪镇扎根发芽,繁衍生息,其中一朵就飘落到了鱼溪镇的杨家场。从此欧家大院便在依山傍水的成渝古道边生根发芽。
我族迁居杨家场时分得田土:三百六十五石。当时四川历经三十年战乱,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我想既为官配必是肥田沃土,绝非荒山野岭,在当时有限的成渝古道边的耕地里,近两千亩的田地,亦非小数。所以欧氏家族迁居到此,应算当地大户,加之家境殷实,必兴土木,所以那时的欧家院子便在这山山岭岭中茁壮生长,如一季旺盛的稻谷。
家训告诫子孙:遵守国纪,苦书勤耕。我想当时的欧家院子,人丁繁衍,却是家规严厉,族人和睦,男子勤耕,妇女贤淑,孩童苦读。
在五谷满仓后,祖辈们为充实家境,在农耕之余,想起了贾事——制糖便成为祖辈们充盈族库首选。于是糖房便在一里外的山窝里运营而生。从糖房建在一里外看,家族虽已从事农商,书香气息依然浓郁,从不把作息混淆。父亲一手毛笔小楷当地无人能及,虽然劳作艰辛,郎朗文墨却从未间断。祖辈农商并举,无疑为欧家大宅逐渐走向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糖房我没有见过,糖房在解放时已被破坏,我出生时它早已灰飞烟灭。我只知道一个上糖房的名字,住着几户人家,也不知是“上堂房”还是“上糖房”。祖辈先人把制出来的糖,走村蹿巷,赶集进城,虽不为大贾,但历经一个世纪,商农兼顾,也算富甲一方。乾隆后的太平盛世,欧家院子也迎来了它的辉煌,此时的欧家院子已是朱门大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门檐高耸。
太平无多,好景不长。清末的动荡,民国军阀的混战,有道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成渝路旁的村村宅宅便首当其冲,欧家大宅至此走向衰落。
到了爷爷辈时,时值解放,欧家又出了一个“阿Q”式的人物,首先革了自家的命——欧家大院正堂屋被他拦腰推倒,把他母亲坟墓修在了那里,欧家大宅经过这次伤筋动骨地劫难后,接着又经历族人分家,于是欧家大宅再一次骨折肉离,欧家子孙再一次像炸开的豆荚,散落一地,回望豆荚已面目全非,从此欧家大院土崩瓦解,所以到我记事时也就只剩下只麟片甲。
“阿Q”的儿子更是个恶人,祸害乡邻,不认本家,残害弟兄,虎食儿女。弄得欧家大院鸡犬不宁。
欧家大院历经解放的冲击,“阿Q”地清洗,家族地离散,已荡然无存。我再一次记起族谱中写道:家有一谱如国有一史。一个家族地分崩离析,其中的内忧外患与一国无不相通,个中哲理发人深省。
如今欧家大院的子子孙孙们,又一次受到打工潮地冲击,再一次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种子,飘落到城市各个角落,无声无息地生根发芽。
欧家大院虽是土崩瓦解,但欧家院子的名号一直沿用到今,欧家大院曾经的辉煌必定会像蒲公英的种子,播种在后氏子孙的心田;欧家大院名号也将成为欧氏子孙回望故乡的灯塔……
欧阳中,1971年生于资中,简阳贾家中学高中毕业。现在成都经商。
Hash:11f3b6bc65f3ed4636a1c744b75f9a19ce4322e0
声明:此文由 遇见yu分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