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上铜山港

1、海上丝路驿站东山岛

东山岛地处东南沿海,位于福建省南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又处于东海南海的交汇处,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环绕南海周边,这是古代福建人民前往境外谋生的主要地方,而南海当中岛礁星罗棋布,波澜不惊,在科学技术和航海技术落后的古代,南海提供了优越的航行条件。早在宋朝,东山就有了海上交通运输。至元十四年(1277),元朝政府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用来管理海外贸易,泉州迅速成为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明清时期,东山海运相当发达,明嘉靖十六年(1537),青头缯船曾载运原盐北上天津,南达海南。(1)

东山岛土地贫瘠,缺乏淡水,风沙为患。自古以来,岛上居民以海为生,擅长航行,敢于冒险。远渡南洋经商谋生对于岛上居民来说并非难事,更是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东山县志》记载:“蕞尔小邑,自建城迄设治,上下五百余年。其中因革、兴废、损益,盖月异而岁不同矣。以硗确斥齿之地,煮海耕田而外,恒产不加多,术业不增进,而生齿日繁,生活益苦。于是寄生死于波涛险恶之中,甚或远涉重洋,抛井离乡,博得几许代价,此亦造物使然。”(2)

东山岛东北部的磁窑村始建于宋朝,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据传古时这里有优质瓷土资源,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有孟姓人家在磁窑村建8个瓷窑,雇用工人数百,烧制加釉的碗、盘、钵和茶具等瓷器。磁窑村生产的瓷器质量优良,除供应本地区的生活需要外,还利用优越的海上交通条件外销,鼎盛时曾以十八艘木船运往周边沿海地区。据《东山县志》记载,这里还曾有瓷窑渡口,“位于磁窑村北面,航线自磁窑渡口至诏安县白礁村(今改云霄县),长一公里。”(3)磁窑村中后壁山宋窑遗址出土的瓷片与南宋龙泉窑瓷片胎质、釉色和装饰艺术基本相符,被列为县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岛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海丝路上南来北往船队的停泊点或避风港。1417年6月(明永乐十五年五月),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舟师在经过东山岛附近海域时,忽遇暴风巨浪。风浪袭击着船队,郑和船队避风于铜砵村的净港,即今天的马銮湾。事后郑和立石碑于净港妈祖庙边,永志纪念,碑文说:“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洋,开港十五有三日,忽遇暴风巨浪,绕山根避泊,有神天妃阴护保无恙,皇明威福。驻泊净港,候风息再涉狂澜,勒一石以铭志之。永乐十五年岁次丁酉仲夏。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4)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曾经停泊东山岛躲避风浪,东山岛是古代福建及其以北地区去南洋的必经之地,也说明东山岛的居民到海外谋生经商拥有更为便捷的有利条件。

2、铜山港是东南沿海重要贸易港口

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在今铜陵镇筑城,建立铜山守御千户所,归镇海卫管辖,东山岛其他地方为漳浦五都。这是东山岛建城的开始,也是东山县有文字独立记载的开始,一般叙述东山县有六百多年历史,即源于此。铜山城建立以后,铜山港也随之发展完善,很快成为东南沿海的军事要塞和港口。铜陵的澳雅头就是铜山港的主要停靠码头

据《东山县志》记载:“东山港口之形势,至为扼要。口之中央有塔屿,海拔五百公尺(作者注:原文如此,塔屿海拔91米),砥柱中流,分港口为东西二门户。东口小,通潮汕,曰小门;西口大,通漳厦,曰大门。港内复有五屿列岛,自西北南下,与塔屿成一线,好似东山港之脊梁,将港水中分为东西两半。东半港靠古雷半岛,港面广,出大门;西半港靠东山岛岸,港面狭,出小门。”(5)狭义的东山港指从东门屿、虎屿头、大坪屿、马鞍屿、白点屿、尾屿一线,至东山岛岸的西门澳、澳雅头、大澳、后澳往西一带海域。东山港北厦门65.9海里,南距汕头65.7海里,距香港210海里,东距澎湖98海里。港区自然岸线22.2公里,其中深水岸线约7公里。港内水深3至36米,是个不淤不冻的天然良港。

庆元年(1567),朝廷批准了福建巡抚涂泽民关于开放海禁的奏请,这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合法的机会,这时的月港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中心,而铜山港也迅速繁荣起来,是海丝路上的重要港口。

到了南明时期,郑成功占据东南沿海,铜山港在海外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连横《台湾通史》记载:“及王入台,而清廷方严海禁,沿海数千里,尽委而弃之,故得独握其利,通饬金厦、铜山、达濠诸镇。与民交易,无相诈虞,凡中国诸货,海外之人皆仰给焉。故能以弹丸之岛,而养七十二镇之兵,苟非岁入充裕,其何以堪。”(6)达濠即现在的汕头。郑成功依靠铜山等沿海港口,进行海上贸易,郑氏集团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布匹、金银、药品,到南洋各地交换粮食桐油、赤木、犀角、象牙、胡椒等等,赚取巨额利润,供养其作战部队。

清朝收复台湾以后,海晏河清,铜山港的军事地位逐渐下降,其商业贸易作用逐渐凸显。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撤销海禁,铜山港有许多国内外商船停泊,进行贸易活动。康熙二十五年(1686),闽海关在铜山设税口,征收船税。从乾隆时期到鸦片战争,清政府又实行海禁,但铜山港作为商业港口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至海上交通,当海禁未开时,商人集巨资,驾帆船,北上而至宁波上海、天津,东驶而至台湾、澎湖,运载货物,以销售于邻封者,为数至巨。他如西南沿海一带,素丰于盐,帆船广艇,采运南下,而至柘林、汕头、广东,以博厚利者,亦繁有徒。”(7)

东山自古盐业发达,岛西南沿海一带有大片盐田,铜钵也有大片盐田。从明朝开始,食盐外销是东山重要的贸易手段之一,商家船队载着食盐,浩浩荡荡运往广东等地,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海上运输的发展。

3、东南沿海著名的造船基地

东山港是重要军港,也是繁忙的贸易商港,明朝以来,铜山造船业相当发达,铜山水寨造船厂是当时东南著名的五大水寨造船厂之一,主要建造军用福船,也造商船、渔船等。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是一种尖底木质帆船,其特点是龙骨厚重,甲板平坦,水密隔舱。古代人民发明了水密隔舱技术,这种技术抗沉性好,极大提高了帆船的安全性;又以平衡纵帆作为推进装置,使船在横风甚至逆风下也可以航行,还可以根据风力大小卷放帆面,具有良好的受风效果,适合于远洋航行。《明史·兵志》载:“福船耐风涛,且御火。其利用者二,可发佛郎机,可掷火球。大福船亦然,能容百人。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俯发,可顺风行。”(8)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固强大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其作战能力突出,常克敌制胜,是明清两代远洋航行和海上作战的优良战舰。

铜山周边山区如云霄诏安、漳浦、平和等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造船所需的大量木料,可以通过漳浦的鹿溪、云霄的漳江、诏安的东溪放排经东山内海到铜山水寨造船厂。郑成功占据铜山时期,利用铜山的港口和造船厂,训练军队,修造了大量战船。在铜山城西的水寨大山北麓,发现了郑成功军队的船坞。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水寨大山附近的后澳避风港,曾从淤泥深处挖出古代战船的龙骨和船板。老渔民说,在大澳的片尾区,旧时也是修造战船的地方。(9)2000年东山县冬古村浅海处发现一处古沉船遗址。挖掘出船舶构件、铁炮、铜铳等兵器、瓷器、锡器、永历铜钱等。经专家研究,文物绝大部分文物年代为明末清初,即我国历史上的南明时期。专家判定这是一艘郑成功战船,可能是遇到风暴沉没于此。(10)

郑成功主力收复台湾之后,铜山被清政府占领,康熙三年(1664)实行迁界。康熙九年(1670),郑经派兵重新占领铜山,逐步把铜山经营成为大陆沿海对清作战的军事重镇。到复界前夕,郑氏政权的海军司令朱天贵驻防铜山,拥有兵船三百余只,将士三万余人。这当中水寨造船厂良好的基础设施、高超的造船技术和优越的天然良港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朱天贵接受姚启圣策反,率全军归清,朱天贵的水师成为施琅收复台湾的主力。施琅统领水军,以铜山为训练和出发地,许多战船也是在铜山修造。清乾隆朝定本、今藏于德国慕尼黑图书馆的《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只图说》中,许多造船名词都沿用铜山方言读音,可见铜山造船技艺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11)

中国帆船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工具,自古以来,铜山民间造船技术很成熟,出现了许多造船世家,他们的造船技艺代代相传,享有很高的声誉。孔炳煌、吴添才就是造船世家的后代。由于现在广泛使用钢质渔船,木质渔船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渐渐被淘汰和遗忘。孔炳煌、吴添才运用造船技术,以船模形式再现各种木船模型,成为船模制造专家。

孔炳煌应上海、厦门、台湾等地古帆船研究单位和个人邀请,严格按比例成功复原和制作赶缯、牵风、大翘、网翘、钓槽、古丹阳船、清代古战船等古帆船船模,受到国内航海研究和船模研究学者好评。2006年孔炳煌复原“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的赶缯船模,解决了战船水密隔舱、竖桅杆、编制篾帆等高难度技术问题,该船模被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

这些年来,吴添才先后造出了大桡船、牵风船、福船、北船等十多种船模,作品多次获奖并被中国水下船模研究所、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德化陶瓷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等收藏。2009年6月“东山海船钉造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吴添才被聘为中国水下船模研究所技术负责人。2017年3月,吴添才制作一艘福船船模,经过专家评议确定“它是一艘成功的船模作品。”认为“船模制作精湛,它不仅具有船史研究价值,还有很强的观赏性。”吴添才这艘福船船模是根据700年前南宋时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关资料和图纸精心制作的。这艘船模被送往德国汉堡法国意大利等国展出。

4、海商船队扬帆海上丝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地处东山湾的铜山港迅速繁荣起来,以孙有全、高正扬、黄献珍等为代表的铜山海商大户,倾巨资打造“南北船”,这些商船用料讲究,制作精良,排水量大,稳固性强,不怕狂风恶浪袭击。

铜山货船往北抵达宁波、上海、天津直至朝鲜;往东到达台湾的澎湖、鸡笼、淡水、台南高雄东港马公等港口;往南到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当时著名货船有“利东号”、“有福号”、“建成号”、“开荣号”、“清河号”、“文周号”、“金东发号”、“金顺美号”等百余艘货船,从铜山港口运出竹器、瓷器、米粉、土纸、土烟、酒类、中药材土特产品。从各地运入白糖水果苎麻、桐油、花生饼等货物。

孙有全(1819~1890),乳名狗,字希南,号孙九太,今东山县铜陵镇衙顶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孙有全依靠经商致富积累原始财富后,致力海运事业,投资营造商船,发展航海运输业,与外国列强相抗衡。建造 “永合隆”、“永合华”等8艘商船,每艘载重量2000石以上(约今百吨级),船队航行东至台湾、澎湖、高雄;北抵上海直至朝鲜;南达越南西贡、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孙家船队不畏艰险从闽南沿海起航,沿“海上丝绸之路”开展海运和“通番”贸易。从国内、东南亚市场采购各种商品,再转售云集于铜山的各地商人,极大地促进了铜山与外界贸易往来和海运的兴盛。清光绪年间,铜山华侨在新加坡兴建关帝庙,所奉祀的关公神像由孙家北船“永合华号”运送。孙有全成为铜山富户后,热心桑梓公益事业。清廷诰封他为“奉直大夫赏戴蓝翎布政理问文林郎”,诏安县知事也赠送“乐善好施”、“同心保卫”的烫金字匾。

高正扬(1820~1898),字对廷,今东山县铜陵镇公园街人,行四,铜陵城内高氏三世祖,一生致力于发展商业和海上运输业。高正扬生于铜山一个经商家庭,从小立志继承商务,扩大贸易。青年时期,在商业繁华地带前街创办了“成发号”陶瓷店, 经营有方,得利甚多,自此资本颇足,不几年,先后购置“华诚号”、“华德号”、“华芳号”等货船, 北上温州、上海、天津;南达汕头、广州、海南。高正扬成为海商大户后,慷慨乐施,捐资献物,博得民众赞颂,诏安知事赠送“德门将大”烫金字匾。里人称之“城内高四爷”。

黄献珍,今铜陵镇澳路街人,号进发,生肖属狗,乳名赤狗,号九王大。建造北船多艘,走南闯北。为了防御海盗袭击,他们的船头分别漆成红色和青色,船上插着红旗和青旗,组成“红龙”船队和“青龙”船队,浩浩荡荡,气势雄壮,多次合力打退海盗船,令海盗不敢轻易触犯。因此,铜山多有大桡船改造为运输船跟随为伍,使之声势更为浩大。有一次,两队北船载货抵达天津港时,发现海盗船偷袭天津港货船,“红龙”和“青龙”船队立即合力阻击,打退了海盗船,建立奇功,誉满南北港口。黄献珍获清廷诰封为“奉直大夫赏戴蓝翎布政理问文林郎”。

台湾各港口的商船,如“金顺利”、“晴荣丸”、“中兴丸”、“金长顺”、“自源兴”、“振兴”、“振茂”等十余艘商船也常年出入铜山港。同时,云霄、诏安两县的货船也都在铜山港装卸货物,往返于南北港口及东南亚地区。

5、持续繁荣的东山港

东山建县以后,铜山港改称东山港。民国时期,东山港航运贸易持续繁荣,许多商行投资航运业,如利昌行、福成行、永利行、义和行等股东纷纷营造轮船,改造大桡渔船为商船,鼎盛时期计有百艘以上。东山出现了与航运贸易相配套的专业街区,如布店街,在后街与澳路街之间,专营“北船”从天津、上海、宁波、广州、基隆、高雄、布袋、澎湖等港口运来的各种布匹、棉花、绸缎等棉丝织品。如打银街,与布店街毗邻,是加工和经营金银珠宝的一条街,这里工匠艺人的高超技术闻名海内外,南来北往的商船停泊东山港,人们从这里购买金银珠宝,外销到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又如打铁街,自古以来是商船的补给街,它的两端连接西门澳口和澳雅头港,这里经营各种船上用品器具,还有各种食品和酒肆,还有为港口船只服务的海关、盐警、报关行、渔会等。又如后铺山街,是水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一条街,这里渔行密集,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加工海产品,供应四方客商。

李祥德从经营柴炭小本生意做起,逐渐积累资金,继而拓展经营粮油,兼营南北货运。他创办“福成”商号,开设花生榨油坊,又购置运输船专营粮油和货运,穿行于汕头、厦门一带。一二十年间,曾拥有福东茂、福源、福源昌、永建等商行,购置胜发、福海福兴、东陵、青州、福星、广陵广平、有福等货轮。至此,“福成”成为当之无愧的东山海运富商、显赫望族。

抗日战争期间,东山人曾启昌把握时机,看准粮食生意,在新加坡开设了“曾启昌行”,建造大小货轮40多艘,往返新加坡与泰国之间,贩卖粮食,缓解新加坡粮荒。由此,曾启昌名声大震,被称为新加坡“七君子”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曾启昌行”随即在广州设立办事处,接着成立“南华轮船公司”,划出“新源”、“新发”、“新昌”、“新兴”和“新南”等五艘轮船,参加发展新中国的航运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两岸对峙,东山港失去了往日辉煌。改革开放后,东山港被批准为对外开放二类口岸,对台贸易船舶停靠点,设台湾同胞接待站。东山港现有铜陵、冬古、大产、宫前4个作业区,分散在本岛东西侧,以铜陵为主要港点,港域西起海军码头,东至澳雅头旧港池,北从新建硅砂码头起,南至观音山北面公路,面积1.01万平方米;水域北起白屿和尾涡屿连线,东南至湾口的塔屿南端与铜陵镇东南连线止,面积1580万平方米。

1985~1987年,在铜陵西侧建成水泥高桩梁板5000吨级硅砂专用泊位1个,杂货泊位1个,共长273米,宽17.5米,高程5米。有三座引桥和引堤,拥有砂库898平方米,货库2026.3平方米,综合大楼2212平方米,堆场1.18万平方米,配置有装船机、输运机等55台。1986~1987年,在铜陵鹭芝礁建成水泥桥墩式3000吨级石油专用泊位1个,可靠泊3000~5000吨级油轮,配置了输送管道、消防系统、油库等设施,储量达1万立方米。附近还建有渔业码头及装卸、冷藏、仓库、补给等设施。

新世纪以来,海魁集团建立了东山县东海岸保税仓储物流中心,它提升了东山港对外贸易功能,这是漳州市唯一的海关监管企业经营的保税小区,是物流领域的经济特区,在这里能够享受进口保税出口退税的待遇,为商家提供了合理的避税或减税天堂,有利于刺激东山经济的发展。保税中心是东山一块直接面向世界自由贸易的飞地,这有利于东山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注释:

(1)《东山县志》(94版)255页

(2)《东山县志·民生记》(民国版)93页

(3)《东山县志》(94版)256页

(4)陈立群、林果《福建东山岛郑和碑考察》,《郑和下西洋研究》2005年第2期

(5)《东山县志·地理志》(民国版)31页

(6)连横《台湾通史》史卷二十五

(7)《东山县志·地理记》(民国版)39页

(8)《明史·卷九十二兵志》中华书局、1974年2268页

(9)林定泗《九仙山历史文化遗存》

(10)陈立群《东山岛冬古沉船遗址初探》。《福建文博》2001年第1期

(11)黄炳钦《采访福建第一船模师孔炳煌》

Hash:00d5bffe1adedd2fce55c43aeae72ce67f05ba03

声明:此文由 铜山古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