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往事|多伦路名人街

摄影:愚兵|撰文:雾雨|编辑:安心

提起老上海,最耐人寻味的就是那些有很多老故事的老街道。虹口多伦街就是这样一条历史名人聚集、文化气息浓郁的街道。1998年修葺翻新之后,街道格外精巧雅致,很多新人喜欢来这拍婚纱照,显得有文化范儿。

多伦路上青石凿拙铺设的小方砖路面一直通向四川北路的另一端。夹街小楼鳞次栉比。商铺、私人博物馆、名人故居比比皆是。

多伦路250号,是1924年建造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孔祥熙的寓所,人称孔公馆

整栋楼灰白色石料贴面。在椭圆形,马蹄形开孔的门窗上部,装饰有叶子和花形的繁复图案,精雕细琢。这富有西域风格的建筑使人仿佛能听到鲁巴卜琴和手鼓演奏的木卡姆,看到随音乐起舞蒙着面纱的波斯美女婀娜的舞姿。

多伦路208号是广东来上海的投资商_陈仲篪的别墅。他二十世纪初闯荡上海滩,投资不到数年,便财源滚滚,眼光独到地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这是一栋建于二十世纪初的具有文艺复兴时代特点的建筑。面朝西北,平缓四坡顶屋面,出檐较深,横线勾缝显著,建筑简洁、大方、稳重。显示了当时的审美眼光,审美情趣。

多伦路145号是一栋坐北朝南仿英国安妮女皇复兴风格的建筑。外廊由连续的列柱通过拱券相联,屋顶上有两扇小老虎窗,咋看起来很像小囡囡头上带的老虎帽,非常生动。

如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坐落在了多伦路145号,而原会址在多伦路201弄2号,已被居民占用。

1930年3月2号,左联在原会址的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召开了成立大会,选定沈端先、鲁迅、田汉等7人为常务委员,通过了左联的理论、行动纲领。此后左联创建了各种杂志,研究、宣传和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永安里位于多伦路中部,是二十年代初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永安公司为安排公司内部高级职员而建造的。从靠四川北路一侧开始,自右向左一门一号,全长约八十多米,是沿街的新花园石库门结构,家家相连,户户毗邻。按时兴的话讲,联排别墅呀。

沿永安里的一侧围墙,展现出文化历史名人的版画,一幅幅传神、生动的作品再现了当年鲁迅和陈赓,以及叶圣陶、郭沫若、丁玲等一大批左翼作家的风采。

景云里也在多伦路中段,建于1925年,是三栋并排的三层石库门结构的房屋,沿街间隔铺设着带有鲁迅真实尺寸脚印的水泥砖,一直伸向远方。周作人、叶圣陶、鲁迅、等名人都曾在这里住过。这群文坛巨匠即是好邻居,又情趣盎然以笔会友,一起写出了不少好文章。

多伦路93号,抗战初期是七君子之一王造时的寓所。别墅曾一度为我党的秘密交通站。1935年,王造时与其他六位教育界救国会领导人因宣传抗日被捕。1937年经多方营救才被释放。

王造时的寓所是一栋三层凹型的灰白色别墅,一层正中四根塔司干柱支撑三扇落地玻璃门,端庄简洁。檐部、底层两边用栏杆作为女儿墙,过滤光波,栏杆随光线移动产生光影的变化,轻巧灵动,美轮美奂。如今这里是Osage gallery奥沙艺术空间。新与旧,抗战舆论前沿与现代时尚前沿的冲撞,演绎着老别墅的时代变迁。

多伦路66号是某一清晚期官吏薛老爷的第二代建造的。这栋房子之前一直为薛姓商贾的寓所,而抗战期间成为了日海军武官府,是侵华日军在沪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栋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建筑。庭院周围是错落有致的灌木和大树,别墅掩映在稠密的树冠中,像个娇羞的女人,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栋假四层砖混结构的建筑,青砖黛瓦与暗红色窗框相映成趣。屋顶围栏形成宽大的阳台,即可晾晒衣物也可以休闲品茶。

多伦路59号(鸿德堂)是美国长老会纪念为长老会布道印刷所服务26年的传教士黄启鸿而兴建的教堂。1958年教堂改为宗教联合会办事处,现底楼大厅辟为苏州刺绣展览馆。

这是一座中国宫殿式外形的教堂,享誉海内外,是文化名人街标志性建筑之一。楼主体由青砖砌筑,边框有仿木架的朱红色水泥圆柱,屋顶为四方攢大屋顶,采用斗拱飞檐设计,檐下绘有彩画。入口处方形钟楼的上面,朱红色十字架格外醒目。这栋建筑历史悠久,外形独特,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多伦路沿街的雕塑,以传神的姿态,写实的特点,与曾经的名人住宅融为一体,生动地表现了多伦路在上海人文风情中的重要地位。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卓越的理论家、宣传家,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23年负责《前锋》《向导》的编辑。

他目光炯炯,望着被风吹起的窗帘,看着窗外,似乎感受到外面的血雨腥风……。1935年2月在福建就义时,年仅36岁。

柔石,原名赵平福,柔石是其笔名,中国作家、中国共产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

1931年1月共产国际邀请反对派开会消除分歧,双方坚持己见不欢而散。一周后开扩大会,因叛徒出卖被捕,不到一个月就被秘密处死。雕塑中左联五烈士脚步铿锵,目光坚韧。他们肩并着肩,心贴着心,誓为自己的信仰而斗争,永不低头。

叶圣陶先生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笔锋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既有同情又有讽刺。

塑像中的叶先生面容敦厚谦逊,文质彬彬。他用毕生所学脚踏实地教书育人,弘扬不同的教育理念。摒弃繁复缛节,提倡删繁就简。

丁玲,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蒋冰之,笔名彬芷。1936年到达陕北,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轻的女作家坐在行李箱上,身倦疲惫,着一身旗袍,朴素的学生打扮略显青涩,她眼睛凝视前方,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郭沫若,文学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女神》、《凤凰涅槃》、《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作者,解放初期凭借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

郭沫若的塑像掩映在灌木丛中。他身穿长衫,静静地坐在石头上,瘦俏清冷的脸庞透着中国文人特有的儒雅气质,他默默地沉思,完全沉浸在诗句的构思遐想中……

沈伊默,原名沈君默,别号鬼谷子,诗人、教育家、书法家(书法与于右任并称"南沈北于")。曾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同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先驱之一。

沈老站在讲台旁,面容自然安详,神情专注地听同学们发言,听他们高谈阔论,讨论人生,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看着这些学生,沈老感慨,一副书法构图酝酿而生: 敢倚文才凌屈宋,参来史意比裴颜。

冯雪峰,原名福春,笔名雪峰,文艺理论家、诗人。1928年与鲁迅编辑《萌芽》和《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9年筹备左翼作家联盟,成为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934年参加长征,解放后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一身洋装的冯雪峰,双手插在口袋,伴酷的造型显得格外俊朗、沉静,紧闭的双唇和深邃的目光过于严肃,却显示他内心的一份笃定,笃定越过黑暗,中国将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足迹,从黑暗走向光明

内山完造,日本冈山人,1916至1947年居住在中国,汉名邬其山,是鲁迅先生的挚友,主要经营书店。书店不仅是购书场所,还是鲁迅躲避国名党通缉的住所、接待秘密客人的地方和地下组织联络站。内山完造晚年从事日中友好工作。

内山书店旧址

穿和服的内山完造拱着腰,恭候着进入书店的每一位客人。他面容慈祥谦和,微微一笑,站在鸿德书房的门口,送来迎往,用他的虔诚,热情赢得中国文人的青睐,用他的执着,坚守着民间日中文化的交流。

矛盾,原名沈德鸿,笔名矛盾,文艺理论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20年以后曾任《小说月报》、《民国日报》主编,先后发表过《虹》、《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解放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

矛盾先生西装革履,温文尔雅不苟言笑,虽然不言不语,却孕育于胸之"大鹏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以此抒发自己《志在鸿鹄》的寓意。现实中的沈先生也正如他所愿,站在了文学的峰巅。

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笔名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鲁迅先生以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深刻、犀利的思想深度,开创了杂文的全新思路。

坐在藤椅里的鲁迅先生正在与青年文艺家谈话,鲁迅着大褂,左手点着烟;目光炯炯,微仰下颌,谈话轻松淡定,聆听者认真专注。

鲁迅公园内的鲁迅雕像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多伦路以其文化名人一条街而闻名,成为浓缩这段历史的窗口和中外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

作者简介

愚兵,世界50强跨国企业高管,常驻上海期间经常在老法租界里漫步,在享受梧桐树下静谧优雅环境的同时,用手机如实地拍下了一帧帧充满故事的图片。

雾雨,八十年代曾在原法租界的湖南别墅居住过一段时间,亲身体会到那里的文化氛围,依据查阅的大量的历史资料,描述了那些老建筑和昔日的风云人物。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56f8575c7a4a1063c091b474af1f875474f82417

声明:此文由 上海1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