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青岛故事 | 鱼山路36号小院里的名人轶事
文化气息绵延百年
36
鱼山路
号小院
为中国第一
……
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
诗文不足形容之。”
——康有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随着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
青岛成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们的荟萃之地,如:梁实秋、闻一多、童第周等都曾在这里任教,随着学校各类学科的日益壮大,也为青岛播种下现代科学的基因,奠定了青岛成为海洋科学城的坚实基础。这一时期,文人墨客和科学家们的到来对青岛科学及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的故居也见证了青岛人文和科学发展史中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今天我们将介绍这其中一栋“有故事的老房子”和它的“主人”们。
鱼山路36号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山东大学教授们的宿舍区,它的规范叫法是山东大学第一公舍。建筑风格是两层日式小楼,楼房白墙红瓦,呈一字型布局,院落与古香古色的青岛博物馆一路之隔,靠近大海,院内花木葱茏,颇有闹中取静的意味。
○
第一个入住鱼山路36号的是童第周先生,他1934年至1937年任山东大学教授时住在这里的1号楼。10年后,1947年,冯沅君和陆侃如搬入此处3号楼。束星北先生来此是1949年以后。
“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
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在青岛
童第周在1934年—1937年在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50年,经童第周提议,中国科学院在青岛设立海洋生物研究室,那时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市莱阳路28号。
这座海洋生物研究室是童第周最喜欢呆的地方。他在20世纪30-60年代,利用青岛文昌鱼等鱼类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胚胎学研究。其中,他系统地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脊索动物文昌鱼卵子发育的规律,精确地绘制了器官预定形成物质的分布图,证明了文昌鱼分裂球具有一定的调整能力等,为进一步确定文昌鱼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提供了重要证据。这些研究成果至今是科学文献中的精品,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我国“克隆”技术之先河,童第周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克隆之父”。
“文学伉俪”
陆侃如与冯沅君夫妻
二人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文学研究领域同心协力著书立说,其代表作品有《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曾经先后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职务 。
陆侃如与冯沅君在青岛
1947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陆、冯二人接到青岛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的邀请,来到海滨城市青岛,在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
1951年春,陆侃如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在此居住期间,他发表的一些著作文末均署:“写于青岛鱼山别墅”。所谓的“鱼山别墅”就是今鱼山路36号上的教授宿舍。
1955年冯沅君出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冯沅君曾说过:她很向往“一间房,两本书”的生活。这个愿望在这里实现了。
1958年,夫妻二人随学校迁往济南,离开了他们共同生活了长达11年之久的“鱼山别墅”。
“中国雷达之父”
束星北
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是我国早期从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研究的先行者,同时,在电磁学、热力学,以及气象学、海洋学、航天、航空等研究方面均有卓越的建树。
束星北在青岛
1979年,束星北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讲课。
1960年,在青岛医学院兼任教员。
1964年8月向有关组织提出研究核武器要求。
1965年完成我国首部《狭义相对论》。
1978年,任青岛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979年春,参加我国首枚洲际弹道导弹试验。
1981年,任山东省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青岛往事
发生在老房子的故事以及名人在这里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最有价值的“青岛往事”。
也正是有了这些文人墨客和科学家们,这里的青山才更加巍峨,碧海才更加广阔,人们才更加睿智。
Hash:46d4ee934fa3549e61566de31749d1902360a1ec
声明:此文由 青岛市城乡规划展示中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